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男子火海被救,2年后跨千里跪谢恩人 ·  11 小时前  
新北方  ·  沈阳市疾控中心最新提醒!事关开学! ·  2 天前  
新北方  ·  老方便了!“辽宁医保”上线新功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微小的意义感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9-10-14 20:38

正文

如果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拿自己的职业吹牛,大多数咨询师总可以举出几个自己的「光辉案例」:危机的、堕落的、严重创伤的、失魂落魄的、通过做咨询从人生低谷走向巅峰的……但如果是为了吹牛,他们多半不会提到手头正在做的那几个。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处在迷茫的二十岁,没有特别大的成就,也没有过不去的难关。无非是写论文磨蹭一点,最后也能完成,成绩不上不下, 70 分。一周周坚持做咨询,「自我探索」。探索了两三年,成绩上过 80 分,也跌到过 60 分。

前面的案例让人目眩神迷,但往往是后面这种案例才真正体现一个咨询师的功力。 因为更平凡,更乏味,也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 。一个咨询师的大多数工作对象都是普普通通的。就算遇到不普通的案例,多数时候做的也是普普通通的咨询。

「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面对的很大一个职业挑战,就是如何在每天最后几个咨询时段保持不犯困。」很多年前,一位前辈曾经这么教导我。

等我自己也做了很多年咨询师,我发现,真正的挑战不是「不犯困」,而是在你犯困的时候如何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来访者。人生难免有这种时刻,不是吗?那些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当然让人回味,动不动就是起死回生,当头棒喝,极大地满足了从事这份职业所需要的价值感。但世上又哪有那么多死伤病弱的案例让你救助呢?——如果真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就要去医院。更多时候,在社会机构的咨询师面对的只是普通人。日复一日地重复劳动,听一些并不惊心动魄的故事,说一些老生常谈的话。也枯燥,也蹉跎,就像每个普通人的人生。

「这周跟上周相比,你的生活有哪些变化?」咨询师每周见到来访者,都问这个问题。

绝大多数时候,来访者会回答:

没有太大的变化。

有点失望,不过正常。倒是来访者说出「啊!这简直是脱胎换骨的一周」,反而更令人生疑。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本就不期望来访者发生突飞猛进的进展,他们会问:「没有太大的变化——那有没有一点点的小变化呢?」

狡猾的转换,虽然有时对方也不买账。

可能有,可能没有,丁点变化都没有。也常见,不是什么稀罕事。心理咨询师可能还会继续问:「所以这周和上周完全一样,你是怎么保持的?」

从这种不变的模式里发现了什么吗?

问到最后,对方也许会对生活有细微的一点领悟。也许是察觉自己在某个场合下习惯冒出怎样的想法。只是察觉而已,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对。但就是这么小的一点进步也很了不起。这样他这一周的时间就没有虚度。

他付出的努力,让自己的状态变了一点点。

我们会肯定这点成就,让来访者看到,这微小的一点点改变也有它的份量。如果请一个不明就里的人来看,这里几乎没有意义:两个人坐在一间小小的房间里,花了那么长时间,来钻研几乎没有变化的一小段人生——既不伟大也没有故事性可言的人生。大部分的时间在重复相同的模式,缓慢积累着一些似乎也不重要的小变化。一切都太微不足道了。有时候来访者自己都无颜面对。

但心理咨询师需要稳稳坐在那里。既是考验他的心性,也是在考验他的职业水准。成熟的心理咨询师需要从「几乎没有变化」的日常中发掘出意义,安于这段时间。这种职业态度同时也是一种人生信条: 不是只有惊天动地的生活才值得一过,有的意义就蕴藏在这些普遍而枯燥的周而复始中。

你付出的努力很微小,却让他变好了一点点。

他的变化很微小,却也让世界变好了一点点。

重点是如何说服自己,确认这「一点点」的意义。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要忍受这种枯燥,但我见到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如此。不只是心理咨询师。

我现在也在上课,做咨询师的培训。辛辛苦苦讲完一节课,学生可能说:「听完跟没听一样」。过上一段时间再见到他们,听见他们反馈:「并没有什么长进」,说不沮丧是骗人的,而我只能和他们一起承受这些挫败感。然后再从「没有长进」的常态发现一点点的不同,然后坚持做更多。就像养花的人,只盯着一朵花看是看不到它生长的,但还是每天坚持浇水,说不定哪天花就会开。

我也每周写文章。有时候想不到一个重要的主题,那么就一个细小的主题说两句也好——就像这一篇。世界上有很多宏大的意义,这轮不到我来说。但能把细小的题目讲清楚,对这个世界也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可能不大,但是有。

不大,但是有。就像一个总说自己没钱的人,更准确的表述是「有钱」:不多,但是有。说自己事事失败的人,其实「有成就」:不高,但是成过。如果太习惯宏大的叙事尺度,就会有一种风险,看不清或者看不见那些细小的存在,当然也就失去了持续积累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眼高于顶的人常常会原地打转,而那些资质平常,并不期待自己有多了不起的人,反而一直在缓慢前行。

一点点的意义,却是最普遍的意义。

别的行业不清楚,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太高的资质未必是好资质。因为自己的眼界也太高了,会失去对平常人的平常心。「你怎么还没有变好呢?」——不是没有,只是看不到,或根本不去看。就像从 70 分提高到 80 分的学生,在父母眼里仍然是「你怎么还没有到 100 ?」对方会接收到你的厌倦。是啊,生活了无新意,只有某种高度的变化才能让人精神一振,它却永不发生。

你看不到这样的意义,他也就看不到意义。

只有等你先慢下来,他才会跟着慢一点。

时间总在流逝,经验在点滴积累。虽然是凡俗人生的简单重复,也不妨时常自问:「 没有太大的变化——有没有一点点的小变化呢? 」也不是说这些小小变化的背后有什么意义,它本身就是意义。平心静气,日积月累,这不就是最难得的改变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