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了你想干啥?
旅游、通宵打游戏、学车、规划大学生涯……
好像每一样都值得做,其实说真的,最让人怀念的真是高考结束那段时间,没有一点压力,纯!玩!啊!
可是高考已经结束了吗?不,考试成绩虽然很快就要尘埃落定,但还有个特别紧要的事情,报志愿。
目前全国各地高考“知分填报志愿”已经全面普及,普及之后,考生和家长都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件事儿上省了不少心。但俗话说“三分报,七分考”,在知道分数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究竟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专业是“选冷门”还是“选热门”,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是考生和家长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考填报志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价值观的因素、分数因素、学校因素、专业因素、地域因素、就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考生自身因素等等。而对于第一次参加高考的考生以及家长来说,绝大多数都对填报志愿一无所知,拿到厚厚的两本报考指南,也是无从下手呀!
本人在此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帮各位考生梳理一下高考志愿填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希望可以帮到您。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我们会采取一定的行动,在行动之前,我们都会面临一些选择。所谓选择就是决策、抉择、决定,而选择基于判断,判断是我们做选择的基础。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判断选择的过程中,只有选择正确了,我们才能做得正确,执行正确。
解决问题的步骤可以用如下的模型来表示:
第一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搜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
第三步,对信息进行辨证分析和价值判断
第四步,做出选择;
第五步,执行。
我们解决任何问题都会自觉和不自觉的经历上述步骤,大到“答不答应男友的求婚?”,小到“中午去哪里吃饭?”。就填报高考志愿而言,也是这样,简要介绍如下:
就填报志愿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报哪个专业?报哪个学校?
考生为了做出报考哪个专业那个学校的决定,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学校以及相关专业的信息。
个人认为应该了解两类信息:
一是院校的相关资历、学校性质、往年录取分数线、招生指标、录取规则以及专业设置等各方面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院校开放日、招生通讯或直接与各院校招生办公室电话联系,以及登录该院校网站等方式进行查询。
二是学校和专业的就业信息,包括就业率、薪资、工作能力及就业流向等。
搜集的信息越详细、越全面,之后填报的志愿越完美!
搜集完各类信息后,需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辨证分析和价值判断。
辨证分析的过程就是把当前得到的信息与脑海里已经存储的信息对照比较的过程。所谓价值判断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喜好对相关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
分析和判断的依据大体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兴趣爱好
大学及专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是影响一生的一次决定。在专业的选择中,个人喜好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盲目选择学校与专业不见得将来能学好。家长和考生要考虑所选专业的利弊,综合考量。要记住,只有热爱这个专业,才能全身心地将它学好。
这里为大家介绍针对高考九个科目的专业推荐,供参考。
1、喜欢语文的同学,可以选择语言文学类专业,如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学类的专业。
2、喜欢数学的同学,可以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金融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
3、喜欢外语的同学,可以选择语言文学类专业,如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学类的专业。
4、喜欢政治的同学,可以选择政治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
5、喜欢历史的同学,可以考虑报考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等专业。
6、喜欢地理的同学,可以考虑报考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勘探,测绘测量,遥感,资源环境等地理类,地质类,勘探类,测绘类,规划类,气象类等。
7、喜欢学习物理,数学成绩也不错的同学,可以选择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土建类、航空航天类里面的专业。
8、喜欢化学的同学,可以选择材料科学类、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等专业。
9、喜欢生物的同学,可以选择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医学之中的专业。
(2)分数
分数是考生填报志愿的重中之重的因素。一方面,分数是考生填报志愿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数又是影响考生是否被录取的关键。所以,志愿的填报一定要以分数为首要依据。
高考已经结束,各科参考答案相信网上早已公布,考生对自己的分数应该有了差不多的定位。2017年正值高考的改革年,许多本科批次合并,在你中意的批次里可能会突然出现一些没听过的院校,这类院校也是有一定水平的,家长应及时排查,选出适合孩子的学校。还有一些学校对考生的健康状况、单科成绩有特殊要求。家长可以提前做好功课,掌握基本信息。
通常,需要考生和家长关注的录取数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院校录取数据,包括高校近年在考生所在地录取所有考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另一方面是专业录取数据,包括该专业在所在地录取所有考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
(3)学校
“名牌大学”的社会知名度高,学术水平高,不仅招收和培养能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还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学者,是考生的不二选择。但是在分数相对危险的情况下,不建议大家冒险。
升学是为了就业,选择一个毕业后能用得上,更容易就业的专业比学校重要,否则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如果专业冷僻,社会需求小,找不着工作岂不白搭。而且仅仅是为名牌而名牌,所学专业非自己所愿,也容易挫伤积极性和进取心。
(4)地域、城市
不同的地区,高校的分数线大相同。所谓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地缘好的地区,教育资源优沃而多元,但录取分数相对较高。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天津等地高校,其录取分数线会比其他地方同档次学校录取分数线高一些;而如东北地区以及四川、湖南、山东、陕西等地的高校,其录取分数线属于中等,一般在上线分高10~20分就可以录取到;而如甘肃、云南、广西等地的高校,或会出现降分录取的情况。
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分数及意向学校相应专业的历年录取分数,合理评估被录取的可能性。
(5)专业:
选择专业前要弄清楚:自己想学什么?将来自己想干什么?
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高校的报考指南了解相关专业的内涵,如: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要学科等;
2、专业的就业方向,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工作前景如何,就业率如何;
3、业开设情况,选定好自己喜欢的专业之后,搜寻都有哪些高校开设了此专业课程,在自己所在地的招生情况如何。
要注意:
冷门和热门的专业关乎到大家将来的就业率,是填志愿时的重要参考。但是盲目选择热门专业不见得将来能学好。今年的“冷门”没准明年就是“热门”,最典型的是师范专业,以前没人愿意学,现在许多人抢着报。
附:大学分为十二个学科门类: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前八个偏人文社会科学。后四个是我们通常说的理工农医,是自然科学,加在一起是我们大学的十二个学科。十二个学科门类往下有很多细分,在本科专业里就是叫专业类。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里92个专业类,92个专业类下面再细分就是506个专业。506个专业中比较大众化的应该是将近200个专业。不同的大学开设的专业也会不一样,比如像是一个礼堂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你进去以后然后哪些座位允许你去坐?哪些专业允许你去读?高校是不同的设置。
所谓选择过程,就是做出决策、决定的过程。以高考志愿填报为例,考生在搜集完相关信息后,在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和相关专业做出自己的选择。
确定好学校和专业后,在指定日期进行志愿的填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