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高校禁外卖学生只能吃泡面“果腹”,合理吗?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3 08:2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天寒地冻不想出门,最想听到的声音就是“同学,你的外卖到了”,不过,广西南宁学院从12月1日起,禁止任何食品的外卖派送,学校食堂也禁止打包食物,而该规定使得学校食堂拥挤不堪,许多学生只能靠吃泡面和面包填饱肚子。


而这已不是个例,此前,诸如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也都出台了类似的禁令。禁止学生叫外卖究竟为什么?“一刀切”禁外卖是否合理?有关方面对此态度如何?且看各方说法。


广西南宁学院校方:

校园垃圾成堆 外卖存安全风险

为何要做出禁止外卖和打包的决定?南宁学院表示,之所以做出该决定主要是因为学生宿舍区的环境卫生问题日益突出,“本学期以来,每栋学生宿舍的出入口垃圾成堆,并散发难闻的气味。据现场检查了解,散发难闻气味是因为剩菜剩饭等带汁废弃食品导致,这与学生打包食品到宿舍直接相关。”


南宁学院称,11月下旬,学校曾专门就校园环保和食品安全问题面向学校8个学院在校生开展问卷调查,收回的3576 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8%的学生认为目前校园打包现象严重, 60%的学生认为无法忍受因打包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


同时,有部分学生特别是当天没有课的学生,很多都是通过叫外卖解决就餐问题,懒得走下宿舍,逐渐养成慵懒的习惯。


除此之外,南宁学院还表示,外卖派送员在校园内以电动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经常不按道行驶、超速行驶,在校园内数次 险些酿成事故,对校园交通安全构成威胁。


此外,外卖食品存在着安全风险,提供校园打包外卖的既有校内的商家,也有校外的摊点,学校无法对送外卖进校的校外商家的食品经营资质及食品安全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综合这些因素,学校决定从12月1日起开展食堂打包、外卖派送治理”。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张志辽:

缺乏法律依据

禁止学生叫外卖,在不少大学校园里并不罕见,但也屡屡遭到学生和社会舆论的抵制。我认为,校方需要就此进行反思。


高校不是法外之地,任何决定要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无论是政府或者社会组织,在今天这个时代,都应认真思考,所做决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做决定的正当性在哪里?所做决定是否侵犯了相对人的基本权利?


高校不能仅仅以校园食品安全和培养社会责任感为由就禁止学生叫外卖,这于法于情于理都说不通。高校要有起码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不能为所欲为。如果高校认为校园外卖影响了校园环境,或者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应该做好警示教育,而不应该盲目限制。餐饮企业有经营的自由权利,高校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学生和餐饮企业的基本权利都应受到尊重。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 陈钟林:

积极教育引导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校禁止外卖会让他们有许多想法。学生选择外卖,无外乎有两个理由,一是高校食堂大都是垄断经营,缺乏竞争,饭菜质量与口味“与世隔绝”,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服务质量可言,学生怨愤久矣。二是学生在哪里吃饭,吃什么饭是他们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禁止叫外卖”涉嫌侵犯个人权利。


如果说外卖可能存在卫生安全、营养缺失的问题,学校因此善意提醒学生,养成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的确是学校职责所在。作为学校,要深刻反思学校食堂为何竞争不过“外卖”的真正原因,反思学校食堂饭菜的口味和服务质量问题,善于从舆论批评中看到自己的责任,并考虑到学生消费的个性化、特殊化需求,提供灵活变通的就餐服务。


如果是担心外卖和学校食堂“抢生意”,对学生消费实施“垄断”,而抛出“培养社会责任”这样堂皇的理由,则无论如何是学生不能承受之重,也让学校教育变形走偏。


另一方面,作为学生也要对“禁止叫外卖”的善意初衷多一点理性、多一点理解,学校食堂饭菜味道咋样暂且不论,起码在食品安全方面还是有保证的,外卖质量咋样,谁也不敢保证,校方更不清楚,一旦在校内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对学校、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北京正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刘艳:

侵犯消费自由

高校禁送外卖的政策值得商榷。食品本身属于商品,学生作为一名消费者,依照自己的喜好,有权自由选择商家和商品,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该行为并不违法违规。校方虽然是管理机构,但无权限制学生消费。且禁止叫外卖,要求学生只能在学校食堂就餐,存在保护学校食堂经营之嫌。


学校禁送外卖,初衷是为了保证学生的食品安全,维护、加强学校的良好教学秩序,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学校在出台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前,应当深入调查、详细了解客观情况,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和建议,这样制定的政策出台后才不会引起学生的普遍反感。同时,学校也应充分了解学生对政策实施的反馈意见,视具体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


学生对学校出台的政策如果不满,也应通过正常渠道向学校合理表达诉求,不能采用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对抗学校政策的实施。学生也应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学校和学生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 吴雨霁:

请征求学生意见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觉得目前一些高校禁止外卖的现象有点离谱了,完全没有道理,我对此坚决反对。学生有自由消费的权利,校方的“苦口婆心”其实并不见得会赢得学生们的点赞,反而会遭致学生们的集体反对,因为有禁锢学生消费自由之嫌。


学生选择叫外卖,其实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天天吃食堂吃腻了,想换个口味,又比如因为其他安排错过了食堂饭点,不得不选择外卖。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同学爱犯懒。但我觉得校方不应该发布禁令来限定学生们选择消费的权利。当然,高校也有自己的理由,比如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怕学生因吃了不卫生的外卖影响健康,或者出于校园环境安全的考虑等。


可以说,高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做法。打个比方,学校应该思考学生为什么喜欢点外卖?跟食堂的饭菜质量是否有一定联系?

在关系到学生的教育、生活方面,我觉得高校更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比如学校在出台类似禁令前,先进行一下调研,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等。

微话集锦

@张勋v:高校禁止学生打包叫外卖,称易产生塑料垃圾,不可思议。不会是为了保护学校食堂的暴利吧?


@闽C-JS济阳衍派:禁止叫外卖折射出学校的虚弱,“禁止叫外卖”就是利用权力“消灭”竞争,同时,还折射出学校服务意识差,并没有以学生的意见为重。学校在做出决定之前,问过学生吗?


@小洋在唱独角戏:叫外卖这种事,我觉得确实给一些同学犯懒提供了便利条件。许多同学在寝室里玩游戏一玩就一整天, 作为大学生,不应该将时间浪费在寝室,应该多出去走走。


@康特特ktt:正如一首网络歌曲《大学生的坟》里所说的——当今大学里,“腿残”比“脑残”还多得多。网购,叫外卖,舍友带饭,许多大学生能不动尽量不动,希望这种现象不要持续下去了。


@HFer_WebsterHugh:最近看到一些禁外卖的新闻,不说别的,学校里面专注打游戏,吃喝拉撒不离开方圆一平方米的情况 的确屡见不鲜,最牛逼的是不少人连自身利益受损都不会打个电话叫人处理,真是懒到一个境界了。


@利子明:学校禁止学生叫外卖,禁止将食堂饭菜打包进宿舍 禁止在校内各食堂的一切现金交易。我觉得其实有一定道理,学校有没有私心不说,但确实那么多外卖、快递的人进入校园,确实有隐患,宿舍环境也是一个问题。


除了禁止外卖以外,各大高校还出过不少让学生们吐槽不已的规定,一起来看看哪个最让你忍无可忍: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学生课堂十不准》草案

1、不准迟到早退旷课;

2、不准冒签替课代考;

3、不准顶撞冒犯老师;

4、不准发表不当言论;

5、不准抄袭剽窃作弊;

6、不准嬉戏吵闹喧哗;

7、不准交头接耳睡觉;

8、不准吃东西开小差;

9、不准玩手机听音乐;

10、不准破坏教学设施。


中国传媒大学:天桥23时后禁止男士通行

一座普通的过街天桥,却在旁边立了一个牌子,写着“23点后禁止男士通行”。这是曾出现在中国传媒大学中的一幕。天桥西侧是女生宿舍和生活区。而天桥的东侧,则是学校的教学区,由于天桥一端距离女生宿舍较近,学校保卫处于是干脆设立告示牌,告诫男生深夜不要在此活动。


重庆理工大学:女生宿舍门口装闸机

女生宿舍一直是严防死守的重点,限行显然还比较初级,重庆理工大学则用上了高科技。网友爆料,重庆理工大学一女生宿舍装上了闸机,需刷卡进入。网友吐槽“轻轨开通,老司机请抓紧时间上车。”“这是防火防盗防男票么?”…


吉林建筑大学:禁止情侣间互相喂饭

光看住女生宿舍还不够,有的学校还把禁令延展到食堂。吉林建筑大学就曾经严禁男女朋友在食堂互相喂饭!有网友曾发布吉林建筑大学“新学生规范”的图片,内容大致如下:在食堂要文明用餐,严禁男女朋友互相喂饭等不文明行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男女同学交往要言谈得体,举 止文明……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禁女生穿热裤

就算宿舍和食堂全盯紧,可萌动的青春气息还是无处不在。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就曾在一次关于学校校园文明建设的会议上试着提出一个规定:禁止女生穿热裤、吊带、背心、拖鞋等过于暴露的服装,进入正式场合要着正装。对此,无数男生发帖直呼“心碎”。

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宿舍床铺不许拉帘

宿舍的人宅久了,最怕出的就是心理问题。兰州理工大学2009级的学生就曾发现,他们的《宿舍管理条例》中发现一条特别“雷人”的规定:学生宿舍中不允许用布帘将床围起来,搞自我封闭,违者处以20~50元罚款,并视其情节给予警告以上处分。唉,一看这就是不知道见光睡不着同学的苦。


河海大学:新生胖子不准睡上铺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尝试根据新生的身高、体重的BMI指数分配宿舍床位,将BMI指数达到28(体重超重)或身高超1.85米的同学 都安排在下铺。


据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社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政策是为了避免安全隐患、减少宿舍矛盾。“肥胖的同学上下床不方便,比如晚上去卫生间下床比较晃动,影响下铺同学,以及有的同学睡的比较轻,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超过一米八五的学生,上铺空间比较小,站起来会不太方便。”不过也有网友吐槽道:为什么去管胖子,而不是去提高床的 质量……


广西一学校:一日不出宿舍门即为“住宿异常”

而为了防止大家过宅,广西一学校规定,一日不出宿舍门即定为“住宿异常”,要受批评处分。


对此,一名学生说,为了赶论文,一整天泡在宿舍里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因此挨处分,是不是太过于一刀切?很多学生也认为 周末确实有很多学生喜欢宅宿舍,就算打打游戏、看看电影,也不至于达到处分这个地步,因为处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很严重的处罚,甚至会跟随档案,成为一生的“污点”。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禁止电脑装游戏

为啥学校辣么不喜欢学生干呆在宿舍,还不是觉得就是呆在宿舍里不学习。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强制学生删除电脑中的游戏,否则将电脑没收。对于这种做法,学生们纷纷表示“不可接受”、“不近人情”,但公路学院党委副书记雷显锋却表示,这样做只是为了纠正“网瘾学生”的学习态度,并非针对所有学生。


东莞理工学院:学生上网流量与绩点挂钩

不过你电脑存了啥,学校也不可能实时跟踪,东莞理工学院就曾来过一条釜底抽薪的计策。该学院学生媒体中心官微发微博表示,2013年12月1日起,学院教务部门会把学生每年的平均学分绩点汇总,统一交给学院的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该中心会按绩点设定学生可获得的对应流量。


平均学分绩点﹤2.5,每月可申请不超过5GB流量,平均学分绩点≥2.5且﹤3.0,每月可申请不超过10GB,平均学分绩点≥3.0,每月可申请不超过15GB。该规定一出台,一大批学渣立马哭晕在床上。有学生留言道:不想多说,费流量,心好痛。


沈阳化工大学:禁止寝室吃西瓜

热天里,吃西瓜降温消暑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快事,但沈阳化工大学的学生就没那么快意了,该校曾发布《通知》,明确规定:“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中心决定从2013年6月6日起,学生公寓严禁带盒饭、各类米线、汤面、西瓜等易腐烂变质的食品进入。”可以看出学校的初衷是为了保持宿舍环境卫生,但这样做似有过犹不及之效。不竟要问:“西瓜跟你什么仇,什么怨?”


滨海学院会计学院:不许带蛋糕

夏天西瓜易腐败,从卫生角度还可以理解,但不让带蛋糕又是什么鬼?2013年,青岛滨海学院会计学院规定学生不许带蛋糕进 入学校,否则将接受学校处分。两名学生,因同学过生日原因带了蛋糕进学校,成了这条“奇葩”校规的受罚者。

而该校负责人表示,学校确实有“禁止带蛋糕入校”的相关规定,这项规定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学生在校内产生攀比情绪,“在学校《学生管理守则》里有明文规定不准带蛋糕入校,学生也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这几位学生是明知故犯,学校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警示效果,必须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处分。”



来源:综合北京青年报、中国消费者报、中青在线

编辑:王帅、陶玉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