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年,
30 岁的德国建筑师
理查德·鲍立克(Richard Paulick)
搭乘“红色伯爵号”邮轮来到上海。
就在不久前,
他的父亲在纳粹追捕中受了重伤,
鲍立克无奈之下流亡海外,
却没有想到,
这个选择将影响一座城市的命运。
那时的上海
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城市,
她有国民政府“黄金时期”的异常繁荣,
也有战火弥漫下民不聊生的惨况,
以苏州河为界,
南边是十里洋场、歌舞升平,
北边则是被轰炸的华界,
人们生活在贫困与肮脏之中。
作为远东最大的城市,
这里吸引了全世界的冒险分子。
出身包豪斯学派的鲍立克
以室内设计师和建筑系教授的身份崭露头角。
1938年,
鲍立克的德国护照到期了,
但由于同情犹太人,
上海德领馆拒绝更新他的护照,
鲍立克成了一名无国籍人士。
此后他在上海的行动
就几乎被限定在了狭小的租界里。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
1946年1月,
鲍立克做了一场
名为“大上海之改建”的公开演讲。
他说,
他的发言奠定了将上海
定位为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基础。
两个月后,
作为外籍专家,
鲍立克被邀参与制定《大上海都市计划》。
这是一份收入微薄的“兼职”,
鲍立克和中国建筑规划师们
却有着极大的热情,
他们每天下班后
赶到位于汉口路的工务局,
一起讨论、工作到深夜。
仅仅3个月就完成了初稿,
此后3年里,
二稿、三稿相继出炉。
这份70年前的城市规划到底有多厉害?
两个数据可见一斑——
当时上海面积893平方公里,
规划的范围却达6500多平方公里,
这跟目前上海
6340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相差很小,
在人口预测上,
计划提出50年后,也就是1996年,
上海城市人口将达到 1500万,
真实数据则为1451万,
其准确性同样惊人。
《大上海都市计划》中,
超前的理念和构想比比皆是:
当时的规划者已认识到上海土地的紧张,
建议上海住宅多发展弄堂房子或公寓,
并且工业要向郊区迁移;
考虑到人口增加对交通的压力,
他们计划在中心城区周围建立新区,
在新区采用“就近”原则:
人们上班须在半小时步程之内,
孩子上学须在15分钟步程之内。
规划者在道路系统建设方面的见解也很独到,
他们不认为路修得越宽越好,
可惜这份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
因为动荡的政治局势,
最终没能实施。
但鲍立克的思想
影响了一代中国建筑规划师,
后来的上海内环高架、闵行卫星城、
北新泾工业区、虹桥机场等,
从选址到规划都能追溯到他的理念。
1949年,
在阔别祖国16年后,
鲍立克终于回到了东德。
他始终不会说一句中文,
甚至几乎没有踏足中国内地和农村,
直到离开那一天,
他才有机会隔着玻璃,
从飞机上鸟瞰这片辽阔的土地,
他用相机拍了很多照片,
有广东蛇口附近的大地、
湖南长沙附近的水田……
鲍立克无疑对这个异乡饱含深情,
在动荡的岁月里,
当难民大规模涌入上海,
他连自己都不知该去哪里,
却还在提议要建立专门的难民安置区域。
不过,
与其说他因为常年侨居而爱上了这片土地,
不如说,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社会良心,
是德国人一贯的严谨和认真,
是一代建筑规划师的职业操守。
正如《大上海都市计划》报告序言中所写:
都市计划是一桩何等重大的工作……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阅读,推荐文章
北京丨张国荣口中的“酸奶”,却是很多外地人眼里的馊泔水。
外佣,香港的现代奴隶?
戛纳丨从93部金棕榈奖电影里,我们就能认识这个世界。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