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麦可思研究(ID:MyCOS_Research),学术中国。综合整理自吴昱则刚(ID:JNUskbwuyu)、科学网。
一位大学老师颤抖着双手打下了这段文字,强烈的画面感瞬间扑面而来……
在阴冷的1月,一位高校教师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猛扑上去,拼命摇醒:“同志,你醒醒啊!”
他虚弱地微睁双目,颤抖的右手努力去捡散落的纸张,吃力地挤出:“这、这是我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讲义、授课计划、实践教学计划、实践周工作计划、毕业实习计划、班主任工作日志、授课日志、教案、教案首页、课件、实训项目开出率、试卷A、试卷B、参考答案、考试申请表、考场情况登记表、试卷分析、问题学生谈话记录、班会记录、听课记录、专项检查总结、科研自查表、收受红包自查表、党员民主评议表、年终考评表、科研成果总结、教学研究总结、教学工作量核算表、科研工作量核算表、研究生工作量核算表……请、请一定代我转交组织!”说完又陷入了昏迷。
同事含泪晃着他的身子:
“同志,你醒醒,组织还有要求,还要交电子版的!”
大学老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部分人对老师的认知似乎还停留在上大学那时,他们体面、优雅、有内涵、文化水平高、收入高,他们总是慷慨地为迷茫的我们指点迷津,好像自己什么烦恼都没有一样!
但在这一段“报菜名”式的宣泄后,小编不禁思考,关于大学老师,我们是否存在一些误解?
误区:
写材料找汉语言文学的老师,打官司找法学的老师,看病找医学的老师,肯定没问题!
真相:
学历高,那就应该什么都懂吧?其实,由于本科时期不重视通识教育,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又只是关注自己的论文题目,进一步限制了自己的视野,除了自己研究的东西外,其他的问题既无兴趣也无探知的欲望,“划山为王”的情况十分严重。虽然拿到了学位,但不代表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
况且,理论性的研究和落到实处的实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越是深入学习,就无法再苛求知识面的广泛了。
误区:
学生一放假,老师也没啥事了,想去哪玩去哪玩!
真相:
长达两三个月的假期,虽然使大学教职员工的工作节奏与工作强度有所减缓,但工作压力并未降低,工作时间并未明显减少。
如果简略总结一下,在“暑假”中大学老师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第一,从事学术研究。
理工科教师继续留在自己的实验室做实验,人文社科教师从事学术研究项目,许多老师要抓住这样难得的时间,努力完成平时没有时间完成的学术论文或学术著作的写作。
第二,外出采访、进行田野调查或户外科学研究。
不少教师利用假期进行采访,或带领学生进行长达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田野调查,或从事某些课题研究。
第三,阅读、思考与写作。
阅读、思考与写作既是工作需要,也是生活习惯。
第四,继续教学工作。
有些教师继续在学校中从事暑期教学,大多数要为下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好准备。如果是新学期要开设一门新课,工作量就更大了,暑假要为这门新课所作的准备就多了。
第五,参加学术会议。
有不少学术会议都安排在假期举行。学术会议的宗旨之一就是与与会者进行深入交流、相互学习,争取这难得的时间提升自我。
误区:
经常看到大学老师发朋友圈晒生活啊,没事的时候还会写写博客抒发生活感悟,还能按时接送孩子,在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眼里,真是羡慕嫉妒恨啊!
图片来源:电影《飞屋环游记》
真相:
其实应该这样解释,大学老师的时间很自由,但绝对不空闲。如果一个星期只有两天上课,以及某天下午偶尔开会,那么其他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你可以自由安排你要做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才会认为:大学老师太空闲了。
但是,这是“自由”而不是“空闲”。事实上,大学老师几乎没有可以停下来的时间,要出学术成果必须有长期的积累过程,“坐得冷板凳,啃得苦菜根”。没有足够的积累和阅历,写出来的东西是火候不够的。压力其实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只要空闲下来都想着要看书,看书就想着要做笔记,想着这样的论文要怎么写才能论证有力。因此脑子从未停歇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能晚上还能愉快地看个《芈月传》或者《太子妃升职记》,我们连看《生活大爆炸》都是拖着看的,你就可想而知这种工作压力其实比一般的职业都要沉重。
误区:
你一个大学老师,月薪应该过万吧?
图片来源:电影《华尔街之狼》
真相:
真想直接把存折拿给他们看看,第一个月工资才2000来块,比一般的本科毕业生还少啊!当然,随着职称的晋升,收入会随之上涨,但是年薪百万是绝对达不到的了,除非自己在外面有专利项目转化为生产力,或者是什么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才有机会赚大钱住洋楼。
不过,公道地说,在大学里,还是有些福利可以享受的,变相也省了不少钱。例如一些大学有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教工子弟都是可以直接入学的。另外,学校节假日也有点工会福利发放,虽然不多,但拿到手还是蛮开心的。
误区:
大学老师学历那么高,升职加薪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真相:
在博士越来越多的今天,其实大学老师的生存压力是越来越大的。一些学校除了要求科研和教学条件外,老师还要获得国家课题和出国交流一年,否则连上高评委的机会都没有。在这样的机制下,年轻老师(俗称“青椒”)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了。这也容易造成一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进一步造成课堂出席率下降的问题。
另外,在教研体系中并没有一个妥协机制,像公务员,上不了处级还可以给个调研员的级别,但如果讲师上不去那就一直只能做讲师。所以职称对于年轻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紧箍咒啊。
误区:
教育部每年发放的研究经费肯定拿到手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