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性与理论可行性
与阵发性房颤不同,目前慢性房颤的机制可能存在多样性,具有不明确性。这使得慢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存在实践的不可操作性。此外,慢性房颤的消融终点现在尚无统一的标准,其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不可重复性。因此,慢性房颤消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困惑。
虽然多年来研究者已探索出包括环肺静脉隔离、线性消融、碎裂电位消融、GP消融、左心耳隔离等多种消融策略,但却一直没能像外科迷宫手术那样一招吃遍天下,获得非常稳定且较高的成功率。因此,需要对慢性房颤消融治疗进行思考,探寻更适宜的消融策略。
分析外科治疗的迷宫手术,其成功可能与实现和确保了线的组合、区域的分割、心房电位传导的区域化、各个区域电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有关。因此,房颤消融治疗可以借鉴其迷宫手术的成功之处。但是,内科导管消融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需要借鉴但决不能完全在照搬外科迷宫手术的成功经验,而是要借鉴优势,实现互补。因此,从2015年开始,赵教授借鉴迷宫手术的成功经验和路线自行改良设计了消融线开展了全心房区域阻隔线性消融。
初步应用结果与经验
对2015年采用该策略进行消融的106例持续性和慢性房颤患者的分析发现,这种新的消融策略可实现比较稳定的高阻滞率,术后1年时可使85%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进一步分析发现,与慢性房颤患者相比,其促进心律转为并维持窦性的作用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更显著。令人惊喜的是,与既往同中心开展的其他消融治疗相比,该消融策略可显著减少持续性及慢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房扑的发生率。
思考与总结
从该新消融策略及外科迷宫手术的成功,反思慢性房颤的发病机制,赵教授认为慢性房颤的可能是整个心房参与的多个大折返。但是,鉴于内科导管消融属于微创手术,不能完全照搬外科迷宫手术的线路,借鉴外科迷宫手术路线进行内科导管消融时无需对消融线进行重新设计。就线性阻滞而言,从赵教授的全心房区域阻隔线性消融经验来看,未进行双向阻滞的整体延缓心房传导也能为患者带来获益。这种整体延缓可能既能达到消融的目的,又不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思索双向阻滞是否还应作为线性阻滞的标准或者说双向阻滞是否仍是慢性房颤消融一定要实现的目标。
此外,赵教授强调,目前其也不清楚这种新型全心房区域阻隔线性消融策略取得成功的确切机制。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相关机制研究。赵教授还表示,这种新消融策略对于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的效果可能不会太理想。最后,赵教授强调,未来有必要进一步观察和确定这种新消融除了对左心耳传导延迟以及心房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是否一定要做到透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