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维补丁
不过是一块补丁而已,既不温暖,亦难遮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思维补丁

我们这一代人似乎已经忘了“通胀”恐怖的样子

思维补丁  · 公众号  ·  · 2021-03-05 17:5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是思维补丁的 第621篇 文章

很好听,周末愉快!

祝各位跑赢通胀。


(一)

风起于青萍之末。

最开始,是全世界的经济学者和宏观研究员纷纷发出警告:

“全球高通胀”的阴云正逐渐显现。

传奇对冲基金经理保罗·都铎·琼斯(Paul Tudor Jones),在去年5月份致投资者的信中写道:

高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意味着全球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超级通胀”时代。


琼斯肯定地表示:未来一年,许多资产价格将大幅攀升。在这封如今看来堪称“神来之笔”的信中,他敬告自己的客户:

“最好的利润最大化策略就是拥有涨的最快的资产。不要被知识面所束缚, 如果非要我预测,我会押注比特币。

其时,比特币价格不到1万美元一枚。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伴随着美联储无限QE的外挂玩法,比特币价格一路飙升,当下已经突破5万美金一枚的历史高位。


今年年初,毕安科研究公司(Bianco Research)总裁Jim Bianco公开表示:

2021年最大的危机,可能是新一代人将经历第一次高通胀。


跟随嗅觉最敏锐的资本脚步,一场全球性的大宗商品涨价潮汹涌而来。你如果炒期货,或者身处制造业行业之中,想必对此深有体会。

铁矿石、钢材、铜、焦炭、橡胶、塑料、纸浆、玻璃、MDI、钛白粉……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上游原材料,自2021年开始,纷纷开启了涨价模式。


招商证券统计了56种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发现当前价格相较2020年均价平均上涨21.4%,较过去5年均价平均上涨27%。


(二)

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

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

你当然可以不同意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观点,但至少目前看来,资本市场对此是深信不疑的,随着全球放水的泛滥,资本迅速涌入大周期板块。

因此当下股市最火爆的不是白酒,不是新能源,而是所谓的“涨价概念股”。因为放眼一望,有色和化工等上市公司每天都忙着发布涨价函。

比如我去年建仓最成功的股票之一,国内某文化纸龙头企业。当时我建仓的逻辑,本来是看准21年建党100周年,以及中小学正常开学可能撬动的文化纸需求井喷。没想到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纸价一路飙涨,这只股票也给我带来了超过200%的收益。


(虽然没有提供股票代码,但老韭菜可能稍加研究就能知道我买的是那家公司,这里强调一下:我虽仍持有该股票的头寸,但仅作为文章视角呈现的辅助材料, 并非推荐该股票,本篇文章下面提到的其他上市公司同理,投资有风险

比如2021刚刚进入3月份,重要的化工原料钛白粉年内已经迎来3次大幅涨价:


比如各类通用塑料制造商纷纷发布提价函:


比如国内防水龙头企业纷纷提价,今年,你装修房子的成本肯定要升一升了:


比如应用最广泛的化工原料MDI,价格已经恢复至历史高点,且龙头万华化学3月再次宣布涨价,一次提价就大涨37%:


接下来,大宗商品和上游原材料的涨价,将会进一步传递到制造业和消费终端,不知你是否已经感受到生活中物价的上涨?


我们似乎,正在迎来一个“万物暴涨”的局面。

(三)

2020年,美国M2增速创下40年来最高增速的背景下,拜登政府又提出了1.9万亿美元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

金融服务公司Morgan Stanley预测,2021年,全球四大行(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和英格兰银行)还会继续开足马力印钞,可能会有高达3.4万亿美元(22万亿人民币)的新增货币流入市场。

这似乎不像是在给田里浇水,而是要把田地直接灌成水库。

(2020年货币大放水)

各国央行的掌门人,比谁都更清楚严重通胀带来的潜在危险,但他们短期内,很难找到比印钱更容易应对危机的办法。

印钱,确实能够立竿见影地缓解短期面临的严峻经济危机,所以面对疫情这样的黑天鹅,各国央行的救市三板斧都是“降息、放水、发钱”。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状:

全球性通胀的潘多拉魔盒,正被众人以“挽救经济”的名义齐力打开。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央行能保持“继续奏乐,继续舞”的态度,还在于,自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货币放水这一杀手锏屡试不爽。

而与之对应,超级通货膨胀倒像那个“狼来了”的童话故事——

狼,一直迟迟未至。

钱照印,水照放,毕竟看一眼老百姓关注的物价指标,消费品没怎么涨价嘛,汽车、家电和电子产品还在不断地降价,民众们谈到通胀,都是一片情绪稳定。

3个月前,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财经》论坛上,谈到这一现象时,说了一句话: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这种通货膨胀,央行货币政策不断地放水,反映为金融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不反映为一般货物和服务的价格上涨。

在座的各位(能参加高规则金融论坛)都是得益者,而没有多少钱能够进入金融市场的这些人,他们是受害者。


这的的确确是我们当下的日常,各国QE大招频发,但普通百姓敏感的吃穿用行等消费品价格却并没怎么涨价。

但另一方面,房价高涨,学区房更是涨成了“信仰”,优质公司股票的价格近两年翻番的比比皆是。

一方面你努力工作,工资涨幅依然可以跑赢物价上扬的速度;另一方面货币放水所造成的资产泡沫,已经让拥有资产的富人身价迎来了翻倍式的“躺赢”。

我们正身处于一个“富人通胀,穷人通缩”的时代。

上海和深圳的土豪,捧着2000万全款“万人摇号”抢刚需房。无论是三亚的免税城,北京的SKP,还是上海的恒隆广场,奢侈品门店的销售额都屡创新高,LV和香奶奶的门口,“排队买包”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曾被经济学界寄予厚望的“消费升级”,却一直未达预期,小镇青年们没有撑起更大消费市场,而五环内的中产白领却纷纷用上了拼多多。

汽车消费最能反应这种分裂,一方面中档合资车面临严峻的销量下滑,另一方面,顶级豪华车销量却屡创新高。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艰难”的2020年,宾利在中国的销量暴增了48%。


宾利在售车型里最便宜的添越,落地要270多万,光购置税就够超超接一年的客。


一些人花起钱来,真的像自己家能印钱一样。

一些人花起钱来,已是在掏空了6个钱包后又撸了小贷。

(四)

在宏观经济学层面,通胀有很多种解读,实际上它也有很强的正面效应。

但对于普通人的钱包而言,通胀,本质上就是一种“货币税”。

手里的钱不值钱了,但当初我们赚钱时所付出的劳动和时间却是实实在在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通胀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不过,除了像委内瑞拉这样的国家,大多数年轻人对严重通胀其实缺乏基本的认识。

Jim Bianco在接受采访时,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这让很多人都忘记了它的样子”。


恐怖的样子。

中国人对超级通胀的记忆,大概要追溯到民国时期的法币崩盘,这个历史书上大家都学过。

当时民国政府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财政,开足马力印钞。据统计,从抗战开始至法币崩溃,法币的发行量增长了47万倍。


而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492.7万倍。

滥发货币造成了“拿一麻袋钱,却买不了一小袋米”的史诗级通货膨胀,或者更直白点,滥发货币最终造成了整个货币体系的崩溃。

当时,上海街头,到处是扛着一麻袋钱兑换大米和银元的“亿万富豪”。


《狼来了》的寓言故事中,到最后,吃羊的那只狼,最终还是来了。

如今,货币放水炒高的金融资产泡沫,似乎正在蔓延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品价格层面。

过往20年,面临危机,似乎没什么是印钱解决不了的,但当放水成为了路径依赖,上了瘾,“放水”本身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吸毒”或许能够暂缓痛苦,但病灶不除,终将病入膏肓。

如何“戒毒”,恐怕是一个更痛苦的过程。

普通人抵御通胀的战争,对你我钱包的真正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


这里是 思维补丁 谢谢你的阅读。



【超想问】

您所处的行业,开始涨价了吗?



【继续阅读】


被一封信揭开的“秘密”


不是“上海幸好有张文宏”,而是“张文宏幸好在上海”


“别有用心”的困难群众


不一样的牛市剧本,永远相似的韭菜结局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