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微信公众号调整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继续接收本公众号的内容,请将“建筑结构”公众号设为星标,并多点文尾的
“在看”
和
“赞”
。
星标设置:
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 . .」,点击
「设为星标」
,公众号名旁就会出现黄色五角星(Android 和 iOS 用户操作相同)
01.凸窗梁的特点
在很多超高层住宅项目中,结构梁结合建筑凸窗布置,梁高通常为1200~1300mm(含上反部分),相比普通梁200X(400~600),凸窗梁具有明显的刚度集中,结构整体指标甚至存在被凸窗梁挟持的可能。
这类梁的跨高比通常小于5.0(跨度小于6.0m),甚至小于2.5(跨度小于3.0m),凸窗梁的典型大样如图1所示。结构楼板位于凸窗梁的中轴附近,凸窗梁外侧悬挂预制凸窗。
图1 凸窗梁典型大样
02.实际项目中的凸窗梁
图2、图3为两个实际超高层住宅项目结构标准层布置图,图中蓝色截面标识的梁均为凸窗梁,梁跨为2.0~5.5m,梁高为1200~1300mm。凸窗梁的支座情况比较多样,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种:
图2 某住宅项目A布置图
图3 某住宅项目B布置图
由于凸窗梁位于结构外围,截面高度大,其对结构整体抗侧刚度及抗扭指标存在较大影响。同时,凸窗梁的建模方式会进一步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在整体计算指标(位移角、扭转周期比等)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结构工程师可能将凸窗梁指定为连梁,连梁在软件中会默认为壳单元,与两端同为壳单元的剪力墙具有较好的协调性,结构刚度往往优于杆元。这种操作方法在实践层面有效,但在逻辑上值得商榷。
首先,结构规范对连梁是有明确定义的,《高规》7.1.3条及条文说明,“两端与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为连梁”,这是连梁的物理定义;连梁的力学定义是“梁的内力以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和剪力为主,竖向荷载引起的内力较小,水平及竖向荷载组合作用下,梁端弯矩反号”。
狭义层面的连梁,其实是同时符合物理定义及力学定义。由于连梁与普通框架梁在受力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规范对连梁的设计及构造给出了额外规定。
广义上的连梁,其实指的是一类受力状态,与支座情况无关。
其次,在实操层面,规范对框架梁与连梁以跨高比进行区分,跨高比小于5被认为是连梁,跨高比大于5则按框架梁进行设计。规范的规定并不涉及梁单元的类型,但在软件操作层面,连梁与框架梁存在明显差异。
小编认为,多数情况下,都是不适合的。因为,连梁属于耗能构件,凸窗梁在结构中属于重要的外框梁,尤其是平面分肢为单向少墙的情况下,同时,凸窗梁对结构抗扭刚度贡献较大。作为测试,可以在模型中将凸窗梁两端设铰,结构指标将会大幅退化。
凸窗梁两侧为剪力墙,即两侧为壳单元,这时,将凸窗梁按壳单元梁进行模拟,小编认为是合适的。采用壳单元模拟后,计算模型如图4右图所示,此时,壳单元之间互相协调,刚度计算更准确。
图4计算模型对比
如果凸窗梁一侧为剪力墙端柱或框架柱,柱子按杆单元模拟时,凸窗梁则应按杆单元模拟,因为壳元梁与默认的杆元柱无法有效协调,结果失真。
基于凸窗梁梁顶与结构楼板不平齐的事实,凸窗梁的刚度系数应慎重考虑;另外,凸窗梁配筋设计时,不宜再考虑楼板翼缘的贡献作用。
由于凸窗梁本身刚度大,如果与之相连的墙肢、端柱截面过小,可能会造成端部竖向构件抗剪、抗弯不足,这属于先天失调,方案阶段应尽量平衡结构需求。
05.简化模型对比
以下以一个简化模型对比梁的建模方式对结构指标的影响。
建立核心筒模型8.0mX8.0m,剪力墙厚度200mm,角部剪力墙在两个方向的长度分别为2.5m,即剪力墙面内方向梁跨度3.0m,梁截面200X1200,核心筒内部布置井字梁,梁截面为300X700,厚板厚度120mm,楼面荷载为3.0(0.0)kPa。整体模型共组装10层,层高3.0m。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50,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
主要对比角部竖向构件(按剪力墙or框架柱),连梁(按框架梁、指定壳元梁及开洞连梁)不同建模方式对计算的影响。排列组合可形成如下五种计算模型。
图5 五种对比模型
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将连梁(或相应位置的框架梁)的混凝土强度均统一为同剪力墙C50,将梁刚度系数均统一为1.0,在各楼层沿单向加载50kN/m的活荷载。按照常规做法,楼板采用刚性板。
图6 整体模型
表1 各模型指标统计结果
本次的简化模型尺寸较小,尚不足以反应真实项目凸窗梁不同建模方式对结构计算结果的影响,但趋势是明确的。
模型1~模型3进行对比,从振动周期及水平位移可以看出,连梁按壳元梁或开洞建模(计算也为壳元),结构刚度提高,由于连梁分布在平面外围,壳元梁对抗扭也有贡献,扭转周期比有所下降。模型5结果显示,如果竖向构件为杆单元,梁按壳元模拟,计算结果失真。
-
凸窗梁截面高度大,刚度大,处于结构外围,对结构抗侧及抗扭指标具有较大影响。
-
凸窗梁不宜按连梁来模拟。当两侧为剪力墙时,凸窗梁可按壳元模拟;当其中一侧为剪力墙端柱或框架柱,且柱子按杆单元模拟,则凸窗梁应按杆单元模拟。
写到这里,我就在想,我究竟在干什么?真实的结构,究竟有没有在乎这条梁是壳元还是杆元?是不是符合规范?是不是满足设计师的期待?不,他们统统不在乎!
既如此,我们如何判定自己是对,还是错?我想,工程师心里面,大概都有一个真实的结构,我们只是尽可能地逼近真实的结构。
来源:JIE 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