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的一家玩具批发市场里,各种各样的“捏捏乐”玩具都有出售,批发价最便宜的只要一块五毛钱一个。
记者
:“这个玩具是多大小孩玩的?”
店主
:“
这个几岁的小孩都可以玩的,反正能捏就可以嘛。”
这名店主表示捏捏乐售价便宜,款式更新快,在批发店里,店家会同时推出很多新款。
店主
:“像这种批发价就是一块五毛钱一个,零卖至少五块;像这种零售价就是五块到八块,它是会发光的,批发价就两块五毛钱,带个绳子的这种;还有这些批发就三块多、四块多。”
记者
:“这个也是捏的吗?”
店主
:“对,这个叫‘抓不住’,零售价至少十块钱一个。”
在这个批发市场里,这些大盒装的捏捏乐多数包装简陋,外包装上既没有厂名、厂址等生产厂家信息,也未标注这种玩具的材质以及适合的年龄段,店主表示这些玩具只做批发,不零售,多数销往中小学周边的商店。
记者
:“哪种好卖一点老板?”
店主
:“零售商进的货都卖得掉,你要是玩的话就看你喜欢哪种,卖的话基本都是这些款式。”
记者
:“都好卖吗?”
店主
:“对。”
除了这些卡通造型的捏捏乐外,还有一些被做成了食物的造型。
记者
:“小便当看着就像吃的东西。”
记者注意到这种做成食物形状的“捏捏乐”,每一个都有独立的包装,并在包装上印有“请勿食用”的字样,适用年龄标注的是三岁以上。那么这些被孩子经常拿在手里捏着玩儿的小玩具,质量怎么样呢?
记者在这个批发市场里随机购买了两个颜色鲜艳的“捏捏乐”玩具,拆开之后,这个便当造型的捏捏乐在盒子底部有很多碎屑,这些碎屑是做成了仿真面包糠,因为捏捏乐的粘性而裹在表面,记者用手轻轻一捏,这些碎屑就全部粘在了手上。而另一个仿真小鸡捏捏乐,表面覆盖了一层绒毛,同样轻轻一捏,绒毛就从捏捏乐上脱落粘到手上。捏捏乐柔软的手感和回弹力,让孩子们着迷,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自称初中生、高中生的网友发帖留言,称热衷于买“捏捏乐”。
记者走访了昆明市区内的多所小学,在校外文具店里,几乎都能找到这种网红玩具的踪迹,除了捏捏乐外,还有其它的解压神器。
在一所小学周边的文具店里,除了捏捏乐外,各种盲盒产品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中午饭点时间,两名小学生模样的男孩走进了这家文具店,购买了一个外观精致的盲盒。
记者
:“是什么东西?首饰盲盒吗?”
店主
:“嗯,是个戒指或者项链。”
两名小男孩最终在首饰盲盒中拆出了一枚戒指,戴在了手上。这种盲盒玩具不止让小学生着迷,一些成年人也同样乐在其中。在玩具批发市场里,几名家长正在挑选盲盒产品。
家长
:“给小孩买的,自己也玩,戳这里,戳到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中奖的话还可以玩这个大的盲袋。”
记者
:“是买回去给自己孩子抽着玩吗?”
家长
:“对。”
记者
:“哪种好玩一点?”
家长
:“这个我们也不知道,就看小孩喜欢什么。”
这几名家长告诉记者,在小学生的圈子里,这种抽盲盒游戏非常流行,在学校外的文具店里,抽一次要一块钱,而在批发市场里,这样的一板盲盒玩具售价只要十几块到二十块钱不等,有四十个格子,可以抽四十次。有经验的家长会反复摇晃这种盲盒玩具,通过听它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盲盒里内容物的大小。
记者注意到,一种叫乌龟对对碰的网红盲袋,在网络平台上销量高达几万单,有买家留言称,拆这样的盲盒拆得很“上头”难以自拔,已经反复多次购买。记者也购买了一板乌龟对对碰盲盒,和捏捏乐一样,这种盲盒的外包装上同样没有厂名、厂址等生产厂家信息,玩具材质及适用年龄也未作标识。盲盒拆开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要么是一只小乌龟,要么则是一张中奖卡片,抽中这张卡片,就可以任选一个盲袋打开,盲袋里是一只更大的乌龟。
在网络直播间消费者下单后,主播现场开袋,如果有和消费者许愿颜色一样的,或是有两只相同颜色的乌龟碰上了对,则加送一次开袋的机会,继续与此前没有对碰的乌龟组合,直到没有对碰为止。最终所有拆开的盲袋都归消费者所有。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晒出家中的乌龟“祖孙四代”;还有网友分享的照片中,大大小小的乌龟摆满了半个阳台的地面,自称有二三百只。
解压神器的走红也让一些家长担心,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都在玩儿,那么小的孩子,真的需要解压吗?解压神器的出现究竟是帮助孩子解压,还是让孩子上瘾呢?
在网络上,有家长表示最初给孩子购买解压玩具只是跟风而已,后来发现孩子越来越着迷,每天惦记着看直播、开盲袋,花了不少钱不说,还开始影响学习。也有家长困惑,这解压神器到底要不要戒掉?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周宁
:“我们(家长)特别担心孩子的一举一动,仿佛孩子只要某个方面做了一个我们不太理解的选择,就会影响他的后半辈子,我觉得这个大可不必,因为我们都是那么长大的。”
周宁教授补充说,如今流行的开盲盒、捏捏乐,其实和80后、90后小时候爱玩的泡沫盒抽奖、吃干脆面集人物卡,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形式变了而已。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孩子们喜欢的玩具,这些玩具无形中促成了孩子们的社交圈,家长无需过度焦虑。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周宁
:“第一个是孩子对什么东西上瘾是必然的;第二个是在一定时间内会流行一个主题也是必然的;第三个这个主题流行过一段时间后,它会消退也是必然的。基于这三个判断,我建议家长就把重点放在后面两个方面,第一个注重
把关
捏捏乐的材质,至少看一下商家的评价,第二个就是注意不要泛滥,就是不要买了就不可收拾,我觉得家长可以引导
孩子的消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