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相比其他国家仍然低下,同时劳动力成本正在急速上升。珠三角率先响应通过自动化升级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广东承诺投入9430亿元来推动生产和使用机器人,东莞也已经每年划拨2亿元帮助本地工厂减少工作岗位。但如果只靠政府补贴,自动化进程难免会产生泡沫。
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让一批仍然依赖陈旧设备和大量工人的工厂前途堪忧,而那些典型的“未来工厂”拥有混合装配线和光鲜的日本产机器人。贝恩咨询的彼特•瓜拉亚(Peter Guarraia)说,工厂自动化的全球大趋势是能与工人安全合作的“协作机器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总部位于佛山的美的集团去年以近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Kuka),还和机器人制造商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成立了合资公司。它正投入100亿元人民币研发机器人。
为了响应通过自动化来升级制造业的国家战略,珠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率先发力。东莞已经推出了鼓励自动化的官方政策,每年划拨2亿元帮助本地工厂减少工作岗位。广东承诺投入9430亿元来推动该省生产和使用机器人,而广州市乐观地希望在2020年前将该市八成工业工作岗位都将实现自动化。
珠三角的工厂需要升级,首先是因为中国自动化的水平仍然低下。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为每一万个工厂工人拥有不到50台机器人,而德国和日本约为300台,韩国为500多台。其次,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供给正在枯竭,推动工资急剧上涨。因此,中国亟需提高生产力水平,自动化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但这一进程应当由市场、而非补助驱动。在官方推动的“自主创新”下,中国的自动化企业常在技术水平并不达标的情况下就获得补助,出现了泡沫的迹象。而珠三角的企业可以作为表率,为其他地区示范如何在智能自动化上实现飞跃。
《经济学人·商论》App本周连续推出“聚焦珠三角”系列深度特别报道,专注珠三角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的转型与创新。本文摘选自系列的第二篇《衰落厂房里的机器人》,欢迎登陆《经济学人·商论》App浏览四月刊阅读系列全文
互动有礼
如何评价珠三角的自动化升级?
欢迎在下方“写留言”参与评论
每周点赞数前三名的读者将获得礼品
了解世界,不仅是读懂英文那么简单
读《经济学人·商论》,每天积累一点
一年砌就看世界的高度
现在订阅更可获赠商论全新定制版笔记本
《经济学人·商论》是《经济学人》旗下首款中英双语App,精选原刊商业、金融和科技文章,带你把握市场趋势,开阔思维模式,倾听全球的声音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切换双语阅读《衰落厂房里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