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照的羊
大家的随笔像潮水一样让我自觉不自觉也写下些浅浅感受,对我特别的是,事实上我的社会学记忆很大一部分和在会社的每一刻重合,这样的感受很奇妙也很独特。
向前回忆,读初中的时候在老师家一起读文章,第一次认识anthropology,知道人类学的存在。仿佛打开了一扇门,高中了解到更多(却零散)关于人类学、社会学的知识,也把《乡土中国》机缘巧合看了一遍又一遍,种子在那时种下。但我的选择从来不是线性的,总是各种各样毫无关联的片段让我最终拍板某个选项。当读到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我才感到孔子也许也并非是一个满口教条的小老头,心里有道而不被外规困。当读到卡尔维诺写书上的男爵,他一辈子生活在树上,因为始终热爱大地。这些以及其他零零总总推着我在报自招的时候填下了人类学,自招面试的时候一众教授亲切坐在前面,唯一着装言语都相当潇洒的是一位人类学教授,他是现实生活中我第一个见到,同时觉得十分符合我幼时想象的“人类学者”。虽然交流有限,但是他对于一个对着人类学社会学仅有相当懵懂的好感的学生时表现出的无限包容,接纳和支持,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也某种程度上让我在心里更加向往彼时这个未知之境。虽然最终没有再选择这间学校,但在志愿填报时却一溜烟选了社会学/人类学作为第一选择。
显而易见的是,那时的我对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差异一无所知,只是后来的道路很幸运地适合我,主修社会学,辅修人类学。社会学训练对刚进入高等教育的我助益极大,(在我的感受里)有更清晰的次领域和方法训练,人类学的每天阅读则无限地在情感和智识上启发我。我自觉远不够格对于具体的领域发表判断看法,但是在这四年中我很幸运也很幸福地向曾经所有的期待慢慢前进——“avoid being into a single story”,看向更多真实,意识到真实的力量。然而需要坦白,我本性实在懒惰,可能远不及其他层主或勤勉或钟爱,对着一页页阅读材料数着页数往下读,又或者甚至偷懒少读都时常有之。我的文笔也过于糟糕,中文学术写作甚至比英文还要生涩困难。然而每每开始渐入佳境读到深夜,笔记一篇篇作过去,又或者和朋友不自觉酣畅而聊,痛苦挤完牙膏后只有轻松而没有“再也不想写”的烦躁,我想这对我可能就是最好的状态,一万次想逃走偷懒,却又一直愿意待在这里。话虽如此,还是要有更好的学习习惯,哈哈。
写到上面卡壳了很久,想说太多打字却要一个个。又回去看了眼“要求”,想说要珍惜可以选择的机会,各个维度上的。这样说是因为我太清楚我选择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优势”的,我的父母在大小事上相当支持我,是我能够毫无压力的重要原因。类似的,如果本身已经有动机和兴趣,这也是一种天然的“优势”,还有那样多的人失去感受自己的能力,没有好奇的热爱的事物呢。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已经出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使你有耐心地看到了社会学,那尽可以尝试一番。我心底另一个更大的声音其实是,对于社会学我既不推荐也不劝退,但我相信看到他人用心的回顾会非常非常有助于你我的选择。而又一个声音悄悄得意说,看,这样其实就是社会学/人类学的反身性呢,不追求普适性但是已经能够带来足够的启发。个人来说,即使各种各样的话语把我们周遭的生活描述成或者塑造成线性的——一环接一环不能出错(我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意这个现实),然而我始终相信日常生活里有相当的余地让我们不去只走那条线,五花八门的尝试,拥抱更多可能性,在可能的时候放松下来,看似逆水行舟,实则可能才能找对自己的流向。我很喜欢“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这句话,但我也总是想着,当将军前后总有时间招猫逗狗或者仅仅欣赏风景,缺失了这些将军在当将军前可能早都压抑而亡了。
很喜欢这个话题,我话很多,可以说更多,但此刻最好收笔。我觉得社会学给我感受神奇之处在于,它的追随者们可能待在“象牙塔”里却不会囿于此,还有它本身巨大的治愈的力量。在看到越来越多纷繁的复杂性时,便越发知道一句话词接词的叙述要牺牲多少旁枝末节的真实,但也就是在这些复杂中我们可能看到裂缝,看到另一种可能性,看到被希声的与被淹没的,看到山的样貌。
@不热心市民1号:
无比赞同,很多时刻都在被治愈着。
@V:
读书时老师对我们说,“从马克思到布迪厄、从韦伯到吉登斯、从德希达到齐泽克、从费孝通到李银河,这些你们不断背诵的人名与理论,其实都不仅仅是抽象而艰涩的概念,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为了实践他们应当担负起的公共责任、为了寻求突破当下的社会结构困境,而设想出来的知识解方。”至今依然觉得幸运,在那么纯净的岁月和环境里,感谢让我接触到的是这个专业。
@YUAN:
好温柔的分享!因为看到裂缝和无数可能性,看到即将或已经被淹没的,所以获得疗愈他人(和自己?)的能力,小心翼翼地爱世界。
@
Cocytus: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对于打破专业壁垒的独特作用”
闹不明白(感觉好像上了大学以来就一直在读社会学的东西,会尝试用社会学的眼光思考问题,说得好听一些叫潜移默化吧,说得真实一点就是票友orz)
我本硕一直在政法院校学法律,不过我本人对法条没什么兴趣。相比于抽象的逻辑演绎和机械的三段论推理,我更关心法律、制度和规范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情境当中生长和发挥作用。为什么中国的法律是今天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们选择了今天的道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法律互动,法律和社会生活中其他的东西又有什么关系?从法律说开去,哪些东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和行动又如何塑造了当下与未来的自我、他者与社会?我想这些思考更接地气,与我们的切身问题更相关,而回答这些问题势必要了解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世界的历史与现实,对真实的世界和人类生活有所感知,所以自然而然会想了解更多的社会科学类的知识,最后就投奔社会学了。
从法律的例子出发,我想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对于打破专业壁垒的独特作用,它的方法和思维可以引导我们回到真实世界,尝试关心和解决实际问题,并给我们每个人以观照现实的视野和勇气。非常欢迎感兴趣的同志们跳进社会学的田野!(PS:最后我先上车再补票,去读人类学的二硕了: )
@棱镜:
原来还可以发表情包!!
@momo:
读书时很多人通过申请、考试从社会学转专业到法学,今天终于看到法学专业学生推荐社会学了(@_@)
@林猩:
知名跨界学者苏教授。
@柚子:
终于找到一个词来描述我这种非专业杂食人了——“社会学票友”。
@PP:
“人类学对我而言就像命运般迷人”
正式时长将近一年丨从汉语言文学绕道社会学投向人类学的怀抱
每次学术social的时候,总是介绍自己本科学汉语言文学,硕士专业是人类学。转变本身就是标签,被问“为什么会选择人类学”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我有两套回答,官方回答当然要滴水不漏,既说了这又说了那,显得自己胸有成竹、值得信赖的样子:汉语言文学锻炼了我的语言文字基本能力和文学素养,人类学观察世界的洞察力和对社会变迁的感知力让我心生向往……相比之下,非官方回答多少粘带点自我和功利的色彩,其实根本没那么复杂,换个赛道搏一搏,单车可能真的能变摩托呢!
但人类学对我而言就像命运般迷人,即使它捉摸不定,花费一生不见得能穷尽社会与文化的冰山一角。最近翻到21年夏天保研时写的一段话,它大概能回答我为什么会坚定地选择了人类学,并坚持只申请人类学专业。“人类学建立在现实上的理想主义最初吸引了我。它关注作为整体的他者,尝试用他者的眼光看待并思考世界,尊重、记录、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在不断地内外交织中,实现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参与田野的经历则坚定了我走向的决心。从观察到写作,从文化流动到理解,尽显人类学家对世界的包容、关切与思考。田野中,我切身体会到人类学者深浸在田野中参与观察的愉悦。在体验、记录他人情感、道德、法律等生活要素的基础上,我亦努力尝试用民族志把经验抽译为理论,用多样的笔触赋予理论以故事性的血肉。”
现在,我已经正式进入这个行当快要一年。多大的学术进步谈不上,读了些书,做了些田野,走了些小路,看了些风景,有了些切合实际的抱负,脾气倒是好了许多。
@momo:
终于也能看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推荐人类学了(@_@)
@阿蛋:
我也好喜欢人类学,感觉人类学的学科温度表达得更加直接,而且很多文本的文学性也很强,阅读过程实在太美丽了呜呜!
@V:
保研面试时被问过为什么想继续读下去,当时回答,因为这个专业可以让我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包容又锐利,不追随人云亦云的潮流的人。一转眼已经过去五年了。
@YUAN:
人类学真的好迷人!我永远记得斯特劳斯在赤道无风带看到的落日,但是也会问自己,是不是把人类学当作一种“阶级装饰品”,我好像只顾着看别人写过的风景了。
@
会社退休老编: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总有人看见坑就想跳进去玩玩”
社会学练习时长:五年
英国社会学家Andrew Sayer在其《阶级的道德意义》一书中写道:穷人家的孩子可能会怀有某些“不切实际”的雄心壮志,但这种现象与这些孩子的社会位置并无矛盾,因为他们的社会位置与中产阶级的孩子不同,眼前没有清楚的职业前途,因此他们若不是听天由命、胸无大志,就是怀有“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我就是Sayer所说的“怀有‘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的穷人家的孩子,硕士自己选择转过来读了社会学,然后又选择了读社会学的博士。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会发现我越来越成为同学中出身最底层的人(甚至没有之一🤪),不仅需要为学业发愁,还需要为生计发愁,边打工挣钱边读书。很多人说社会学是一门关照他者、关怀底层的学科,可是于我而言,很多时候我像绝大多数底层人一样,连关照自己都很困难。
不过,就像Sayer接着上面那句话所说的:“然而,不管不切实际与否,该少年仍可能不顾所有的社会障碍,深深被他所渴望的践行的内部益品所吸引,而且他有可能对这些益品略知一二,不管他是否低估了阶级(与性别)的障碍,或是认识到这些障碍,但仍想要挺身挑战。”投身于社会学研究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层面而言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我很乐意面对这一挑战。可以说,在这几年的学习、研究与生活中,我从各个方面都被重塑,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再社会化”。如果说原来的“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更多限于自身的阶层跃迁,而现在我的远大抱负则是希望自己的研究真的能够关照他者、关怀底层。在研究中将曾经“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落地是一件很美好很美好的事情。无论是身处社会与学界底层的当前,还是在未来,我也希望自己的理想主义之火永不熄灭。
但是,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要鼓动有相同人生经历、相同理想抱负的人和我一样投身于社会学研究,相反,我想说的是,想踏入此门——无论是像我一样出身中下层,还是出身于中产阶层——的学弟学妹都要极为慎重的考虑一下。因为当你入门之后很大概率会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绝大多数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体系、社会学专业的学习难度与研究压力都会让你感到失望。不过就像常言说的那样,“好言难劝该死的鬼”,总有人看见坑就想跳进去玩玩。那么,想入此门的人,要么做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准备,要么把名利得失都看淡一点,权当是一种尝试、一次探索。就像其他小编说的那样,专业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过好你的大学生活。其实试错成本往往也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倒是真谛。
@会社老编2号:
我不怕,死也要学社会学!
@会社老编3号:
社会学就算劝退在专业中也还好,毕竟学得也不累……(误)
@会社老编4号:
作为已经踏入职场且工作内容与专业毫无关系的人,专业的价值在于给了我一块美好的自留地。不得不说,学科相关的人事物对身心俱疲的社畜疗效显著(((o(*゚▽゚*)o)))
@会社新编1号:
我不怕,让我来做该死的鬼吧!
@会社新编2号:
我就是该死的鬼!!
@会社临时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会社帆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