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基金经理都来抢记者饭碗了……
01
据财联社近日报道,日前财经媒体收到了大量来自券商、私募等金融机构的求职者简历,在当前金融行业降薪和裁员的大环境下,
转行做财经记者
成为他们的新选择。
从
券商、私募等金融机构到新闻媒体,从证券分析师、研究员、基金经理、私募研究员到写稿记者,这样的职业跨度,可谓巨大。
但实际上,金融业与财经媒体之间存在天然的紧密联系。
金融从业者
长期浸润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行业动态、投资策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理解。这种专业知识背景使他们在撰写财经新闻时,能够迅速捕捉关键信息,深入分析市场趋势,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
除此以外,由于日常工作中离不开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转型为财经记者后,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解读经济数据、公司财报,为读者揭示数据背后的逻辑与意义。
这样的优势让一部分人得以“丝滑转型”,业务能力
也得到了传统媒体人的认证。
△对来自金融行业的“新同事”,老记者对其专业能力表示认可
但也有从业者对未来可能加剧的行业内卷表示了担忧。
有限的核心报道资源、人人关注的重点选题,
传统财经记者某种程度上会在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进而影响其作品产出,“更卷”将成为行业的注定走势。
02
实际上跨界求职在传媒行业并不少见,和围城一样“进进出出”也在所难免。
有法律、教育、医疗、科技等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凭借专业优势和既往经验,转型进入传媒行业,可以在相关领域的新闻报道上充分发挥专业知识,
比“外行”做新闻更有“近水楼台”的优势。
如果辅助以良好的写作功底,敏锐的新闻嗅觉,快速的学习能力,跨界求职难度系数将直线降低。
但如围城一般的职业环境,注定了有人想进来就有人想出去。
这也让“媒体人转行”成为热议话题。而究其原因无外乎“
个人发展遭遇天花板,物价涨、工资不涨;媒体环境恶劣,记者从无冕之王沦为新闻民工。”
即便是央视这样的“金饭碗”,近几年也不断传出知名主持人、记者离职的消息,近年来,刘纯燕(金龟子)、郎永淳、杨澜,李思思、刘芳菲等都主动冲出“舒适区”,来到围城外体验人生。
做网红,打造个人IP,直播带货是不少有一定观众基础的媒体人的选择,而“当律师”“做公关”似乎是更多传统媒体记者编辑更熟悉的赛道。
除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外,记者在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以获取准确的信息和撰写有深度的报道。这些技能可以转化为律师在案件调查、证据收集和法律研究方面的优势,能够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
而无论是撰写法律文件还是辩护词,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都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观点和主张,
这也与记者的职业优势不谋而合。
但转行“公关赛道”,与记者在工作中频繁的与“公关”打交道不无关系。
据报道,一份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广东校友会发布的“30年来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媒体从业人员存在大量流失现象(从事与媒体相关工作的新闻毕业生仅53.6%)。同时,近年来从事公关和营销的新闻学毕业生
大量增加
。
国外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证实,国际上
三分之二
的新闻从业者选择跳槽时都选择了
公关行业
。
对于这样的现状,行业内曾经流传的一句调侃来自2015年普利策奖本地报道奖得主,他告诉媒体同行们:
去做公关吧,最起码付得起房租。
似乎国内外传统媒体行业同仁的现状,都很令人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