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印象笔记  ·  何必总是年底?每日回顾才是高效秘诀! ·  昨天  
混沌学园  ·  OpenAI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习学习再学习

没有建立“自品牌”,你的努力只是个笑话

学习学习再学习  · 公众号  · 学习  · 2017-01-05 12:16

正文

2016 年最后的那天,我在自己的家乡做了跨年分享,现场来了很多好友和老师,分享结束后,他们最感慨的一句话是 —— 没想到你在外面两年时间,可以发展得那么快。

那天下午四点在宁波天一讲堂演讲完后,直奔机场飞往深圳,参加当天晚上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四个小时听下来,除了干货满满,我其实更多了一层感慨,我是从罗振宇三年前不知名的第一期节目看到如今的,回想一下,也就三年而已。

时间在我们身上沉淀出了很多东西,但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时间都不算长。

前些天收到李笑来老师的邀请,在“一块听听”平台上做分享。我说分享些什么呢,他说我虽然写了那么多文章,也应该好好复盘,总结,提取精华。

于是,有了这个主题 —— 如何打造自品牌让你迅速增值。


“自品牌”算是我自己造的概念。

自己毕业后在职场上摸爬了滚打了很多年,在新东方当过老师,在体制内教过书,去香港留过学,留在香港做金融,做海外资产配置,如今在九龙最贵地段的写字楼拥有自己的办公室。

两年前开了自己公众号 ——“Spenser”,写自己最一手的职场体验和干货,写过几篇爆款文,比如《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比如《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止是钱》,相信你可能之前读过,或者从我的平台,或者看其它平台的转载。如今拥有三十多万订阅用户。

今年 8 月出了一本书《优秀的人,都敢对自己下狠手》,上了京东新书畅销榜,书封面有这么三句文案,概括了我这些年的职场起伏;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狠是放弃稳定;
从小城镇到大都市,狠是不求归属;
从月薪三千到年入百万,狠是野蛮生长。

回顾了自己的职场经历,也算丰富,踩过一些风口,也掉过一些坑,细细总结和复盘自己的职场生涯,常常反思为什么以前吭哧吭哧努力,收入却没有大幅增长;教科书上所谓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底是真理,还是笑话。如今也只是同样努力和付出,收入却涨了几十倍。还有影响力和个人品牌。

后来我发现很多我们传统观念里的一些固有思维,其实误导了很多人,或者已经完全不符合当下互联网的职场生态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

未来的商业,不再是渠道的竞争,不再是价格的竞争,而一定是品牌的竞争。

很多传统思维的人,对互联网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同样的,很多人远远低估了于互联网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影响,以及带给每一个人未来的可能性。

所以,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普通人只用一两年时间,就能做到不可想象的规模,实现职场的弯道超车,和个人的迅速崛起。

关于本次分享会

我会把我这些年的职场经验,全部浓缩成一小时的精华版;以“自品牌”为框架和主线,结合自己职场亲身经验和所看所感,不是无用的鸡汤,也不是纯学院派的理论干货,而是最一线最一手、掏心掏肺的分享。

为什么有些人已经做了公司的管理层,依然对未来感到迷茫,困惑,甚至焦虑。

为什么 25 岁的李叫兽可以在短短一两年打造自己成为中国最懂品牌营销的专家,并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

很多人有专业感,但无品牌感;很多人有打工思维,而不是股权思维;我相信所有不沉淀自己品牌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那么如何系统地做“自品牌”呢?

有人说自品牌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其实在我看来,它有一套系统的逻辑,甚至落实在很多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上。

“自品牌”的概念,根本不是纯理论,而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其实关于自己品牌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在我的公众号“Spenser”里阐述了,几十万字的篇幅,读者们都表示看后有很大提升,甚至颠覆了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豁然开朗。我相信,大家听完我这些浓缩版的分享后,一定有所启发,并指导自己未来的职场行动,少走弯路,又快又稳。

可能引领甚至颠覆你未来职场思维的一堂课,所需要的,是你半杯咖啡的价钱(其实就 9 块钱),和你绝对值得的一个小时。

忘了说了,老罗罗永浩在 1 月 16 号开讲,我在 1 月 18 号讲,有了罗永浩的参照,顿时倍感压力好么,大家要报名帮我顶起来呀,至少人数上气势咱不能输哇。

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