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痛别!巨星陨落 ·  6 天前  
吉安发布  ·  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代表向大会报到 ·  6 天前  
吉安发布  ·  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代表向大会报到 ·  6 天前  
新华网  ·  江西南昌西湖区通报李某雪事件 ·  6 天前  
新华网  ·  收好!2025这些考试时间定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张静初献声,致星空和海洋:30年后,我会离你更近 | 未来亲启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17 11:44

正文

缘起

未来亲启:

站在南极看宇宙什么样?月亮上建基地我们还需走几步?暗能量啥时候能为我们所用?人类潜入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AI是否会威胁人类,让世界遁入“黑客帝国”?

曾几何时,上班拥挤的地铁上,漫天繁星的夜晚,手机那端的你,是否萌生过这些稀奇古怪的念头?

早春三月,中国首都北京,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们在此吹响了科学科技的“冲锋号”,与未来对话。

我们邀请到六位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带着你的问题,向着宇宙、向着海洋、向着那些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世界、向着无尽可能性的科技未来发问。

提笔交心,见信如晤。未来,是我们的老朋友。给老朋友的信,心中默念并不过瘾。

于是我们挑选出一位胸怀好奇心的孩子,一位扮演未来角色的演员,一位以笔描绘未来的科幻作家,一位传递中国声音的记者,一位立志要把未来“管起来”的科幻迷,一位以艺术致敬未来的教师,把这一封封写给未来的信小心拆开,一字一句读给你听。

展信佳,

收到请回答





 写给南极天文台的一封信》


20年或30年后的南极天文台:


我从没想到,自己会在三月北京春风拂面的晚上,给一个尚未奠基的“你”写下跨越时空的“对话”。不过,理论上我可以算是中国最擅长制造望远镜的人之一,那么谁又能更擅长仰望星空呢?


20年,也许是50年后,如果全球变暖没有继续恶化,那么南极的天空应该还像今天这样,宁静、透明,背对浩瀚星海,远眺茫茫冰雪。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那时的你已经从地球上打开了不止一个观测宇宙的新窗口,是光学和红外?还是太赫兹?又或者是毫米波?


12年前,中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震动了国际天文学界,我们欢呼雀跃。“应该把中国的望远镜架到南极去!”我是如此兴奋,在仰望星空的人群中,中国人坐回了前排。


12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离成功仍很遥远。极寒条件下实现无人观测,这对观测设备耐寒、去霜、自动化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了你,很多科研人员一年年往返南极与中国大陆,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是天文观测的第一次。他们是在“开路”呢!



我想起一位外国女作家的一句话,“如今逗乐我们的一切都曾是某种危急关头”。比如说,当年我在欧洲南方天文台遇到瓶颈时,老师对我说,这是基础研究必经阶段,一定要熬过去。


后来我回国带领LAMOST团队,我经历过困难,遭遇过质疑,在最为痛苦的攻关阶段,我告诉大家困了喝咖啡,睡不着吃安定;还有就像寻找引力波过程中经过如此长期执着坚守,有多少顶尖科学家因此被质疑,直到LIGO真的听到了那一声宇宙的涟漪……


所有成功前摸黑的横冲直撞,给你带来的痛苦有多大,未来的快乐就有多大。所以,我希望现在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未来都能被你当做逗乐自己的段子。


我们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这对你我都是利好。中央提出“四个自信”,我们科学界也要自尊、自信、自强。唯有如此,民族才能崛起。


如果你不到南极,那么你只能上天了。我信心满满地对很多人说过这句话,因为,所有对未来的不确定里,你是我唯一的笃定。

全国人大代表 崔向群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国际天文学会(IAU)光学红外技术分会组委,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天文和天体物理学(AAA)科学规划组成员。负责研制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为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国际前沿创建了平台。





给未来海洋的信》


蔚蓝的大海:


你好,这是一封来自30年前,从你身边发出的信。


作为一名海洋探测领域的研究人员,我这辈子都想着看清、听清你,此时的我,正在中国首都北京全国两会的会场上,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你对话。


地球因你而充满着神秘的蔚蓝,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千万年来,我们穿行在海洋,捕鱼以及远航。麦哲伦、哥伦布乃至于中国的郑和,都在你的帮助下,不断突破日常生活的范围,画出人类联系与进步的路线图。


1869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一部颇有悬念的小说《海底两万里》,小说中在海底航行的“鹦鹉螺”号激发了我们对你的无尽想象。


于是我们就像“鹦鹉螺”号上的尼莫船长一样,坚持着探索。我们通过声呐探测,看到海平面以下的世界也存在着山丘、沟壑以及平原;我们进行着深海钻探,才证明地球犹如拼图一样,存在着板块的连接;我们攻坚着深潜技术,1000米、4500米、7000米再到11000米,我们正逐渐走近你内心的深处。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面向太平洋,毗邻大陆边缘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互相连成一片,管辖海域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


2016年5月15日下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A形架吊起,即将回收至母船。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西侧成功完成科学应用下潜,此次下潜是“蛟龙号”首次在雅浦海沟开展下潜作业,最大下潜深度4955米。新华社记者 潘洁 摄


这个东方大国正在逐步走向深海、远海,2016年,在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我国“海斗”号水下机器人和“彩虹鱼”号万米级着陆器相继成功进行万米海试并采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远征,“向阳红01”和“向阳红03”投入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海底地震仪也于近日成功应用,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获取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国家。


对于人类科考而言,下海和登天一样难。目前为止,尚有95%的海底未能被人眼所见。未来,我们愿意像少年派一样,在海洋上来一次奇幻漂流。


在我的研究领域,声呐作为漂流路上的“眼睛”和“耳朵”,将会愈加精确、灵敏,会“感知”你的内心深处。我们的载人潜水器功能也将更加强大,突破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禁区,看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深蓝世界。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这是人类探测海洋的必由之路,也蕴含着我们中国礼仪之邦交朋友的朴素道理。


愿30年后的今天,乘坐定期往返的深潜器,着陆在你的最深处,与你这位老朋友相见,道上一句“我又回来了”。

全国政协委员 潘锋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海洋声学技术研究,包括声呐系统设计、结构设计及工程实施。负责了863计划和科技攻关等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研制完成多种新型声呐设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是国家863计划“十一五”海洋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重点专项“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总体专家组成员。


大家都在看


担忧!日本一家幼儿园让儿童宣誓“保卫钓鱼岛”


泪目!看了这些照片你才明白有国才有家…


27岁的癌症患者忠告:年轻人,别太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