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很难想象,一张薄薄的纸竟然可以从不相干的人手里换换来食物,换来衣服,换来房子,换来各种各样物品。一张纸有这么大的作用?在一只猩猩的眼里,不应该是两根小香蕉换一根大香蕉或一根香蕉换一个苹果才可以的吗?对猩猩来说,之所以愿意用一根香蕉换一个苹果,是它觉得这两个东西的价值是一样,一根香蕉带来的能量和一个苹果带来的能量相当,因为价值一样,所以才可以兑换。如果有一个猩猩拿一片树叶要换它手里的香蕉,它可能会暴打对方一顿,觉得对方是在明目张胆的抢劫。
我们自然知道,这张有魔力的纸,之所以已经远远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变成了通行的货币,是因为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也就是大家对这张纸给予了足够的信心。在一个社群里、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里,它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价值,且大家都坚定的相信这种价值,所以,这张薄薄的纸就有了可以兑换远远超过其自身价值的物品。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不再对这张纸有信心,不相信、不认可它具有的兑换力,那这张有魔力的纸瞬间就变成了一张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纸,这时候你还想拿着它去换车子、房子,你得到的回馈不会比上面的那只猩猩好。因为信,原本普普通通的纸无所不能;因为信,空手而去,满载而归。
在大乘佛教中,对“信”亦有重要的强调。《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信是功德的生起处,信是诸善的源泉,依此可以灭去一切疑惑,而至无上佛道。《大乘密严经》云:“是故仁等应生净信,信为佛体必当解脱”。生起完备的信心,信具佛性,后定导归佛地。《大乘起信论》强调“四信”(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信的内涵和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信也是一切殊胜成就的前提。大乘经典中对“信”的强调极强,这比部派、毘昙中对法的论辩侧重有些许差异。这种不同是对现实世界与人的一种深刻认识后的补不足。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引导我们去践行和实践的动力约有两种,一种是自己通过细致的思辨,忍可了此法,然后我们就去践行;另一种就是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还未能完全理解,但由于对此法具有很强的信心,也是去不苟的践行了,在做的过程中,自然有深刻的体解,这种体解又进一步融通了自己的见解,进而指导进一步的践行。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认识也是局促的,有些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对甚深的法义得到十足的理解,如果每每都需要等到我们完全了然才去践行,可能也就错失了大好时机。这时,我们不妨先通过整体的考察,然后基于一个培养的或没由来的“信”去践行。假如我们感冒了,现在有人给我一盒药,我吃不吃这药呢?有人说,我要研究一下这盒药的成份,它是否能对治感冒的病症,那我就需要去学习一些关于药剂的知识,然后还要学习感冒的一些知识,掌握的差不多了,我通过自己的判断,哦,这个药是可以治疗感冒的,那我现在可以吃了。也有人说,我要看给我药的这个人,我相信这个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关心我的人,他给的药一定对我无害,然后我再一看这个药盒上写的是治疗感冒的,并且这还是一个口碑不错的药厂制造的药,那我就可以吃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践行吃药方式,这两种有一定的不同,一种更多的偏向于自己的观察和辨析,一种是更多的偏向于“信”,这两种都有优缺点。
偏向于考察辨析的,也就是更多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自然会更放心,更有保障。但它同时也是有限的,因为首先我们人的理性是有边界的,我们的知识能力有也并不完备,有些东西仅靠我们的理性、知识是无法解读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自然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气,这自然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标准,并不一定能客观。
偏向于信的,也就是运用我们的感性,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够省去我们辨析的过程,当然这不能成为一种不愿意思考、懒惰的借口,这种方式的运用是在理性的边界处,或理性发挥不了作用的时候,这种方式干脆利索,不会让自己陷入思维的缰绳中。然而它的缺点就是这种信有时会让人陷入盲目,也就是在选择信的时候没有找到“正信”,没有找到一个值得、可以信的对象,而盲目的去信了,自然结果不会太好。就好像某人投资,他信黄金,于是购买了很多黄金,果不其然,涨了!这就是找到了一个值得、可以信的对象,而另一人说,我相信泥巴,觉得泥巴会涨,于是买了好多,然后,等了几十年,没涨!
无论是具有理性气质的思辨、考察,还是运用感性内涵的信,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不相关的,且一个人的所谓理性、感性也并不是可以一分为二的,往往是理性伴随着感性,感性掺杂着理性。
就好像“众生皆具佛性”这句话一样,一个具有智慧思辨的佛弟子为什么会深信不疑?因为他具有智慧,所以他会通过理性的观察和考证,人是否具有佛性呢?动物是否具有佛性呢?经过一番认真的考察,他并不能从人或动物身上分离出来一个叫“佛性”的东西,也无法展现给任何人看,这样的考察显然无法让他信服“众生皆具佛性”。然而他知道“佛性”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是“唯证方知”的,只靠考察并不一定能考察明白。同时,通过多年对佛法的闻思修行,他对佛陀在方方面面展现的智慧很是敬佩,对佛陀的德行也是深深认可,自然他就对这句佛陀说的话深信不疑了,虽然暂时并不完全理解,但并不影响他的信心。于是他仍旧依于佛陀的这句教导而修行,以期开显出自己本具的佛性光辉。
自此,一个智慧的佛弟子虽有不解,然无有疑虑,依靠着对佛语的深信,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深信自己可以开启无碍的光明智慧,继而在修行的大道上以此为灯塔,虽经历磨练和考验,然心有希冀;虽时时败退,仍不改初心。此一生中,花雨满天,此后的生生世世中,不断趋近心中的那个“如来宝藏”。
不信如来
“悉达多”的心思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
乘浪的野兽
与石头无关
焚香与嗑药,无功用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