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软科
软科是全球领先的专注高校绩效评价与提升的专业化研究与咨询服务机构。 软科每年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大学排名、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等。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排名之一。中国大学排名方法客观透明,是洞悉中国大学竞争力的参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哪吒3》没出来之前,看看它也过瘾啊! ·  昨天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  2 天前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软科

拼死拼活考研,值得吗?

软科  · 公众号  ·  · 2020-12-19 18:30

正文



2021年考研,还剩最后一周了。


考研,是要在高考已经胜出的人群中,再进行二次淘汰,听起来就很惨烈。做出这个决定,就意味着你暂时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而当身边其他人有明确方向时,你依然前途未卜,并且就算坚持也未必能考上。时间越往后,身边空出来的位置越多。


“累吗?”“累”


“还考吗?”“考”


这么辛苦考研,值得吗?




不考研,拿什么跟别人比


对不少考生来说,考研是他们继高考之后的“第二次命运抉择的机会”。在考研动机上,“就业”二字是永远的主题。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提升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考研的首要动机。


“非名校的本科学历,连敲门砖都不配”


高考、考研、博士毕业,就像是三次渡劫,从里面杀出来的人都经历过层层淬炼,而如今要求在逐渐提高。


如果你去招聘会现场走一圈,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招聘要求上,“学历”成为最简单粗暴的一个判断标准,“学历越高能力越强”“学历越好水平越高”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招聘规则。


截图自软科留言板


教育部和科技部近期公布的2020年度拟接收高校毕业生情况来看 ,教育部在京直属单位接收的人中硕博士毕业生占据95.7%,科技部为85.9%,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硕士学历是求职的基本要求,本科生少之又少。


教育部接收高校毕业生情况,部分截图


还有近年来,备受各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青睐的“选调生”,部分省市也逐渐加强标准,设置了严格的学历门槛:河南、四川要求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非常残酷的事实是,即使一名本科生有着浑身的本事,若没有学历这块“敲门砖”,难度可想而知。


从社会需求方面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对研究生有着迫切的需求。


曾被誉为“高教洼地”的深圳,近年来也花费大力气引进人才,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2月3日,深圳召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会,会上介绍: 深圳2019年招聘的3900余名毕业生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81%


地方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硕士研究生数量庞大,目前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力。不只深圳,许多其他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都发起了“抢人大战”,向研究生们伸出橄榄枝。


软科此前对各大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做过汇总 ,各类补贴硕士都要比本科生更优厚:广州的住房补贴,本科生2万硕士3万;深圳的租房和生活补贴,本科1.5万硕士2.5万;杭州一次性发放的生活补贴,本科1万硕士3万;宁波一次性发放的生活安居补助,本科1万硕士3万。


对不起,学历高就是赚得多


既然大部分考生考研是为了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来看看作为最能直接量化就业能力的薪酬,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会有多大差别呢?



总体上看,毕业生的薪酬与学历是成正相关的: 一所学校本科、硕士、博士的薪酬呈现有梯度地增加。可以简单粗暴地说,学历越高,工资也越高!


在研究生学历普遍更加值钱的当下,一些高校更加突出!综合类高校、理工科高校研究生的薪资要明显高于本科生,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从表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特殊的例子: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本科生的平均薪酬要高于研究生。我们对央美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查看,发现2017年研究生略高于本科生,2018年基本持平,2019年本科生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薪酬超过研究生。从央美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来看,本科生期望值在不断提高,而研究生的期望值则相对比较保守。



但这终究也是个例。


日前,广州人社部门发布了各类人群工资价位,数据显示,研究生(含博士、硕士)工资中位数为17652元/月,大学本科学历为9897元/月,大学专科为6425元/月。


截图自广州市人社局官网


“第二次重生的机会”


有些人考研是有理想,有些人是随大流,而有些人,是不得不考,他们被推着进入考研的大门。


在山东,不孝有三,不考研最大。对山东学子来说,九年义务教育只是年轻人的入门,大概要直到读完研究生,才算是一个受过合格教育的山东人。所以,不让他们考研才是比较难的。


图源:齐鲁人才网


“双非”、冷门专业、医学专业……当贴有这些标签的学生来到人生的岔路口,与社会撞个满怀,就能体会到真的是艰辛满满。


近期关于二本学生的讨论在网上引起波澜,他们中很多人艰难地走过应试教育这道关卡,却又在社会上经历就业的挫折和社会的捶打,考研就是他们扭转第一学历弱势的机会! “仿佛他们读大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一个考研的机会”。


不少考生因为高考选本科专业时没有清晰的认知,或者被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或者专业过于冷门,就业无门,于是考研时“半路出家”选择跨考。


截图自豆瓣


还有不读研几乎没有出路的医学生。


知乎上关于医学生不考研的讨论




420万人用脚投票,再难也要考研


从1949年的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


每年都有无数考生冲入考研这个赛道,考研报名人数也是不断飞升,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增幅达21.85%,2020年增幅达17.5%,341万的考研报名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有消息称,2021年这一数字将超过420万!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即使这样,二战三战、裸辞考研的人也不在少数,考研报名人数中往届生的比例不断增加。从2016年到2019年,湖北省考研人数中往届生的比例从34%上升到接近40%。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这些不认命的年轻人,正在进行着一场西西弗斯式的战斗。


报录比创新高,依然前赴后继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工作已经结束,不少高校于近期陆续公布了2021年报考本校的人数,不少高校报名人数都突破历史新高,相比去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从已有数据来看,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云南大学报考人数最多,均在2万以上;成都大学报名人数较去年增长71.2%,西南石油大学增幅42%,两所驻京高校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增长率都在30%以上。


应届生、往届生、在职考生……由于今年疫情的原因,考研群体还将加入大批原本计划留学的同学,考研竞争白热化。


此前软科曾对各大高校计划研招数做过统计 ,即使有教育部扩招政策的支持,大部分高校也官宣硕士研究生扩招,但招生增幅相比起报考增幅,这些扩招名额可谓杯水车薪。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考研报录比为3.6:1,淘汰率为72%;2020年考研报录比为4:1,淘汰率高达75%。 这还是平均的数据,好的城市、好学校的淘汰率将更加惨烈。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官网公布了2020考研报录比数据,部分热门专业报录比奇高,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040203)的报名人数749,录取人数为11,报录比高达68:1。这意味着749人中,有738的人在陪跑。


再加上保研的名额,报录比的严峻程度还得再翻倍。


没有最拼,只有更拼


距离2021考研只有一个星期了,关于考生和考研的动态也频频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的点赞和共鸣。



你永远也不知道,在对待考研这件事上,他们能有多疯狂多努力。



即使每一年都宣称“史上最难考研年”,考研大军的队伍依然不断壮大;即使明知会冲得头破血流,也只能孤注一掷地往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个研,我考定了!





我国已是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正迈上新的台阶,进入快车道。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曾列举一组数字: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他们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发展。


近年来,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幅增加,许多人调侃说研究生越来越不值钱了,还有人担心硕士学历的含金量将会贬值。这群曾经人们口中的“高材生”,来到这个“研究生遍地走”的时代,满是焦虑。


但是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我国研究生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偏低。纵观全球,从各国的人口及硕博士比例来看:我国人口硕士比与其他亚洲国家、欧美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我国研究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各国人口硕博士比,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扩招只是第一步。随着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也在严抓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于未及时完成学业的毕业生进行清退,两部门也曾发文声称不合适继续攻读的,将及早分流,以保障扩招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