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會學會社
在这个「理论通胀」「诸神相争」的时代,「社會學會社」倡导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致力社会进步与文明赓续,专注社会 (学) 理论领域经典文献的分享传播。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本地宝  ·  2025杭州电动车以旧换新补贴→ ·  15 小时前  
杭州本地宝  ·  从杭州机场打车出来,要缴高速公路通行费吗? ·  15 小时前  
杭州本地宝  ·  好奇!DeepSeek会推荐杭州人周末去哪玩呢? ·  昨天  
杭州本地宝  ·  杭州身份证换补领,可全程网办! ·  昨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第十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圆满闭幕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會學會社

编辑部聊过丨社会学报考指北(上)

社會學會社  · 公众号  ·  · 2024-06-26 23:05

正文


每年的炎夏六月都注定成为人生的分水岭,年轻人们或将进入大学,或将走向职场。站在十字路口中央,最近关于新传专业的论断令人侧目,“人文社科无用论”的争论也从未停止。社会学,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


回答这个问题,是编辑部策划本次特别栏目的初心。我们征集了许多故事,它们有些来自已经与社会学相伴多年的学界新星,有些来自依然在漫漫求学征程上踽踽独行的学子,有些来自把社会学视为精神安放之所的非专业人士。大家的讲述中,并不充塞着享受社会学熏陶的快乐,从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艰辛、摇摆、无奈、限制,甚至最终走向放弃。但在这些名为真实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到,作为个体的我们,或许会因为社会学的存在,变得不一样。


在征集这些讲述之前,我写下了这些话:“社会学,或者更广泛地来说,人文社科,似乎在这个时代同时背负着人们的期待和失望。我希望征集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讲述会社这些或许依然怀揣着社会学梦想的青年学人们,如何看待和思考社会学与他们的人生选择。以此,为即将走上背负人生理想的你们,增添更多选择与承担代价的勇气。”


这次的征集收到了编辑部意料之外的热情投稿,所以即将呈现在各位面前的推送正文篇幅不短。不过,我依然希望,这些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文字,能为诸君呈现一封又一封写给社会学的情书。


最后,愿大家勇敢、赤诚、美好。


——PP





@ ZYY:

“我们就是答案”

六年,且以每365天增加一年的速度增长


任何科目的学术研究都包括两个部分:问题和答案。许多学科的目标就在于为问题提供答案,比如计算机科学:如果我想在电脑屏幕上显示“Hello World”,我该写什么?怎么写得更简洁、更实用、甚至更美?


但社会学的目标却是为答案提供问题。我们就生活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里,那就是“社会”,因此,我们就是答案。社会学揭示了学区房、补习班、高考、上大学不是散落的生活碎片,而是“阶层流动和再生产”的问题;朋克、嬉皮士、LGBTQ运动不仅是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问题绵延的回响;生日、婚礼、葬礼不仅是一生中最值得铭记的时刻,更是“社会团结”塑造和生成的地方。带着能穿透硬木板的眼光和想象力的翅膀,社会学提供了生活的背面:生活其实是什么。社会的奇妙之处就在这里,当你从未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中时,社会便不存在;一旦当你开始注意到它,社会便无处不在。


但寻找问题往往比寻找答案更难。答案有优劣之分、正误之别,但问题则不然。就算大白天的有人指着我说,你有病。我还真得仔细想想,你说有吧,也有,没有吧,也没有。这种模糊性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谁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你的研究,保不齐这个学期的零分论文十年之后就是满分。坏处就更显然了:没有哪个研究能说服所有人,社会学就在论辩中前进。相比起哲学,社会学不仅更爱社会,也更爱他人的智慧。


和安利自己喜欢的明星、游戏、剧集一样,向没有接触过社会学的朋友介绍社会学的乐趣是很艰难的任务,因为你必须得来看看才知道。

@Cocytus: 要是早读到这个,我本科就去学社会学了。

@悦怿: 读到了,转专业了。(真转了,虽然是在读到之前)

@不热心市民1号: zyy同学不愧是原创组笔杆子。

@YUAN: 强烈建议社会学新人都不时对照本层问问自己,看到答案了吗?找问题了吗?看到社会了吗?今天有尝试去爱他人的智慧吗?ovo





@ Y.H.:

“在这些复杂中我们可能看到裂缝,看到另一种可能性,看到被希声的与被淹没的,看到山的样貌”

社会学/人类学学生练习时长四年(竟然只四年),加入会社三年(竟然都三年)


我照的羊


大家的随笔像潮水一样让我自觉不自觉也写下些浅浅感受,对我特别的是,事实上我的社会学记忆很大一部分和在会社的每一刻重合,这样的感受很奇妙也很独特。

向前回忆,读初中的时候在老师家一起读文章,第一次认识anthropology,知道人类学的存在。仿佛打开了一扇门,高中了解到更多(却零散)关于人类学、社会学的知识,也把《乡土中国》机缘巧合看了一遍又一遍,种子在那时种下。但我的选择从来不是线性的,总是各种各样毫无关联的片段让我最终拍板某个选项。当读到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我才感到孔子也许也并非是一个满口教条的小老头,心里有道而不被外规困。当读到卡尔维诺写书上的男爵,他一辈子生活在树上,因为始终热爱大地。这些以及其他零零总总推着我在报自招的时候填下了人类学,自招面试的时候一众教授亲切坐在前面,唯一着装言语都相当潇洒的是一位人类学教授,他是现实生活中我第一个见到,同时觉得十分符合我幼时想象的“人类学者”。虽然交流有限,但是他对于一个对着人类学社会学仅有相当懵懂的好感的学生时表现出的无限包容,接纳和支持,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也某种程度上让我在心里更加向往彼时这个未知之境。虽然最终没有再选择这间学校,但在志愿填报时却一溜烟选了社会学/人类学作为第一选择。

显而易见的是,那时的我对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差异一无所知,只是后来的道路很幸运地适合我,主修社会学,辅修人类学。社会学训练对刚进入高等教育的我助益极大,(在我的感受里)有更清晰的次领域和方法训练,人类学的每天阅读则无限地在情感和智识上启发我。我自觉远不够格对于具体的领域发表判断看法,但是在这四年中我很幸运也很幸福地向曾经所有的期待慢慢前进——“avoid being into a single story”,看向更多真实,意识到真实的力量。然而需要坦白,我本性实在懒惰,可能远不及其他层主或勤勉或钟爱,对着一页页阅读材料数着页数往下读,又或者甚至偷懒少读都时常有之。我的文笔也过于糟糕,中文学术写作甚至比英文还要生涩困难。然而每每开始渐入佳境读到深夜,笔记一篇篇作过去,又或者和朋友不自觉酣畅而聊,痛苦挤完牙膏后只有轻松而没有“再也不想写”的烦躁,我想这对我可能就是最好的状态,一万次想逃走偷懒,却又一直愿意待在这里。话虽如此,还是要有更好的学习习惯,哈哈。

写到上面卡壳了很久,想说太多打字却要一个个。又回去看了眼“要求”,想说要珍惜可以选择的机会,各个维度上的。这样说是因为我太清楚我选择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优势”的,我的父母在大小事上相当支持我,是我能够毫无压力的重要原因。类似的,如果本身已经有动机和兴趣,这也是一种天然的“优势”,还有那样多的人失去感受自己的能力,没有好奇的热爱的事物呢。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已经出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使你有耐心地看到了社会学,那尽可以尝试一番。我心底另一个更大的声音其实是,对于社会学我既不推荐也不劝退,但我相信看到他人用心的回顾会非常非常有助于你我的选择。而又一个声音悄悄得意说,看,这样其实就是社会学/人类学的反身性呢,不追求普适性但是已经能够带来足够的启发。个人来说,即使各种各样的话语把我们周遭的生活描述成或者塑造成线性的——一环接一环不能出错(我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意这个现实),然而我始终相信日常生活里有相当的余地让我们不去只走那条线,五花八门的尝试,拥抱更多可能性,在可能的时候放松下来,看似逆水行舟,实则可能才能找对自己的流向。我很喜欢“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这句话,但我也总是想着,当将军前后总有时间招猫逗狗或者仅仅欣赏风景,缺失了这些将军在当将军前可能早都压抑而亡了。

很喜欢这个话题,我话很多,可以说更多,但此刻最好收笔。我觉得社会学给我感受神奇之处在于,它的追随者们可能待在“象牙塔”里却不会囿于此,还有它本身巨大的治愈的力量。在看到越来越多纷繁的复杂性时,便越发知道一句话词接词的叙述要牺牲多少旁枝末节的真实,但也就是在这些复杂中我们可能看到裂缝,看到另一种可能性,看到被希声的与被淹没的,看到山的样貌。

@不热心市民1号: 无比赞同,很多时刻都在被治愈着。

@V: 读书时老师对我们说,“从马克思到布迪厄、从韦伯到吉登斯、从德希达到齐泽克、从费孝通到李银河,这些你们不断背诵的人名与理论,其实都不仅仅是抽象而艰涩的概念,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为了实践他们应当担负起的公共责任、为了寻求突破当下的社会结构困境,而设想出来的知识解方。”至今依然觉得幸运,在那么纯净的岁月和环境里,感谢让我接触到的是这个专业。

@YUAN: 好温柔的分享!因为看到裂缝和无数可能性,看到即将或已经被淹没的,所以获得疗愈他人(和自己?)的能力,小心翼翼地爱世界。





@ Cocytus: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对于打破专业壁垒的独特作用”

闹不明白(感觉好像上了大学以来就一直在读社会学的东西,会尝试用社会学的眼光思考问题,说得好听一些叫潜移默化吧,说得真实一点就是票友orz)



我本硕一直在政法院校学法律,不过我本人对法条没什么兴趣。相比于抽象的逻辑演绎和机械的三段论推理,我更关心法律、制度和规范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情境当中生长和发挥作用。为什么中国的法律是今天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们选择了今天的道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法律互动,法律和社会生活中其他的东西又有什么关系?从法律说开去,哪些东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和行动又如何塑造了当下与未来的自我、他者与社会?我想这些思考更接地气,与我们的切身问题更相关,而回答这些问题势必要了解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世界的历史与现实,对真实的世界和人类生活有所感知,所以自然而然会想了解更多的社会科学类的知识,最后就投奔社会学了。


从法律的例子出发,我想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对于打破专业壁垒的独特作用,它的方法和思维可以引导我们回到真实世界,尝试关心和解决实际问题,并给我们每个人以观照现实的视野和勇气。非常欢迎感兴趣的同志们跳进社会学的田野!(PS:最后我先上车再补票,去读人类学的二硕了: )


@棱镜: 原来还可以发表情包!!

@momo: 读书时很多人通过申请、考试从社会学转专业到法学,今天终于看到法学专业学生推荐社会学了(@_@)

@林猩: 知名跨界学者苏教授。

@柚子: 终于找到一个词来描述我这种非专业杂食人了——“社会学票友”。





@PP:

“人类学对我而言就像命运般迷人”

正式时长将近一年丨从汉语言文学绕道社会学投向人类学的怀抱


每次学术social的时候,总是介绍自己本科学汉语言文学,硕士专业是人类学。转变本身就是标签,被问“为什么会选择人类学”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我有两套回答,官方回答当然要滴水不漏,既说了这又说了那,显得自己胸有成竹、值得信赖的样子:汉语言文学锻炼了我的语言文字基本能力和文学素养,人类学观察世界的洞察力和对社会变迁的感知力让我心生向往……相比之下,非官方回答多少粘带点自我和功利的色彩,其实根本没那么复杂,换个赛道搏一搏,单车可能真的能变摩托呢!


但人类学对我而言就像命运般迷人,即使它捉摸不定,花费一生不见得能穷尽社会与文化的冰山一角。最近翻到21年夏天保研时写的一段话,它大概能回答我为什么会坚定地选择了人类学,并坚持只申请人类学专业。“人类学建立在现实上的理想主义最初吸引了我。它关注作为整体的他者,尝试用他者的眼光看待并思考世界,尊重、记录、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在不断地内外交织中,实现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参与田野的经历则坚定了我走向的决心。从观察到写作,从文化流动到理解,尽显人类学家对世界的包容、关切与思考。田野中,我切身体会到人类学者深浸在田野中参与观察的愉悦。在体验、记录他人情感、道德、法律等生活要素的基础上,我亦努力尝试用民族志把经验抽译为理论,用多样的笔触赋予理论以故事性的血肉。”


现在,我已经正式进入这个行当快要一年。多大的学术进步谈不上,读了些书,做了些田野,走了些小路,看了些风景,有了些切合实际的抱负,脾气倒是好了许多。



@momo: 终于也能看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推荐人类学了(@_@)

@阿蛋: 我也好喜欢人类学,感觉人类学的学科温度表达得更加直接,而且很多文本的文学性也很强,阅读过程实在太美丽了呜呜!

@V: 保研面试时被问过为什么想继续读下去,当时回答,因为这个专业可以让我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包容又锐利,不追随人云亦云的潮流的人。一转眼已经过去五年了。

@YUAN: 人类学真的好迷人!我永远记得斯特劳斯在赤道无风带看到的落日,但是也会问自己,是不是把人类学当作一种“阶级装饰品”,我好像只顾着看别人写过的风景了。





@ 会社退休老编: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总有人看见坑就想跳进去玩玩”

社会学练习时长:五年

英国社会学家Andrew Sayer在其《阶级的道德意义》一书中写道:穷人家的孩子可能会怀有某些“不切实际”的雄心壮志,但这种现象与这些孩子的社会位置并无矛盾,因为他们的社会位置与中产阶级的孩子不同,眼前没有清楚的职业前途,因此他们若不是听天由命、胸无大志,就是怀有“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我就是Sayer所说的“怀有‘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的穷人家的孩子,硕士自己选择转过来读了社会学,然后又选择了读社会学的博士。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会发现我越来越成为同学中出身最底层的人(甚至没有之一🤪),不仅需要为学业发愁,还需要为生计发愁,边打工挣钱边读书。很多人说社会学是一门关照他者、关怀底层的学科,可是于我而言,很多时候我像绝大多数底层人一样,连关照自己都很困难。

不过,就像Sayer接着上面那句话所说的:“然而,不管不切实际与否,该少年仍可能不顾所有的社会障碍,深深被他所渴望的践行的内部益品所吸引,而且他有可能对这些益品略知一二,不管他是否低估了阶级(与性别)的障碍,或是认识到这些障碍,但仍想要挺身挑战。”投身于社会学研究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层面而言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我很乐意面对这一挑战。可以说,在这几年的学习、研究与生活中,我从各个方面都被重塑,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再社会化”。如果说原来的“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更多限于自身的阶层跃迁,而现在我的远大抱负则是希望自己的研究真的能够关照他者、关怀底层。在研究中将曾经“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落地是一件很美好很美好的事情。无论是身处社会与学界底层的当前,还是在未来,我也希望自己的理想主义之火永不熄灭。

但是,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要鼓动有相同人生经历、相同理想抱负的人和我一样投身于社会学研究,相反,我想说的是,想踏入此门——无论是像我一样出身中下层,还是出身于中产阶层——的学弟学妹都要极为慎重的考虑一下。因为当你入门之后很大概率会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绝大多数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体系、社会学专业的学习难度与研究压力都会让你感到失望。不过就像常言说的那样,“好言难劝该死的鬼”,总有人看见坑就想跳进去玩玩。那么,想入此门的人,要么做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准备,要么把名利得失都看淡一点,权当是一种尝试、一次探索。就像其他小编说的那样,专业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过好你的大学生活。其实试错成本往往也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倒是真谛。

@会社老编2号: 我不怕,死也要学社会学!

@会社老编3号: 社会学就算劝退在专业中也还好,毕竟学得也不累……(误)

@会社老编4号: 作为已经踏入职场且工作内容与专业毫无关系的人,专业的价值在于给了我一块美好的自留地。不得不说,学科相关的人事物对身心俱疲的社畜疗效显著(((o(*゚▽゚*)o)))

@会社新编1号: 我不怕,让我来做该死的鬼吧!

@会社新编2号: 我就是该死的鬼!!

@会社临时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会社帆布袋





@ LYX:

“社会学成为我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本硕博社会学


不知不觉在这个专业待了这么多年。遥想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学专业(PS:还是通过百度搜索了解的),那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一根筋(似乎还满怀着一腔热血)只想选择这个专业,其它的都没报。当时我爸妈还以为学了社会学,毕业后会出来当官(PS:这也完全是误解)。


开始系统学习社会学后还是很懵,大一的时候听老师们讲社会学专业理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每周三节课听完,走出教室,整个人都是云里雾里的,一度开始怀疑自己当初是不是选错了专业。什么时候开始对社会学有更真实的感知的呢?我想是这些理论、视角、概念真正落地到社会现象的时候吧。上教育社会学课时,我才真正了解教育不平等背后意味着什么?它见证着精英大学/普通大学、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分野。我认识到弱势群体面临的教育困境(如流动儿童进不去的城市公立学校),背后如何指向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于我个人而言,交织在城与乡,流动与留守之间,我终于理解了自己以往那些不安的童年轨迹与情感历程(甚至与其达成了和解),也由此催生了更多的奋斗动力。可以这么说:社会学成为我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它的魅力在于,对于社会中生发的各种现象,社会学都会有它一套独到的分析方式。于是我们有了城乡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移民社会学等数不尽的分支学科。并且,随时代发展,一些新的分支学科还在形成过程中(如时间社会学)。在本科的广泛涉猎后,我们逐渐探索各自的兴趣所在,于是在硕士阶段开始“分流”,进入更为专精的研究领域。博士阶段更是如此,研究问题还将更加深入与细化。


然而,在专业化过程中,我想提醒的一点是:专业在提供认识问题的视角同时,也可能成为一种枷锁,因而,我们还需要接纳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浸润社会学多年后,也许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那些宏观的制度、体系与结构。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有些时候我甚至会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完全做不了什么。这个时候,人类学会提醒我,那些宏观结构下的微观主体、能动实践也值得被关注。地理学告诉我,那些生活的日常空间、意义感知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去选择吧,总有一天你会找到并形成自己看待/研究世界的独特方式。

@花椒: 我当时报社工专业,爸妈也觉得我能当官……

@阿蛋: 感觉自己学专业课的过程有点像小孩儿背古诗,一开始完全不理解自己背的东西是个啥,直到几年后的某一天突然开悟了。

@林猩: 学科细化真的是很大的困扰啊,确实如此!所以换个角度想,有时候接受了学院派的教导,再试着跳出体系,在生活中学习和阅读会不会好一些?只是一个猜测……

@会社退休老编: yx写得真好,什么时候再展开写写。

@花椒: 下次单独访谈yx的机会留给楼上。

@mon: 共鸣了“我终于理解了自己以往那些不安的童年轨迹与情感历程(甚至与其达成了和解)”这句。用社会学给予的视角观照过往的生命历程时,我才发现原来许多事情很难归因于某个具体的人,与其周旋于个体之间寻找和解,不如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我渐渐开始明白,我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作为具象个体的我和作为具象个体的他的矛盾,也是身为女性的我和身为男性的他的矛盾,是身为女儿的我和身为父亲的他的矛盾,是身为千禧一代的我和身为中年人的他的矛盾。自此我不再执着于一定要在我们之间找到和解的答案,而是选择用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耐心来和背后的一切来做一生的抗争。

@LYX: mon说得真好!某种程度上说出了我那些没有展开说的东西!





@ YUAN:

“这个学科或许能够让人更勇敢,学会过原创的生活”

社会学五年,混子一个

中学时一直想读新传,但没有读。选专业时前辈们劝说:“想做好记者得学点真东西”“在某个领域能专精比较好”,于是稀里糊涂地来到社会学系。本科在校报和广播台鬼混,社会学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大三去对岸一学期,修了极精彩的课,遇见非常好的老师,才开始真正尝试敲敲社会学的门。门缝里首先看到的是铁牢笼和空心人,又看到控制术如何被滥用,而人擅长失忆,因而一边读书一边骄矜地流泪。同时也心怀感激,因为这个学科送给人看穿社会戏法的镜片,视线一旦穿透它们,就再没拒绝这套并不温情的语言。于是从前人那里拿来学科黑话作为批判的武器,或把它们当作人生游戏的筹码。非常酷,生活都变得好玩一些,常常感到快意。


后来竟然也习得敬畏和谦恭,在一眼看不尽的结构或网络面前,不知哪里才是泰山。学科令人清醒,但傲慢令人狭隘,硕士阶段开始之后这样的感受更加强烈。社会学教人对社会祛魅,对学科本身祛魅,我很久后才对自己说,智慧和整全人格并不来自于某一套知识体系,自诩清明的社会学当然不足够“成就”谁。我不愿学科成为我生活的全部,这部分智识和话语尽管迷人,但无法涵括世界的法则。


我想它能够帮助人变成如其所愿的样子。它提供前所未见的视角去引人反思和联想,也可以提供方法,让人更自在或更痛苦地活。我并不是兢兢业业的田野人,但是常希望自己把生活当作田野,能够熟练地扮演一个局外人,或者沉入自己生命的剧本中,若有可能创造自己的多重宇宙就再好不过。这样说来,这个学科或许能够让人更勇敢,学会过原创的生活。


但是如果想要选择以学术为业,可能同时要问问自己,是不是能够接受标准的学科规范,是否愿意进入你所选择的学术共同体,是否有耐性安坐桌前,是否有学理上的敏锐和语言的天赋,而且相对而言这是一个贫穷的学科……还有我想说,学科该跨得跨啊友友们!外面的世界也好玩。

@热心市民某某: “学科该跨就得跨”,不愧是社会学的格局。

@小土: 此处应有韦伯以学术为业推文链接。

@PP: 我跨了!我跨了!



⚠️ 以下是来自青年学者的长文预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