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幻世界SFW
《科幻世界》杂志社官方微信,向您推荐最新最好的科幻奇幻资讯,给您推送好看的科幻奇幻小说。(注:除推送外为智能系统回复,不代表杂志社观点。)
51好读  ›  专栏  ›  科幻世界SFW

所以,你以为异形真的只是来自“太空”的?

科幻世界SFW  · 公众号  · 科幻  · 2017-06-15 18:2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明天《异形:契约》正式上映,相信大家看完前天的推送都会深深爱上这种“太空肮脏美学”(大雾) “太空肮脏美学”都不懂, 还说自己是异形粉? 今年这部与1979年第一部《异形》直接相关的新作,让人们的目光随着剧情回到了一切的原点,重新审视“异形”这个经典的科幻形象。

那么,异形那让人欲罢不能的恐怖魅力,究竟来自何处呢?它的恐惧光环背后,究竟有多少现实的影子呢?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篇科普文,细细解剖了“异形”这种“幼年体强抱缺爱”、“成年态黑亮滑腻”生物各个特征的渊源。

注意:可能有些让人不适的画面出现,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原文刊登于2017年《科幻世界》6月刊封二。

贝爷一脸期待,噢,不好意思放错图了

图片来源:网络和某编手残ps

这才是我们的异形,融合了生物和机械元素,有极强的心理暗示效果(贝爷似乎还是很期待)

图片来源:网络和某编手残ps


异形是这样击中你的心

——异形的现实起源


文/张雨晨  索何夫



一  异形的起源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恐怖电影界在大量批发《大白鲨》和《德州电锯杀人狂》等现代恐怖风格的同时,更加强调“反常”恐惧感的后现代恐怖艺术,也开始崭露头角。

《异形》的设想,最早来自于一个B级恐怖片的剧本,但当时对异形的最初设计,依然停留于现代恐怖艺术范畴,不过是又一只皮套戏服假扮的太空怪物罢了。

但随着瑞士艺术大师H.R.吉格(H.R. Giger)的加入,这个太空怪物的命运随着形象一起发生了剧变。科幻怪兽的经典代表——异形,终于诞生了。H.R.吉格用他笔下混搭了黑暗、工业与生物的独特美术风格,描绘了这个恐怖电影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即便在整个概念设计界,也无愧为大师之作。当这只风格诡谲的异形怪物终于被搬上银幕时,立刻带给了当时观众一股始料未及的恐惧体验。

H.R.吉格设计的经典异形,有着融合了机械与生物的病态黑暗风格


当年《异形》在上映前,制片公司组织了一场内部试映。当异形幼体从人体内部撕开“诺斯特罗莫”号飞船副船长凯恩的胸口,浑身浴血地跳出来时,冲击性的恐惧场面狠狠地击中了毫无心理准备的观众,有人甚至当场晕厥,还有人出现了严重的颤抖、呕吐和胸闷。

实际上,1979年的第一部《异形》电影中,限于当时的成本和技术,传奇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只安排了很少的镜头让异形现身,直到片尾部分,才让这只怪物完整地亮相。但正是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姿态,配合飞船内部幽闭阴暗的工业机械场景,让人产生异形无处不在的恐怖错觉——尽管表现非常节制的第一部《异形》里,实际上仅仅只有一只成年异形。

到了1986年,由卡梅隆接手的第二部《异形》就变得火爆了很多,大量出现星际陆战队战士手持脉冲步枪、重型机枪大战异形的激烈场面。在影片结尾,女主角甚至操纵机械外骨骼与巨大的异形女王展开了一对一的正面决斗。影片的恐惧感较第一部已经不再那么让人窒息,但异形本身的表现力却凭着更加强大的电影工业的支持,有了显著的提升,对它的物种生态设定也更加丰富完善。

根据第一部影片的设定,异形是被封存于外星飞船中的太空寄生生物,通过被称为“抱脸虫”的特殊个体入侵其他生物,最终诞生融合了双方基因的可怕“异形”。它的外观,综合了生物和机械的特征,同时还带有大量充满心理暗示的诡异元素。这些素材被H.R.吉格巧妙地捏合在一起,诞生了有着窄长圆滑头壳和黑亮瘦削身体的噩梦一般的怪兽。


下面,就让我们来把异形身上的恐怖元素一一拆解下来,还原真正的恐惧之源。


二  异形的真身


异形带给人的恐惧感,除了新锐抽象的后现代艺术元素外,还有大量有着现实原型的生物学特征。这样亦真亦幻的设定方式,更加强化了恐惧的真实感。

其中最明显的生物特征,当数异形从体内蚕食宿主后“破胸而出”的增殖方式了。

“破胸而出”的异形幼体


在现实中,在宿主体内产卵然后让幼体从内部“吃活食”的习性,广泛存在于各种寄生生物中。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以蜾蠃为代表的寄生蜂。这些昆虫的成虫,会捕捉特定种类的其他动物(大多是其他节肢动物),将其麻醉后拖入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并在其身上产卵。之后,寄生蜂的幼虫就会在幽暗的洞穴中,从里到外逐步啮噬着被深度麻醉的宿主。最终,幼虫会将假死状态的宿主啃成一幅真正死透的空壳,自己则破茧羽化,以成虫的形态爬出母亲挖掘的地洞,凭着本能重复着上一代的行为。

寄生蜂


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有几分恐怖,但这种寄生繁殖的方式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不过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生存策略而已。很多寄生蜂甚至还是控制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赤眼蜂、金小蜂等寄生蜂更是生态防治农业害虫的好帮手。不过,由于我们人类自己具有明显的宿主属性,会本能地对所有“寄生虫”产生强烈的排斥甚至恐惧情绪,这同样也是自然选择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而《异形》系列电影,恰恰利用了这种之前不曾被恐怖电影利用的原始恐惧。

影片中,被“抱脸虫”袭击的船员,也出现了典型的麻痹现象。虽然在抱脸虫被强行取下之后,他又恢复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这名看似“大难不死”的船员,在行为上却开始有所变化,食欲明显增长。作为“旁观者清”的观众,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变化是因为他体内的异形幼体在控制宿主的行为,以便在发育中摄取更多的营养。

缺爱的(大雾)袭击船员的抱脸虫


在现实的生物世界中,寄生生物对宿主行为的干预,同样常见。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弓形虫了。被这种原生生物寄生的老鼠,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从此不再怕猫。这些胆大包天的老鼠,下场自然就是被自己的天敌捕食。而弓形虫则能借此进入猫的体内,发育为成熟形态,并将自己的下一代从猫的粪便中排出。此外,弓形虫还会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并在体内形成散布的球囊,但对于这些宿主的行为是否会受到同样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显微镜下的弓形虫


而另一个寄生者操纵宿主的典型例子,就是某些寄生在昆虫身上的真菌。和一般的“冬虫夏草”不同,这些特殊的真菌能够操纵自己的宿主,做出诸如爬向高处等反常的行为,从而便于自己最大限度地传播孢子。

寄生在蚂蚁身上、控制它爬向高处的寄生真菌


近年来非常热门的优秀游戏:《最后的生还者》中,就借鉴这个例子,虚构了能够感染人体并夺取人类意识的真菌,最终将活人变成脑袋开花的“虫草僵尸”。

《最后的生还者》中的“人草”寄生真菌


说回到异形这边。当那位倒霉的船员浑然不觉地走向生命终点之时,仔细观看影片的观众会发现,在他体内产下致命种子的抱脸虫,此时反而先于自己的宿主死亡了。这个独特之处,就引出了异形的另一个重要生物学元素——世代交替。

所谓世代交替,就是指同一个物种的繁殖周期由两个形态差异明显的世代交替完成。一般而言,这两个世代会分别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这种情况在演化上出现得比较早,常见于相对原始的腔肠动物和裸子植物。比如作为典型模型的薮枝螅,这种腔肠动物就有水母和水螅两个世代。自由漂浮的水母世代寿命很短,负责有性繁殖,它们产下的水螅世代则固着生活,寿命较长,并产生新的水母世代。这两个世代反复交替,推动着薮枝螅的生命循环。

世代交替的典型物种:薮枝螅,图中显示的是多个个体融合而成的水螅体


通过影片的描述,可以看出,异形的生命周期,同样表现出了类似的世代交替现象。大致来说,异形的生命周期有“抱脸虫”和“异形”两个世代。从电影的表现来看,这个生命循环开始于异形女王,她产下的卵会孵化出抱脸虫。之后,这些抱脸虫寄生宿主并死亡;但是它们的卵,会与宿主进行基因融合,最终以宿主躯体为温床,从其体内诞生异形。而诞生的异形,则会大量捕捉宿主,便于更多的抱脸虫寄生。必要时,异形女王会产下特殊的“女王抱脸虫”,寄生宿主后可以诞生新的女王,完成整个世代交替的循环。


这样看来,异形不但有着世代交替,同时还是一种“真社会性”动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发明了“社会”概念并建立了全球化超级社会的人类,却并不是真社会性动物。严格意义的真社会性动物,群体内的生育权力被极少数“女王”垄断,大部分成员都是女王产下的、无生殖能力的“工蜂”;群体内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超个体”,共同面对生存压力。我们最常见的真社会性动物,就是脚下的蚂蚁;此外和蚂蚁同属膜翅目的一些蜂类,以及和蟑螂同属蜚蠊目的白蚁,也都是典型的真社会性动物。但在哺乳类动物中,生存状态接近真社会性动物的,就只有裸鼢鼠(Heterocephalus glaber)等极少的种类了,人类、猿猴、狼和齿鲸等有着复杂社会群体的动物,其实都算不上真社会性动物。

极为罕见的真社会性哺乳动物:裸鼢鼠


而影片中的异形,则表现出了很多典型的真社会性动物特征——比如族群的繁殖都是由异形女王独自承担的,人类面对的绝大部分异形都是各种负责搜索、潜伏和战斗的“工蜂”。


而对异形系列影片和衍生游戏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异形的形态不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工作定位,还带有很多来自宿主基因的影响。比如说,源自人类的异形,就有着不同于大部分科幻作品中“虫族”基层个体的高超智力,不需要“主脑”遥控指挥,自己就能狡猾地展开各种潜伏和围攻作战。1979年《异形》的一个未采用结尾,就是描述异形将飞船上全部船员吃干抹净之后,坐在控制台上,用女主角的声音与人类基地进行通话,场面令人毛骨悚然!此外,《异形》系列电影中还出现过宿主来自狗的异形,四足奔跑的它,拥有极快的速度,专门负责护送种群延续的希望——珍贵的女王抱脸虫。而在“关公战秦琼”式的衍生电影《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中,甚至出现了从强悍外星人“铁血战士”体内诞生的“铁血异形”。

融合了铁血战士基因的“铁血异形”


这种基因同化能力,在影片拍摄的年代,还是一种带有大量幻想成分的艺术设定。毕竟不同物种之间,都有着基于基因差异的繁殖壁垒,甚至“物种”一词的定义,就是无法跨物种产生可育的杂交后代。然而随着科学边界的不断扩张,我们还真发现了不少类似异形的跨物种基因横向交流案例。

绿叶海天牛(Elysia chlorotica)就是这样一个异数。虽然海绵、珊瑚等动物也会通过和藻类共生来间接进行光合作用,但绿叶海天牛却是不折不扣的“自给自足”。它通过进食海藻,从中获得叶绿体来为自己服务。更为邪门的是,它细胞内的一些用于辅助叶绿体工作的基因,竟然是直接“盗取”自藻类的。科学家甚至发现,叶绿体在绿叶海天牛体内生存的时间,竟然比在原本藻类细胞中的时间还要长,可见绿叶海天牛对这些基因的使用已经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了。

拥有海藻基因和海藻叶绿体的绿叶海天牛,身体展开后的形态已经非常接近一片叶子了


而作为“基因黑客”的病毒,更是横向转移基因的老手。有一些病毒,在将自己的基因插入宿主细胞后,并不急着爆发式增殖破坏宿主细胞,反而安稳地待着,跟着宿主细胞一起分裂。这种更加温和的“搭便车”病毒,就是“内源性病毒”。实际上,自然界中的生物就几乎没有不被它们“搭便车”的。人类的基因组中就有很多来自病毒的基因,甚至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这些基因还进行了表达,我们的胚胎干细胞里曾经一度充满了病毒呢……

这么看来,异形所隐喻的,其实就是现实中的病毒。带有宿主基因的异形,实际上就是被病毒基因“污染”的宿主。如此一来,世间大部分生物,都可以算作被病毒“转基因”的“异形”了。

当然,《异形》毕竟是一部科幻电影而非科学论文,科学上的细节再多,也是为了营造能够打动观众的“真实感”。因此,异形身上还有一些并不那么科学的元素。而且即便上文提到的科学细节,也并非严格照搬了现实中的情况,同样进行了精妙的艺术加工。

如果说“破胸而出”是异形最明显的“科学”细节,那同样招牌式的强酸血液,就是异形最显而易见的“不科学”部分了。

异形虽然神出鬼没、尖牙利爪,但毕竟赤手空拳,正面战斗力比起其他科幻作品里的各种“虫族”,还是比较有限的。但它的强酸血液,却能极大地弥补它破坏力的不足。在1979年的第一部《异形》中,几滴异形血液就烧穿了好几层飞船甲板。这样的强酸,让近距离射杀异形成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大量飞溅的强酸不但对射击者是个巨大的威胁,对于周围的飞船设施也有着惊人的破坏性。在《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中,全副武装、剽悍异常的外星猎手——铁血战士,也在自己引以为傲的近身白刃战中吃了这种“酸血”的大亏,最后不得不丢盔弃甲,这才保住一命。

但是,如此强烈的酸性环境,却是非常不利于运输养分和氧气的。不仅如此,异形血液的颜色,为了在视觉上突出“酸性”概念,而设定为黄绿色。虽然设计者知道异形这种生物的血液其实更应该富含铜或者铁离子,所以颜色要么是青蓝色要么是红色才对,但他们刻意“容忍不合理”,为的就是能让观众获得更强烈的观影体验。

此外,影片中的异形几乎都在上蹿下跳、飞檐走壁,这种剧烈运动自然要消耗很多能量,而且会产生很多废热。但异形却几乎没有进食补充能量的镜头,昆虫般的黑亮外壳也不像适合散热的体表结构。然而即便这样,影片中异形最喜欢藏匿的地方,却依然是通风管、轮机舱这样温度高、不易散热的区域。影片执意如此设计的原因,就是意欲通过异形利用人类工业产物的潜行猎杀,唤醒人类在非洲草原上的恐惧,让人们不再信任身边这个由自己一手建立的工业环境;同时,还利用人们对工业社会“非人”色彩的本能排斥,进一步增加异形“非我族类”的形象。

可以说,异形身上所有合理或不合理的元素,都是设计者有意取舍的结果。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在荧幕上塑造一只既可信又可怕的恐怖怪物。从结果来看,他们干得非常漂亮。


三  异形恐惧的根源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就是对未知的恐惧。”

这句由恐怖小说大师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国内爱好者根据其姓氏的英语原意,喜欢称他为“爱手艺”)在《克苏鲁神话》中写下的绝妙一笔,成为了《异形》系列电影的指导思想。

在《异形》之前的现代恐怖风格电影中,导演为了能够吓到越来越“见多识广”的观众,只能不断地在屏幕上堆砌更大的怪兽、更多的尖牙利爪和更多的番茄酱。但很快,观众们就对屏幕上与己无关的惨状表现出了正常的饱和疲劳。这个时候,以《异形》为代表的后现代恐怖艺术却另辟蹊径,狠狠地戳中了这些自以为见惯“大风大浪”的观众们内心深处的恐惧。

在《异形》的首部电影中,异形的出现时间实际上很短,加在一起也没多少时间。影片的大多数时间,人们都在紧张地等待着异形的下一次出现。这种对未知的恐惧,成为了整部影片的核心。

但不同于克苏鲁神话里那些“不可名状”的怪异存在。荧幕上的异形,必须要塑造出一个具体、鲜明的荧幕形象。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各种设计元素外,设计者还从人类的心理入手,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这个形象的恐惧。《异形》电影的英文名“Alien”,直译为“他者”,本就是一个镌刻在人类基因中的负面形象;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就是这种本能的刻板印象。此外,异形被赋予了与人类高度类似的体形(同时也是为了便于特技演员扮演),但又加入了没有眼睛的窄长头部、昆虫般的几丁质黑亮外壳以及嵌套式的特化口器。这种“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造型,成功激发了观众们对人遭遇“异化”、“感染”和“改造”的强烈排斥。异形周身上下浑然天成的各种“他者”因素,更使其形象高度地“非人”化,直接引发了人类对“异类”的强烈恐惧。

比起张牙舞爪的怪兽,“似人非人”的异形更加容易唤起观众对“他者”的恐惧


经过无数的设计打磨,异形作为最著名的科幻电影形象之一,终于获得了最为惊人的视觉奇迹。它身上的每一寸特征,都有着值得考据的故事。正是这种严谨认真的创作精神,让组成异形的各种元素,最终融合成一个真实可信的荧幕实体,为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直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思考。


异形:我将军你就生一个! 铁血战士:滚,不生!   图片来源:网络



更多精彩,见《科幻世界》2017年6月刊,以及影评《外星人的手指有多长》。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京东科幻世界旗舰店开业酬宾+618活动大礼,全场六五折,精美礼品下单送满还赠!从16号开始,连续5天的大咖专场限时抢活动,有史以来最可怕的优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界面新闻  ·  改造白天鹅
8 年前
电竞头条15W  ·  光辉小姐姐的日常,一大三杀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