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表龙门阵
负责吐槽一切!互联网大喷壶,大嘴善喷喷天下可喷之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脑子好,就学理科。脑子差,就学文科。猪脑子, ... ·  16 小时前  
中产先生  ·  2025年十大悬念和期待 ·  3 天前  
猫笔刀  ·  形势有变,中概股起飞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表龙门阵

万人夜骑开封必须刹车

三表龙门阵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1-09 14:01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万人夜骑事件及其相关议题,包括踩踏、连环碰撞、群体性癔症等现象,以及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方式和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万人夜骑事件的影响和特性

文章指出万人夜骑事件容易引发踩踏、连环碰撞等问题,救援力量难以第一时间介入。事件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出群体性癔症的特点,享受的是让机动车靠边、让一切规则脱序的“群众力量”,这种“调皮捣蛋”行为不仅没有责罚,还得到媒体和短视频的赞扬。

关键观点2: 音乐节与万人骑行的区别

文章对比了音乐节和万人骑行活动的不同,指出音乐节没有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有市场调节和配套管理措施,而万人骑行活动则缺乏这些要素。

关键观点3: 媒体对年轻人行为的报道方式

文章批评了媒体对年轻人行为的符号化报道方式,认为这种报道方式忽略了年轻人的具体特征和想法,将年轻人行为归为新潮的、可理解的,甚至是必须臣服的。同时,也指出了媒体报道万人骑行事件时缺乏理性、建设性的引导。

关键观点4: 对万人夜骑的思考和评价

文章提出了对万人夜骑的思考和评价,认为万人夜骑模糊了每个年轻人的具体特征和想法,变成了一个传播学上的“符号”,并指出了其可能引发的思考和评判。


正文

来,请看大屏幕。

瘆得慌。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旦发生踩踏、连环碰撞,救援力量很难第一时间介入。

三五成群用热血青春贴金倒也罢了,上万人集合夜骑那就是「群体性癔症」。

他们享受的不是有时间和身体可以嚯嚯,而是乌拉拉一帮人,可以让机动车靠边、让一切规则脱序的「群众力量」,这种「调皮捣蛋」不仅没有责罚,媒体还夸我,短视频赞我,各部门惯着我,损我的教授立马被拿下了。

你看,咱们哥们几个在一起,真是敢叫日月换新颜啦。

有人说这和音乐节没什么区别啊。

音乐节没有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是其一。

音乐节本质上还是市场发挥了调节作用,门票价格制定了准入门槛,可预期的人流量决定了配套的管理措施,安全保卫的权责利有严谨条文落实清楚。

以上几点,万人骑行统统不具备。

青春没有售价,但必须要有兜底。

媒体的鼓噪与舆论的起哄,是最近几年逐渐走偏的叙事手段——将年轻人打造成成「符号化的年轻人」。

君不见,《年轻人XXX》、《第一批00后XXXX》等类似标题,我们隔三差五就能见到。

在「爹味」人人喊打的年代,媒体狡猾的将年轻人的所有行为归为新潮的、可理解的,进而是必须臣服的。

譬如「年轻人整顿职场」,基本上是用「全称判断」来给年轻人打标签制造一种刺激情绪的爽文。

而实际上,年轻人太知道——我们不一样。

正如,大一时期,昆山的同学带我这苏北老乡去到长春最繁华的重庆路上,在那,我第一次见到耐克鞋。

我们的青春岂会一样呢?而我们在媒体那却被统称为——年轻人。

这次万人骑行,我们只看到媒体廉价的赞美,却失去了理性、建设性的引导,哪怕连平衡性的信息都欠奉(譬如相关方面接收的压力,交通秩序的干扰等等)。

澎湃新闻评论到:「意义也不是非得用物质获得、成绩提升、利他效应这些硬指标来衡量,它也可以仅仅是自我的满足和成就感,哪怕只是一段特殊的记忆。」

自媒体人评论尸也说到:「喷郑州夜骑开封没意义的人,只能祝福他一辈子都活在意义里了。」

你看,一种极具误导性的议程设置形成了——有没有必要有意义。

在孔乙己看来「回」字的四种写法也是有意义的——它也可以仅仅是自我的满足和成就感,哈哈哈哈。

不要争「意义」的定义权,扯不清,自说自话。

要承认的是——意义有高低,意义不仅是自我定义,也要接受外界评判。

尤其当万人夜骑用骇人的形式粗暴介入了公共生活时,当然要追问它的意义,评判它的意义了。

「万人骑行」本身就是模糊了每个年轻人的具体特征和想法,而变成了一个传播学上的「符号」,在这个「符号」里,我们能看到青春、热血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