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草根消息
上海草根消息是上海移动端在线平台之一。提供旅游、爆料、美食、房产、社会等资讯。投稿、爆料联系:wcnum1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草根消息

突发讣告!上海巨星陨落!

上海草根消息  · 公众号  ·  · 2024-06-03 18:27

正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消息, 马中骐研究员于2024年5月28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马中骐, 浙江杭州(临平)人 马中骐是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获王淦昌物理奖等多个奖项。

核物理学家、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学部委员钱三强签发了马中骐的博士学位证书, 证书编号是“10001”,新中国第一号。 现在,这份学位证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1956年,16岁的马中骐进入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国家动员在职干部考研究生,马中骐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胡宁。1967年,马中骐回到兰州大学。

去年5月, 记者与马中骐对话



直到10年后,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38岁的马中骐再次考取胡宁的研究生,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


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建立。条例从1981年起实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始培养博士。


这年8月,组织上同他谈话,决定在研究生里挑一批底子好的,直接当博士生。他被选为“试点”,要求“抓紧写篇高水平博士论文出来”。


4个月时间,马中骐就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1982年2月6日,马中骐在高能所的一间教室里作了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阵容豪华,由7位物理学界的顶级专家组成,主席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还有胡宁、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等。


1982年2月6日在高能所举行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会场。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谈及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的第一位博士,马中骐只是说, “第一号就是博士论文答辩时间最早,没有别的意义。能成为第一号博士,是历史的偶然,这并不说明我比别人强,我只不过是这批人当中的第一个而已。”


毕业后,马中骐留在高能所工作,始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重点在群论方法及其物理应用,一直到2005年退休。他在1991年获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三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中骐说他的工作像“小砖头”, “大水来的时候,泥沙都被冲走了,但‘小砖头’能留下来”。


杭州临平堂弟回忆马中骐:
刻苦、负责、可爱、亲切

5月28号中午,马中骐在杭州临平的堂弟 马先生收到了家族群里的噩耗。记者通过多方辗转联系上马先生,此时他正处在悲痛中。 他说当天在家族群里看到堂哥的讣告,心痛万分,因为年纪大了不方便出行,立马让人安排送去花圈和花篮,道别自己的堂哥。


在马先生的记忆里, 马中骐是一位可爱又亲切的大哥,马中骐是家族里的老大,对弟弟妹妹们一直都照顾有加,他对学习的刻苦也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中骐一家5位兄弟姐妹均是硕士、博士,都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 马先生说马中骐最后一次来临平,是2009年的时候。他们一家五兄妹来临平祭奠父亲,因为碰面机会难得,家族里特地组织了聚餐,结束前还拍了一张大合照,这是他最后一次见马中骐。


2009年3月20日摄于临平大酒店,马中骐(第一排右二)

后来大家年纪渐长, 马中骐去了广州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马先生则留在家乡临平,虽横跨大半个中国,但每逢过年过节还是会在电话里彼此问候,距离斩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

尽管难得回到家乡,但马中骐一直对晚辈寄予厚望。


“我们整个家族对教育很严格,老哥哥经常说的三句话:首先要爱国;第二要努力学习;第三做人要善良,多做善事。”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消息, 马中骐研究员于2024年5月28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马中骐, 出生于上海 。马中骐是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获王淦昌物理奖等多个奖项。

核物理学家、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学部委员钱三强签发了马中骐的博士学位证书, 证书编号是“10001” ,新中国第一号。现在,这份学位证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大学前的时光在上海度过

被幸运选中去兰州上学


大学之前的时光,马中骐在上海度过,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平时都热热闹闹。虽然跟其他的孩子一样贪玩,但在学习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禀赋,老师讲课的内容,他“一听就会”。


马中骐的全家福照片 资料图


1956年,中央出台关于发展西北的政策,给兰州大学授权,在高考之前,到北京、上海、天津的各个中学去挑选学生,马中骐被幸运选中。


“当时兰州大学来上海招了60人,在我们市东中学挑了7位学生,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马中骐告诉记者,确定去兰州大学后,接下来的学习与高考都相对比较轻松。


“当时的高考是在7月份,天气非常热,大概考了三天的样子,语数外以及化学、物理等都考了,最后的成绩还是非常不错的。”马中骐还告诉记者,按照国家的要求,高考第一志愿填报了物理系。


当时交通不发达,从上海赶到兰州,马中骐花了好几天。


“1956年八月底,我们出发去兰州,兰州大学专门派老师来上海接我们60位学生,但火车只开到西安,然后就换成了‘闷罐子车’,又闷又热地坐了两天一夜才赶到兰州。”马中骐记得,当时到兰州时已经是傍晚五六点钟。


当时身处大西北的兰州还相当落后,从火车站向外望去,看到的是一派荒凉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风沙,远处的几个广告牌若隐若现,街上还有很多牛车拉着饮用水叮叮当当地走着。


在这叮叮当当声中,马中骐度过了他的大学生涯。


两次读研,一心只为物理


冬天的兰州,气温到了零下十多摄氏度,可是当时住的兰州大学宿舍还是纸糊的窗户,晚上被冻醒成了家常便饭。


“我们经常不敢生炉子,一是不会生,二是害怕一氧化碳中毒。有时候冻得不行,只能硬着头皮生炉子,提心吊胆过夜。”马中骐回忆说。


上世纪50年代的兰州大学校门口 资料图


回顾1956年,当年刚刚开始进行普通话的全国推广,马中骐在兰州遇到的同学都操着各式方言。“我当时还不会说普通话,上海话的自我介绍大家都听不懂,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马中骐到了兰州很久之后,才会用普通话交流。


1961年,马中骐从兰州大学毕业,可他并没有离开这个条件艰苦的地方,而是服从分配留在兰州大学。一边任教,一边学习研究物理学专业知识。


直到1964年,国家动员在职干部考研究生。马中骐在全国各地的学子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一名研究生,师从学部委员胡宁先生。


“跟着胡宁老师,我才学会怎么做科研,胡宁老师让研究组的学生独立阅读最新文献,然后在讨论会上做报告,讲出文献中的新想法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互相讨论,取得新的突破。这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马中骐说。


马中骐只读了一年的研究生,便因历史环境暂停了学业。1967年回到兰州大学时,图书馆已经关掉,理论物理教研室也已经解散,他只能去别的教研室打杂,并参加各种劳动。


1978年2月,马中骐从报上得知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消息,他喜出望外。但是当时35岁的招生年龄门槛把37岁的他拦在了外面。幸好科学大会做出了决定,3月把研究生招生年龄放宽到40岁,马中骐的人生才再次被点亮。


随后,马中骐以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再次师从胡宁教授。


这距离上次读研,已过去14年。


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博士


1981年3月,学位制度正式建立,确定我国设学士、硕士、博士3级学位。组织决定选择马中骐成了试点博士之一。


“当年8月,我得到通知要求在4个月内提交一篇高水平博士论文,这确实是一个挑战。”马中骐认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要开辟新方向,研究新问题,于是就将当时最热门的“磁单极理论”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查阅文献时,马中骐从著名数学家谷超豪教授在复旦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得到启发,尝试用谷先生开创的新方法来研究磁单极理论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