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渐近投研
顺势而为,循序渐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笔吧评测室  ·  英伟达 RTX 50 系列 GPU 放弃对 ... ·  13 小时前  
半月谈  ·  蒋超良被查! ·  2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事关资本市场,最高检、证监会重磅发声! ·  2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王汉青被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渐近投研

基本面出清的尾声

渐近投研  · 公众号  ·  · 2024-05-18 19:37

正文

决定A股走势的核心无非两个因素,一个是基本面,另一个是估值面。正如我们之前的课程所讲,每一轮熊市都会分成两个阶段, 先是估值出清 ,大盘、价值等β类板块走熊; 然后是业绩出清 ,中小盘、成长等α类板块走熊。然后在转向牛市的过程中,一般也会经历两个阶段,先是估值触底修复,大盘、价值等β类板块走牛,这是 熊市的第一个底 ,也就是所谓的 “估值底” ;然后是业绩触底反转,中小盘、成长等α类板块走牛,这是 熊市的第二个底 ,也就是所谓的 “业绩底” 。一般来说,第一个底之后是结构牛、震荡牛,第二个底之后才是全面牛、强力牛,所以往往认为第二个底才是真正的市场大底。


在本轮熊市中,我们已经先后经历了熊市的两个阶段和熊转牛的第一阶段 。2021年初开始,熊市开启估值出清的第一阶段,金融、消费等β类板块率先走熊,但α类板块的牛市还在继续,比如新能源、半导体等科技板块和煤炭、钢铁等周期板块。直到2021年底、2022年初,熊市才转向业绩出清的第二阶段,α类板块开始持续走熊,市场陷入至暗时刻。


这种情况 从2022年四季度开始边际好转,市场逐步探明第一个“估值底”,进入熊转牛的第一阶段:估值修复 。一方面,估值出清到极度低估的历史低位(股债比价跌破28%),估值已经跌无可跌;另一方面,疫情防控调整后宏观经济和金融周期触底修复,2023年经济出现弱复苏,也给估值修复创造了动力。所以从2022年底以来,市场整体估值中枢有所修复,β类板块已经走出了牛市第一波,比如银行、家电、基建、红利等板块。


但与此同时,其他大部分板块表现较差,主要是因为 熊转牛的第二阶段、第二个底还没有出现 。也就是说,2022年底以来,市场在估值修复的同时业绩基本面还在出清,所以α类板块遭受了杀业绩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一直持续到了2023年底,我们依然没有看到明确的业绩反转的信号。 估值修复+业绩出清的组合依然主导着市场,这就是去年三季度策略会我们所讲的“最后的出清


但正如前两次策略会所说,这种出清虽然还没结束,但从历史来看应该已经进入后期,再加上估值依然极其便宜,市场大概率仍然会有估值修复,尤其是岁末年初的“业绩真空期”。而从市场表现来看,2月以来市场也的确在业绩真空期冲出了一波估值主导的躁动行情,而且至今还在继续。这主要是因为之前跌的太多、给估值修复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即便涨到现在,股债比价也只有28%左右,仍处于最便宜的3%分位附近。


但是问题来了, 随着估值水位的不断提升,估值修复总有涨不动的那一天,尤其是脱离最便宜的区间之后(比如股债比价回升到30%以上),到最后还是得业绩基本面说了算 。到时无非是三种情况:


乐观情景: 如果业绩基本面能超预期好转,那涨上来的估值就会被业绩快速消化,那即便贵了一点也没关系,市场完全可以在估值和业绩的双重驱动下直接进入牛市,开启持续上涨的主升浪。


中性情景 :如果业绩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化,和估值修复体现出的预期差不多或者略有逊色,那接下来市场大概率还会有明显回调,但回调风险相对可控,至少不会再出现去年底、今年初那种恐慌式暴跌。


悲观情景 :如果业绩基本面超预期恶化,完全配不上目前行情所体现出的修复预期,那市场怎么涨上来的还会怎么跌回去,再次探底甚至再创新低都是有可能的。


要判断未来市场走向哪种情景,四月决断是第一个关键的节点。 所谓四月决断,其实就是基本面的决断,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和政策基本面的决断,另一方面是微观业绩基本面的决断 。在之前的内参中,我们已经根据4月最新的宏观数据和430政治局会议对宏观基本面进行了分析, 基本结论是中性偏乐观,这也是近期市场仍在上涨的原因。


而截至4月30号,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的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已基本披露完毕,微观的业绩基本面也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就来帮大家做个系统梳理, 看看A股整体和主要板块的业绩情况是否与宏观基本面的决断结论一致、是否符合市场的预期,下一步市场会走向哪种场景。


首先重申一下,关于业绩有很多分析标准,没有对错,只要标准前后一致即可。我们一直用的是如下的分析方法和标准:


第一, 我们选取的分析对象是沪深A股,不包括北交所,截至4月30号一共是5113家上市公司,目前99%以上的公司都已经披露了年报和一季报,整体的盈利数据已经足够有代表性。不过在和历史对比时存在一个明显问题,就是上市公司的数量发生了变化,比如目前的整体盈利包含了5000家公司,而五年前只有不到4000家,十年前只有不到3000家。但从整体的趋势来看,这个误差对业绩趋势影响可控,主要是后来增加的公司盈利占比较小。


第二, 我们用的核心指标是近1年的滚动归母净利润,也就是最近四个季度的盈利总和,我们简称为盈利TTM或净利润TTM,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剔除季节效应,另一方面也便于和PPI等年度同比数据对比。比如,2024年Q1的盈利TTM就是2023年Q2、Q3、Q4和2024年Q1的盈利总和。


第三 ,在分析各个行业的业绩走势时,我们选取的分析对象是各个行业赛道中的主流指数的成分股。所谓主流指数,基本都是各个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些ETF基金所跟踪的标的指数,大部分来自中证指数,少部分来自国证指数。如果一个行业个股太少,没有直接相关的ETF,我们就选取它上一级行业的主要权重股。


按照这些标准,我们先来看下A股整体的业绩走势。截至2023年四季度和2024年一季度,A股整体的盈利TTM分别为5.27万亿、5.21万亿,分别同比下降1.2%和2.9%。对比一下,2023年前三季度的盈利TTM分别为5.37万亿、5.24万亿和5.27万亿,同比增速分别为0.9%、-2.4%和-2.5%。

总体来看,A股的业绩仍处于出清周期,还没有明显的改善迹象。 盈利TTM在2023年四季度小幅回升,但2024年一季度又略有下降,业绩趋势上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降,并且2024年一季度的同比降幅创出了2020年疫情后的新低,这和PPI体现出的通缩趋势基本一致。

对比历史,目前的业绩已经处于深度出清的出清后期,我们已经接近业绩底部,类似2016年年中、2020年二季度 。首先,盈利TTM连续四个季度的同比下降之前两轮周期都未出现,这和PPI的连续同比下降趋势一致;其次,2.9%的同比降幅虽然较2 020年二季度的-6.0%还有差距,但已经与2016年二季度的最低值持 平;第三,2021年二季度之后整体的盈利TTM就基本停滞不前,目前已持续近三年,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当然,每轮周期都不一样,这种线性对比不能完全说明业绩见底了,但起码说明 业绩出清已经进入非常深度的收尾阶段,今年年内可能就可以看到同比改善的趋势,这和PPI的转正预期一致 。简单做个推算,如果一季度的盈利能够延续,那今年二、三季度的盈利降幅应该会收窄到1%以内。对A股来说,虽然还没看到业绩基本面的反转信号,但业绩已经降至冰点,出清的边际冲击有望减弱。至少从一季度的最新数据来看,前面讲的第二种情景也就是中性情景出现的概率最大,这也和宏观基本面决断的结论一致。


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各主要行业和板块的盈利情况,看看各个行业的基本面出清进度如何。本文相关的数据已经发在会员社群,请联系小助手获取。


扫码加入会员解锁完整课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