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多了,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一些心态变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关于不好的地方,有客观环境的,也有主观不足的。当然主观不足是主因,客观问题还是要靠主观去解决。
具体问题如下:
1、读书阅读体验糟糕
目前的Kindle与普通纸质的书相比,具有便携实惠的特点,但是它的阅读体验不是太好,具体一些有以下几点:
1)电纸书翻页比较慢,而且翻页会刷新,看的时间长了眼睛很不舒服,也影响阅读的快感;
2)不能一次看好几页,比如目录和当前页对照看,作者列出的几个观点进行对比;
3)屏幕太小,目前的是六寸屏幕,很多字本身很小的电子版书籍完全没法看,而且屏幕小本身就代表着一页展示的信息是有限的;
4)灰度对比度不够,很多书在电纸书里面字很浅很费眼睛,也影响阅读质量;
5)笔记摘录比较繁琐,如果我读一般的书,我可以配合电脑一边读一遍做笔记,或者写在纸上。但是当使用电纸书读书的时候,周围往往是没有电脑和纸笔的。而电纸书提供的笔记功能非常有限,影响自己的分析整理。
反思:我准备换成Sony DPT-RP1或者reMarkable,这两个都是大屏幕,可以同时看两页,支持网络并且记笔记的功能也大幅度提升,可以有效改善上面提到的问题。
2、没有找到最合适读书的时间去读书
我在读书的时候读书的节奏该如何把握?应该说每种书有自己的节奏,而我每天的生活节奏也不一样。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用每天在最合适的时间去读最合适的书,但是这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
我现在每天中午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晚上一个小时,其他的零碎时间能积累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这也就是我每天读书时间的上限。我之前读书不考虑读书的分类,只要是书就在这个时间里面集中阅读。所以有些时候读书感觉很轻松,有些时候就感觉非常累,甚至影响自己其他的生活。
反思:目前以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肯定是没办法去改变自己的读书时段,改变它们会牵扯出更多的问题,所以我需要做的,是在每天这固定的一些时间和碎片时间里,选择读什么类型的书:
1)中午/主食:精读的书(社会性、理论性、专业性等)
2)晚上/美食:实战的书(实用性,现用现学型,指南类等)
3)碎片/甜食:泛读的书(快餐书,畅销书,科普小说等)
3、心里有些紧张
我的心态释放的不够彻底,没读的时候担心自己基础不够,读的时候担心自己漏掉什么东西,读完了整理笔记的时候担心自己没有读懂。而当读到很多自成体系,逻辑完整而观点相互矛盾的书的时候,这些不同类型的书让心理上比较难以平静下来。
喜欢思考的我,总是要把两个相反的哦观点放到一起去看,其实也是给自己找事。如果当作茶余偶谈也好,但是想多了就把其他的事情给耽误了。
那些多少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也不应该去解决。我应该学会去接受这些事情,正如我写的这个系列会有人接受,也会有人觉得一文不值。并且观点只是观点,那只是观点的事情。我需要的不是观点,而是得到这个观点、推出这个观点的思维过程。
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得到的这个观点?
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心理环境,生理环境)是什么?
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验证的这个观点?
他们怎么去看待对方的这个观点?
实际上,他们的思维过程,才是我真正需要理解和掌握的。
反思:有位读书达人针对“如何对待各种不同观点”给出了10条建议,对照学习之:
1,存在即合理。
2,不诛心,不以主观去考量动机;
3,没有绝对的完美理论。不求最好,但求不坏。
4,不盲信,去思考,先认同,再批判;
5,换位思考,求同存异;
6,有自己的底线,当矛盾和冲突太大无法调和时,以自我底线去判断;
7,尊重客观现实,尊重当事人观点,尊重第一手资料。
8,视野尽量开阔,不局限在某类独特场景中,使得判断偏颇。
9,多问为什么,连环问,往深里问,往起点问,去搞清楚观点背后的本质。
10,依靠本能去做最终判断。本能来自于自己的环境,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经验。这样,可以达到知行合一,不至于矛盾重重。
不管如何,对于个人成长,尝试新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积极面对新事物,自己应对不熟悉感觉的能力能够得到加强
4、读书交流太少
自己读书越来越缺少交流,一个是没有合适的读书圈子能分享自己心得,网络上也好,现实社会上也好,能找到一个适合交流的平台的确有些困难;另一个就是与书本身的交流比较少,已经不满足现在这种读书所能带来的交流的方式。感觉就好像被限制在作者的思想的圈子里面。
应该说,这里可能更多的不是没有,是我的方法不对。很多书不是应该从书作为出发点,而已应该以书所在的比较清晰具体的领域作为出发点。利用一些平台多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
感谢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我的读的太多,主见太少,交流也太少。
我的改变,从写这个系列开始。
反思:与书本本身的交流少,这个问题可以在读书笔记上多下功夫。读书勤做札记,重在两个方面:遇有心领神会者,则记下自己此刻的阅读心得;遇有疑问者,则将自己的所疑提出来,以后学问提高,对先前的所疑又有新的认识,也宜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
至于读书圈子,如果真的没有喜欢的书友会,那就创造一个好了~
5、书籍与目标的配合不够紧密
严格的说,我目前读书对我的目标,应该说我读过的书籍,帮助很大。但随着边际效用的递减,我需要重新计划我读书的方式,尤其是需要有选择的阅读书籍。
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所读的设计目标领域的书层面偏高或太通俗,与实战结合不好;另一方面是杂类书籍(与目标关系不大的书籍)控制的不好,看得有些多了。
反思:与目标相关的书籍,应该围绕着目标展开,所以即使是再枯燥的考试大纲,无聊的教学大纲;或者是很麻烦的任务,头疼的项目。只要需要做,那就在目标的指引下,坚定的做好。
杂类书籍这个量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能够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解决自己的显示现实问题,但是不要影响自己主要目标的。比如一些大牛打造的各领域入门书籍科推荐豆列。
你身边有成千上万的学习机会,但是如果没有计划,只能错失其中的大部分机会。请寻找灵感,再多找一些办法,来开始你的计划。如果灵感枯竭了,就从其他人那里寻找。
6、书来源有限
目前所读之书,从书的获取的角度来说, 是通过友邻的推荐、书店的排行榜、已读的书中的提到书。从书的来源上,网上下载电子版的和书店网购纸质版的。
这样的方式存在一个很隐蔽的问题:不管是排行榜,推荐,还是电子版以及购买。我得到的书都是很多人都在读的书,要不就是某一类人一直在读的书,也就是说这样的书,或者是非常大众化的,或者就是很小众化的。
而我自己并没有做出主动去找书的行为,很多时候很喜欢一本书,但是仔细想想这本书不是自己找到的,而是别人提供给你的,这样想其实也很有些失落。在这种种方式里面,不管是从书的获取,还是从书的来源里面基本都是别人推荐给我读的书,我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已。
那些印刷出来的书,就是要面对市场的,这不得不让我自己也要接受一些市场的东西,我还是被动的接受了市场给我的书,而它不一定是我真正需要的书。我肯定确有那些真正的好书,它一直在等着你的出现,它可能是买断的在图书馆的一个小角落,它可能在一个私人书店里面,这些都需要我去主动的寻找。
反思:因此,我应该增加自己主动获取书的行为,正如我自己去主动工作,主动生活,主动认识自己,主动认识他人一样。我应该通过自己的主动的行为去找到更多的书籍,虽然这样看上去可能会花费时间,但这正是我需要的行为。我应该多去图书馆,书店,借书网站,还有身边的人,我应该利用好豆瓣提供的豆列和书评,主动去要自己感兴趣想看的书,成为一个主动积极的我。
7、书以外的东西读的不多
除了书以外,报纸、书刊、杂志、专题、文献、电视、网媒、演示文稿、讲义、公开课、讲座等等,以及生活中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三言两语、周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沙,都是天国世界。
这些书以外的东西,在平时我们不是没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就像我们身处于书店一样:当我们身处书店的时候,我们不能说我们读了书店里面的书,应该说基本上都没有读,而我们身处在每一个天国,每一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真的读了么,如果读了,我们真的读懂了么?
我想,我自己可以肯定的说,真的没有......
好吧,这些书以外的东西,其实也是书,那么,我们怎么读呢?
这个问题应该说很复杂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明白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不过问了这个问题,至少能让我更加明白很多东西:
书只是一种形式而已,重要的不是书,而是读。读在于一个人的内心,在于他能否愿意去了解对方,不管对方是一朵花,还是一粒沙子。
说到底,还是自己那颗虔诚的心。要保持自己读的心态,愿意读任何的东西,就算没能读也要知道为什么没有读。
反思:具体一些的话,以后应该增加其他方面阅读,首先要增加书刊、杂志、专题、文献,其他的也要逐渐加入,平时的一点一滴也是“读”——研几,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联系起来。
8、有些书的确很棒很好,但是真的我不应该去读
当我想读的东西多了以后,我发现我很累,精力无法集中,而且心情也容易烦躁。有些东西确实不是强求的,虽然它看上去很美,你也很向往,可是你并不能得到很多你想要得到的东西。
人都有很多欲望,想要这个也想要那个,其实这无可厚非,无论是成功的人还是平庸的人,他们都有欲望。只不过对于成功的人来说,他们知道减少自己的欲望,只集中到几个地方,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信仰和动力。而平庸的人也有欲望,但是他们不想放弃,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有,反而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直到欲望变成了诱惑,那就真的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正如Jack所说:
我们都还年轻,没有必要早早的养成一些奢侈的习惯,读太多的书,肯定要花费许多时间,但未必那些知识一定能帮助你获得人生的成功。有那么多时间,去建立一些好习惯,不断的练习一些有用的技能,通过行为调整来实现自我改变,不是更好吗?
有那么几件事情,我能做的很好,那就很不错了,至于其他的领域,了解的差不多就可以了,真的下定决心需要弄明白的时候再去看,一切随缘。
当然可能还是有些不服气,完美一点,多追求一点,有什么不好?
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故人有所缺陷才是真实的。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故人应当有所欠缺才好。
读书之道,在于由博返约、由粗到精,宜约易精。
反思:有些书,可以不读了,在想读清单里面删掉吧。
9、洋书太多,古书太多,译著太多,畅销太多
看看读过和想读的书,我问题里面提到的四种书籍所占的比重很大,这四类书的优点就不提了,我就写下我现在感受到的这四种书的缺点吧:
1)洋书(主要指美国)喜欢把某一点放的很大,自我论证的意味比较重,如果你看一本美国的书,必须要把好几本的书都接着看了,不然你很可能被书里面的观点引到一个比较极端的地方去了。而且他们的书不是针对你的环境所写......
2)古书的历史局限性很强,而且应该说是越来越强的,也许你能用古书了解到历史的反复,但是你却不能解决你最近该做的事情。
3)译书有就不展开了,很多人都深受其害,而又不得不忍受。而我已经忍不下去了......
4)畅销书的问题在于你读的很爽,而实际上它并不能改变你什么,很多观点也是片面的(长尾理论)甚至本身就是胡扯(货币战争),畅销书的主要目的是卖钱,追求“短平快”,因此畅销书是一倍精力写作,五倍精力推广。
这里插一句,顺便说说日本的书,这类书很多都不错,吸收起来很快,日本人本身比较喜欢优雅,善于整理。他们的生活类书籍能给你带来一种美感,很赏心悦目。
不过,我这里要说到的是日本书讲得太细太罗嗦,重方法而轻基础,重实践而轻理论。所以我们看到的什么晨间日记,读财报,信息收集现在并不是那么好用。
而且别忘了,我们看到的都是传过来的日本书,这些书其实基本上也都是畅销书,而畅销书是不能改变你什么的......
由于太琐碎,所以不太好掌握核心要领,我目前不是很喜欢这样的书了。所以如果有人问我用什么样的时间管理方法,我只会推荐最新的,而不是以前的。
其实,中国的书是非常好的,少而精、值得反复咀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要对百家学说都能明了,并将其中的精华恰到好处地运用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事情上,才可以称得上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掌握者。一个人的成功,正是能把这些运用自如后的结果。
不过,在读中国书的时候,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1)中国有个特点就是不怎么讲逻辑,也没有逻辑概念,这里似乎是文化传统问题,所以绝对更不能抱着逻辑的态度去看中国书。你要是批判地看中国书你肯定会很累。
所以对于一本中国书来说,这本书要是有内容,有条理,有词藻基本就是好书了。中国的书里提倡辩证的思维,喜欢阴阳乾坤,讲究中庸。中国的文章重“气”,体现个人情怀和抱负。
2)中国还有个特点就是在其位不写其书,于是乎你不会看到《巴曙松论国家经济》(《国家大未来》是扫盲书,不能算),但是能看到《财经郞眼》;你可能会看到石悦的《明朝那些事儿》,但是你肯定不会看到他的官场小说(海关XXX)。
此外,古代也没有当朝的人去说朝廷的事情的,如果说也说的很避讳(参看《曾国藩家书》)。偶尔也有李可这样隐蔽身份写一些身边发生的事情——极度简化的故事+畅销书的销售模式。现在大家还能想到《杜拉拉》系列带给你了多少东西?在你心中留下了什么?
可是,这样的书真的帮不了你什么。你从一个官二代富二代那边了解的都要比这些人写的更现实一些......
上面两个是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其他问题也有不过不是什么大事,然后你就可以读了,反正中国人喜欢写综合,也没有多少中国书需要读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鲁迅会说“多读外国书,少读中国书”的原因吧……
当然了,结合中西古今特长的书也有不少,这样的书一般都是大师级别的经典著作,你在里面能看到他们对自己的局限性的承认,也结合了中西方的思想特点,以及对未来相对准确的预测,这样的书都是多国文字版的,的确很值得读的。
反思:我过多关注经典,关注过去,关注西方,关注成功,但是很少关注现代人对当代社会的思考。我们忘了以前的人有自己生活的局限性,我们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却都不知道我们自己现在是如何生活的。
这其实不是一种逃避么?
其实,现在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10、不系统,主题少
很多类型的书读了很多本,但是自己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系统,我已经把大部分的书都用标签归类到了一起,但是每个类别的书里的内容没有整合到一起。
比如批判性思维的书有好几本,每一本都有很多内容,我却没有把他们整合到到一起。回顾自己读书笔记的时候也觉得比较散乱。如果这些东西不写出来整理,总是欠一些,没有吃透的感觉。
反思:这次把有关读书的主题整合到一起,也就是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的一个系统消化。这样完整的一次锻炼让我对这一主题有了很全面深入的了解。
— 结语 —
古道做了很多有关时间管理的主题,从中我获益颇深,正如他自己所说:
思考,是一个孤独而漫长的过程,我决定坚定地走下去......
还记得当时怎么做数学建模的?还记得当时怎么写Paper的?
还好我还记得:
确立目标,广泛收集,批判分析,大胆假设,实验验证,总结整理
还要加上一点,这一点以前没有做到的,也是因为我没有做到这一点才会感觉到自己的不爽吧,这一点就是:
不断更新
了解改变本质的人懂得,照一条路走下去,经历一系列普通的、微小的改变,最终才能接触到宏大非凡的事物。只有能够认识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对变化的反应,才会有勇气雁阵悬崖峭壁而上。
这些都是问题,也是因为我前面的努力才发现了自己更多的问题,问题总是存在的,但是也分层次,所以虽然感觉不太好,但是也知道自己正在成长。新的高峰才能看到新的低谷,知道了弱点,那就要必须克服。而之所以要克服,是因为:
逃避自己的问题永远都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这里有一个悖论:要逃避自己的问题,你首先必须克服它。
微信公众号:蜡翼(Vicareicaros)
不定期更新个人读书笔记与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