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第七艺术,是现实的另一种可能。自世界第一部公映电影《火车进站》诞生以来,它就不断地自我更新。
从
卢米埃尔兄弟“活动摄影”与梅里爱“停机再拍”,从
无声片到有声片,
长镜头与蒙太奇,
黑白片到彩色片,
物理特效到电脑视觉特效,2D、3D再到4D,胶片摄像机到数字摄像机……每一项技术革新都引起轰动。
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伴随智能手机迭代升级、短视频的流行,架一台手机拍一部电影已不是天方夜谭。
手机电影彻底把电影拉入大众土壤,让拍摄、制作摆脱门槛局限。
人人皆导演的时代,已经到来。
管虎导演《小岛电影院》,全程使用华为手机拍摄
在
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表彰仪式暨主题论坛
,我看到手机电影一片繁荣景象。
13部黑马从5813部报名作品中脱颖而出,题材、拍摄、构思、立意各有千秋。
还有诸多圈内大佬前来助阵,为手机电影摇旗助威。
在这里,华语电影技术革新有了新的可能。
百花齐放
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已经走过了第五个年头。
相比前几届,这一届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第一,题材类型日益丰富,不单调乏味。
以纪录片为例,两部获奖作品,一部关注海洋生物,另一部对焦现实。
黄心驰,海洋纪录片
导演、水下摄影师、潜水员。
他的纪录片,除了科普海洋的神秘而瑰丽,还能触动人心,引起大众对保护海洋生态的思考。
新作《章鱼母亲》
是
国内首支华为手机水下拍摄海洋题材类纪录片
,荣获
华为影像荣誉
。
他用Pura 70 Pro+手机拍摄,全程水下,耗费半年多,只为记录一只章鱼母亲捕食、产卵、育子的全过程。
在深海里用大型设备去拍摄,容易引起章鱼的躲避,而用小巧轻便的手机来拍摄,就可以拍出这样细致入微的特写镜头,轻松抓拍到章鱼母亲的慵懒与温柔。
运动镜头代入感十足,仿佛将观众拉入海洋,与章鱼母亲一同游弋,在礁石、珊瑚中觅食捕猎。
章鱼母亲日日夜夜守在洞穴,悉心照料幼崽。
它不仅停止进食,更将自己的躯体奉献给章鱼宝宝。
“所有生命的旅程都有尽头,这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规律。
章鱼母亲开始了生命最后的倒计时,她将衰弱并走向死亡,但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打开了新生命的篇章。”
导演用感性的独白、克制的镜头,歌颂章鱼母亲为延续生命而做出的牺牲。
这是一份来自于海洋的伟大母爱。
纪录片《在城市边缘长大》,捧走最佳纪录影片荣誉。
它将镜头对准外地务工子女,反思打工子女在一线城市的升学问题与现状。
男主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个头矮小,但内心成熟老练,对家庭教育、现实生活、未来规划都有主见。
总结人生,他充满理性;
谈及教育,他直达痛点。
面对手机镜头,小孩子的表现也更加真实自然,不得不说,这个孩子让纪录片瞬间鲜活起来。
第二,剧情贴近现实、不悬浮,直面社会问题,充满人文关怀。
由影视飓风监制、插座君执导的《好着呢》,收获最佳艺术探索荣誉。
该片以扫地机器人为第一视角,展现空巢老人缺少陪伴关爱的社会现象。
片中,母子之间的互动,既诙谐幽默,又感动煽情。
为了减轻母亲干家务的负担,儿子专门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
结果母亲反倒认为这不值当。
当扫地机器人一次次出现小故障,母亲悄然发现,这竟是让儿子回家陪伴自己的借口。
于是,她的态度发生360度大转变:
“高科技不错,全屋子都搞成高科技,我现在挺喜欢高科技的。”
后来,母亲意外听到儿子被上司责骂。
身为人母,她体谅儿子的难处。
为了让儿子安心工作,她自力更生,开始独自研究修理扫地机器人。
高科技拉近了母子之间的距离,这才是真正陪伴的意义所在。
这部影片是由华为Pura 70 Ultra拍摄,用独特的视角将观众代入故事,打破了传统拍摄器材的局限性,手机拍摄的小体积与便携性让镜头获得了更多可能,无论什么角度,只要你想拍,就可以去尝试。
此外,影视飓风监制的另一
部作品《赐福司》夺得最佳艺术探索荣誉。
帮老人网购的爱心人士、抢不到票的民工夫妇、即将失去唯一陪伴的独居老人……
人生百态各有难关,但一个小小的爱心之举也能串联起来,上演一段感动你我的人间大爱。
由Mate 60 Pro拍摄的《过家家》,拿下最佳超短片荣誉。
它通过童真无忌的过家家游戏,影射家暴问题的同时,引人思考原生家庭对于儿童的影响。
《生活倒影》也是由华为Mate 60 Pro拍摄的影片,获得高校特别关注荣誉。
它不仅关注残障群体,而且唤醒“要尊重不同人群在生活中表达方式的差异”的社会思考。
它巧用色彩,用彩色与黑白区分现实与梦境,讲述一位儿子对逝去母亲的思念之情。
导演结合亲身经历,演绎一个人一个空间的独角戏,用真挚的方式歌颂母爱的伟大。
《出门见喜》是用华为P40 Pro拍摄的影片,收获华为影像荣誉。
科幻片《黑河》是由华为P30拍摄的,摘得高校特别关注荣誉。
令人佩服的是,它不但用小成本拍出探讨生命意义的高概念;而且视觉美学风格竟然有一股《银翼杀手2049》的味道。
《遇难者手机数据修复日志》,斩获最具潜力导演荣誉。
这部短片拼凑出女儿遇难真相,也拼出父女之间的亲情碎片。
层层反转的剧情设计,被评委一致认为有扩展成商业电影的可能性。
导演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现代孤独的异乡人对家乡的思念。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摄影师克劳迪奥·米兰达的指导之下,短片的视觉风格大胆而俏皮,令人眼前一亮。
看完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的获奖佳片,我不由得感叹道:
华为影像XMAGE引领的移动影像技术进步与更丰富的主题创作手法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科技承载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传递普世的价值观。
创作者不再局限于记录日常,而是重视人文价值的反思。
他们拿起手机,将镜头贴近现实,用多元的题材、丰富的视角来洞察社会问题,为时代做注脚,引起观众共鸣。
AI数据驱动的影像风格、可变光圈与超大光圈、大光圈超行程长焦等移动影像技术,激发出创作者更狂野的表达欲。
色彩运用、水下摄影、手机绿幕拍摄......电影创作艺术不断推陈出新。
依我看,借助这股创作趋势,
华为影像XMAGE核心技术势必会持续推动创作内容创新,进化电影语言,为创作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华为影像XMAGE会在移动影像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影像共创,感受时代浪潮
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表彰仪式暨主题论坛是一场电影人的盛会。
百大UP主影视飓风壮志豪言,誓要在电影短片领域拿到奥斯卡小金人。
影视飓风(
右一)
参加
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主题论坛
颁奖台上,她讲述自己在家庭与电影之间的艰难抉择,透露在拍摄资金不足时想过放弃。
华为影像
·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评委会主席李少红导演
(《大明宫词》《橘子红了》)
回忆电影技术革新,感叹手机电影带来的巨变。
“移动影像技术,正在重塑大众记录、表达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让影像艺术不再高居象牙塔之上,而是栖息于随处可见的枝头。
几十年前,我们想拍一部电影,要在前期经历长时间的学习、磨炼,扛机器,熬夜,长期跟组,对于那个阶段的我们来说执导一部电影是有些遥不可及的事情。如今,手机电影的兴起,大大降低了电影创作的门槛,越来越多有想法的普通人开始拍摄专属自己的手机电影作品。”
作为移动影像技术和文化的引领者,华为影像将科技与电影艺术完美融合,拓宽想象的边界,传递影像的力量。
“生活化是手机最大的特质,很多热点问题已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精彩就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故事正在附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