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为攻克这座坚城,
吐蕃提前20年嫁美女进城,
好生孩子做内应
維州,唐朝時隸屬劍南道,地處大唐帝國和吐蕃王國的邊境,治所在今天四川汶川西北的薛城鎮:
“其地南界江陽,岷山連嶺而西,不知其極,北望隴山,積雪如玉,東望成都,若在井底。地接石紐山,夏禹生於石紐山是也。其州在岷山之孤峰,三面臨江”。
維州既是壹個險要的地方,也是壹個大唐和吐蕃頻繁爭奪、幾度易手的關鍵地方。
《孫子兵法》說:“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
維州,就是這樣壹個典型的“爭地”。
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秋的壹天深夜,維州城。
吐蕃軍隊趁著夜色,已靜悄悄地掩至城下。夜色中望去,山城維州孤立於岷山山峰之上,高大的城墻三面臨江,猶如壹個孤獨的巨人,默默地審視著大批的不速之客。
只見吐蕃軍前,閃出壹位老者,對著城門撮起嘴唇,發出哨音。等了半晌,正當吐蕃主將打算低聲責問老者時,沈重的城門突然洞開,火把亮起,兩個年輕後生壹左壹右,招呼大軍進城。
就這樣,大唐、吐蕃反復爭奪多年的咽喉要地——維州城,當晚失陷。
而為了這壹天,吐蕃人已經等待和準備了,二十年。
這次吐蕃是大舉出兵,史稱:“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及雲山新築二城,西川節度使高適不能救,於是劍南西山諸州亦入於吐蕃矣。”
順便提壹句,這個“高適”,就是我們大家認識的那個著名詩人高適。官場最得意的唐朝詩人,沒有之壹。
把高適打了個措手不及之後,吐蕃人並未就此止步。
他們從維州出發,壹路向東,在冬十月,經涇州(甘肅涇川)、邠州(彬縣),兵鋒直指長安。偏偏涇州刺史高暉又投降了敵軍,並親自作為向導,導引蕃軍深入內地,直抵長安近郊,“京師震駭”。
(圖)高適,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倉促之下,唐代宗派出了大將郭子儀,前往鹹陽抵擋。可是由於此前朝廷對於郭子儀的猜忌,郭子儀已經處於“閑廢日久,部曲離散”的狀態,說穿了就是個光桿司令。
等接到命令再臨時召募,堂堂郭子儀居然只“得二十騎而行”。
然而敵軍卻非常強大,“吐蕃帥吐谷渾、黨項、氐、羌二十餘萬眾,彌漫數十裏,已自司竹園渡渭,循山而東。”
明顯的寡不敵眾。
郭子儀到底不是神,沒能抵擋住進攻,被吐蕃軍隊攻入了長安城。“上方治兵,而吐蕃已度便橋,倉猝不知所為。丙子,出幸陜州,官吏藏竄,六軍逃散。”
堂堂皇帝,被吐蕃軍隊趕出了京城,落到了逃難的地步:“車駕至華州,官吏奔散,無復供擬,扈從將士不免凍餒。”
雖然“安史之亂”以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從爺爺到孫子的三代皇帝,都已經不是第壹次離開京城狼奔豕突、挨餓受凍了。但吐蕃人這壹次,到底還是讓大唐帝國丟盡了顏面。
進入長安的吐蕃人,甚至還自己立了壹個大唐皇帝,“戊寅,吐蕃入長安,高暉與吐蕃大將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禮之孫廣武王承宏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學士於可封等為相。”
當然,吐蕃人自己立壹個大唐皇帝,純屬攪局行為。他們並沒有打算在長安久住下去,他們此來,還是為了求財:“吐蕃既立廣武王承宏,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眾歸國”,“吐蕃剽掠府庫市裏,焚閭舍,長安中蕭然壹空”。
(圖)郭子儀
退出長安的吐蕃軍隊,這壹次不必再退回本土了。因為“爭地”維州,已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新唐書•李德裕傳》說“維距成都四百裏,因山為固,東北由索叢嶺而下二百裏,地無險,走長川不三千裏,直吐蕃之牙”,如果大唐壹直據有維州,則隨時擁有“以生羌三千,出戎不意,燒十三橋,搗戎之腹心”的機會。而失去維州,四百裏之外的成都,已無險可守,直接暴露在吐蕃的兵鋒之下,“從此得並力於西邊,更無虞於南路。”
因此,吐蕃得到維州城,不再稱其為“維州”,而是給它取了壹個充分表達族人喜悅心情的響亮名字——“無憂城”。
有了“無憂城”,吐蕃從此無憂了。
吐蕃能夠得到“無憂城”,是壹位吐蕃美女用自己二十年的青春,也許還有愛情,換來的。
這得從頭說起。
大唐帝國和吐蕃王國的關系,在初唐時期由於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佳話,壹直很好。雙方在邊境上,也大體上相安無事。
相安無事,並不代表全然無事。
早在二十年前,還是大唐國力強盛的天寶年間,吐蕃人就意識到了維州城的“爭地”地位,開始處心積慮地打主意了。
但是,這個主意卻不大好打。
維州城三面臨水,依山高踞,地勢險要,強攻肯定不行。而且吐蕃軍隊強在騎兵,野戰爭鋒在行,攻城攻堅就有點兒不大靈光了。要攻克這樣的堅城硬寨,必須得有內應才行。
怎麽樣才能做到在城中有內應呢?大約在整整二十年前的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吐蕃人苦苦思索。
別說,辦法還真讓人家想出來了。那就是:從現在起,提前20年嫁壹個美女進城,給守城門的人生兒育女,等這些孩子長大成人,有力氣之後,再給吐蕃軍隊開城門、做內應!
高,實在是高。雖然見到效果,有點忒慢了。
於是,在這壹年,有壹位吐蕃父親對自己的女兒說了這樣壹句話:“妳去嫁給大唐維州城的守門人,20年後兒子長大,讓兒子為我軍打開城門,好嗎?”
這位在史上沒有留下姓名的美女,答應了,用自己此生最美好的青春歲月。
這才有了二十年後廣德元年秋那壹天深夜大唐維州城的陷落,這才有了吐蕃王國的“無憂城”。
必須指出,這個故事太過傳奇,幾近虛構。
即使是真,吐蕃此計也太過行險:整整二十年的時間,誰能保證維州城內壹直是這個娶吐蕃女人的士兵在把守城門?誰能保證這個吐蕃美女不會和老公日久生情,從而背叛本族?誰能保證這對夫妻生的兒子壹定還會對吐蕃人產生歸宿感,從而願意出力為他們打開城門?誰能保證這家母子的處心積慮不會被這家的父親發現?
總之,時間太長,變數太多,不大靠譜。
(圖)唐朝疆域圖
雖然傳奇,但這卻是壹件記錄於《舊唐書》、《資治通鑒》等正史的史料。
《資治通鑒》卷247:
“維州據高山絕頂,三面臨江,在戎虜平川之沖,是漢地入兵之路。初,河、隴並沒,唯此獨存。吐蕃潛以婦人嫁此州門者,二十年後,兩男長成,竊開壘門,引兵夜入,遂為所陷,號曰無憂城。從此得並力於西邊,更無虞於南路。”
《舊唐書•地理誌》:
“上元元年後,河西、隴右州縣皆陷吐蕃。贊普更欲圖蜀川,累急攻維州,不下。乃以婦人嫁維州門者,二十年中,生二子。乃蕃兵攻城,二子內應,城遂陷。吐蕃得之,號無憂城。”
《舊唐書•李德裕傳》:
“吐蕃利其險要,將婦人嫁於此城閽者。二十年後,婦人生二子成長。及蕃兵攻城,二子內應,其州遂陷,吐蕃得之,號曰‘無憂城’。”
李肇《唐國史補》:
“吐蕃自貞元末失維州,選婦人為維州守卒之妻。及元和中,婦人已育數子,蕃寇大至,發火應之,維州復陷。”《唐國史補》所說的時間和前述史料稍有出入,但事情大體壹致。
大唐要重新奪回維州城,得到87年之後的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了。
由此可見,這位在史上沒有留下姓名的美女,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