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君临
君临专注于为投资者提供富有洞察力的宏观经济、行业趋势和企业价值分析,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好的分析师观点聚合平台。在投资领域,我们相信方向比努力重要,眼界格局决定成就大小,在这里,我们为你把脉金钱流动的路线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戴康的策略世界  ·  戴康:中美政策共振下的战略与战术配置 ·  2 天前  
秦朔朋友圈  ·  在中国和日本的他者纪念碑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君临

创业板八连跌,原因在哪里?

君临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1-16 19:55

正文



创业板八连跌,原因在哪里?

本周一,A股持续重挫,沪指五连阴,创业板更是出现罕见的八连阴,为2012年3月30日以来最长连跌纪录,盘中跌破1800点。


3个热门回答


 

月风投资笔记

囚徒困境下创业板投资联盟的坍塌

过去3年(2013-2015),创业板迎来了指数涨幅6倍(600-4000)的超级牛市,主要的炒作模式是:买方(锁仓)—卖方(中介)—公司(做局)。以公募为代表的买方,大量买入小市值的创业板股票,实现部分锁仓的目的;而上市公司则释放利好,进行各种转型、概念、业务的拓展;卖方研究员则基于各种飘渺的预期(现在看看有几个报告里吹的牛是最后落地的,再想想牛市后期的用友千亿\乐视万亿)进行推票,实质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纯中介而非价值挖掘。


但是这一切的联盟的基础是什么,是预期的部分落地来稳定军心,本质上是股价的稳定上涨来获得利益。股价能够上涨,那么公募有业绩、研究员有分仓、上市公司的市值变大可以做各种减持和定增,简直是完美,类似于『券商上涨象征牛市-牛市来临交易量放大-券商继续上涨象征牛市持续』,这样下去估计能拉到月球上去。


所以你看到过去两年,定增的量是极其庞大的,机构去参与上市公司的项目,然后把项目的未来利润承诺进行并表,对预期进行兑现,15倍PE的项目收进来,在二级市场以50倍PE进行估值,差额中的35倍PE所代表的市值,就是资产增值的部分,也是上市公司的市值增长、买方的业绩、卖方的佣金。可以说,定增把这一个上涨自循环完美的闭环了,只要A股的人相信业绩承诺就是未来的真实业绩,给几十倍PE,即使说承诺业绩不足部分是以1倍PE进行现金补足。


但是很多人没有想到或者不愿意去想,既然一切的基础都是股价和市值的上涨,当股价涨不动甚至下跌以后,这种联盟会不会反而变成囚徒困境呢?

当股价下跌的时候,公募的业绩低迷,会被大量赎回,而过去他们的仓位是以成长股为主,流动性不足,公募被迫抛售,自己杀自己的重仓股,锁仓的模式终结,变成自己杀自己的负循环;


当股价下跌的时候,上市公司的定增和收购项目会受到影响,现金流会极大的枯竭,而业绩的预期(来自并购和定增部分)也会收到影响,从而变成股价越跌估值越贵(因为EPS预期降低)的负循环;


当股价下跌的时候,卖方研究员的推票逻辑开始被质疑,那么他的影响力会受影响,无法教育甚至重塑市场的一致预期,陷入喊的越多反而市值越不认可的负循环。

最后的结果,囚徒困境,所有人都知道解决这个困境的最优解是股价的重新上涨,但是所有人都在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公募开始调仓、公司开始高送转并大幅减持、研究员则开始收声,联盟坍塌。


所以,估值不是原因,他是一种表现;定增规模的快速扩张不是原因,他是一种表现;减持不是原因,他也是一种表现;甚至股价的下跌也是原因和表现的交替。很多人如果一直在大谈创业板估值高,那么可能他真的不熟悉A股。


现在,你应该能看懂目前创业板的生态了,这也是我认为创业板今年只有超跌后的反弹自救行情的机会。





 

国海证券订阅号

文明型诈骗经济,引起的预期逆转后泡沫的崩溃

13日晚IPO发行10家,有人预期指数破位会暂缓,落空了。一边是每周IPO发行加速,一边是创业板指向下破位,前几天央视和新华社都有舆论把指数下跌归因到IPO加速上,这种归因是非常肤浅的,它误导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将怨气转向IPO,而无视A股内生存在的最主要矛盾:减持套现。


一、股指下跌与IPO加速的关系不大

先看IPO数据

2016年IPO融资约1600亿,略慢于2015年股灾前1200亿的节奏,IPO给市场带来的直接资金需求是温和的;央视称美股百年来仅五千家上市公司,对比A股IPO过多,但是却隐藏了美股极高的退市率,过去百年间美股退市家数超过3万家(口径不同统计数据略有差异)。

现金部分的定增数据被忽视了

相比IPO融资的1600亿,2016年A股定增融资接近1.5万亿,之前的2015年定增融资接近1.3万亿,然而2010-2013四年间比较平均定增融资总计才1.4万亿,以放松监管为导向的并购重组新规颁发后,汹涌的自由化开始了,2014年即出现跳涨,A股定增融资速度提高了4倍,达到IPO年度融资额的10倍!

减持和解禁数据更值得关注

2015年股灾前大股东减持套现5000亿元(牛市效应减持都在高位,股灾后暂停),2016年减持套现3600亿元,这两个数据都远远高于同年IPO融资额度。若对数据进行拆分真相更残酷:12月A股解禁约3700亿,其中来源于IPO首发的解禁不到千亿是下降的,而定增解禁高达2800亿环比暴增90%,相应的减持总额也创新高,仅仅创业板上个月就减持200亿,其中大股东清仓式减持、卖壳式转让络绎不绝。相应地,央视统计说,2016年每位股民平均亏损2.4万。

这几组数据结合,极强的说明了:

1.A股人为维持的估值泡沫,并没有给场外企业太多IPO分享的机会,IPO不是太快而是太慢了,场外很多企业嗷嗷待哺融资无门,场内价格畸高;


2.定增往往和重组收购联系在一起的,定增额度的急剧增长背后,是低价定增的大股东和机构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充分享受了A股的泡沫盛宴;


3.由于解禁和减持滞后于定增,过去两年极高的定增融资额度,将是未来两年A股极大的抛售压力,从筹码角度,并非IPO,定增解禁才是股指的最大压力。

这就是A股这么多年来,大股东及其周边机构,在审批制保护下成为真正的蛀虫硕鼠,大股东和资本玩家不事经营,通过玩弄概念卖壳重组,能赚取做实业一辈子也赚不来的天量财富。这扭曲了社会分配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的价值观、A股投资的价值观,老实做人勤勉工作很难赚大钱,投机倒把方能暴富;资本脱实向虚,做实业太累太辛苦,资本运作迅速赚几十亿;于是才有了那么多的XX系、XX资本、XX大鳄。


二、下跌的根源是预期逆转后泡沫崩溃

其实股指下跌的根源,尤其是创业板为代表的小盘股之所以下跌,资金和筹码的博弈以及IPO导致的比价效都只是粗浅的因素,根本的原因是预期逆转后泡沫崩溃。


有一线交易经验的人会清楚,在市场情绪热烈看多氛围浓厚的环境下,IPO和减持,甚至基本面更实质的利空都根本无法阻碍市场的上涨,它们只是影响市场的大浪潮里一两股细流而已。只有在市场情绪脆弱草木皆兵的时候,IPO和减持才成为信号,令市场预期自我实现,造成IPO和减持恐惧。


以创业板为核心的小股票,在互联网+和传媒娱乐为代表的高景气行业支撑下,每家公司都可以讲一个高成长的股市,百亿只是起点,千亿才入门槛,万亿巨头指日可待,这种乐观氛围下创业板持续了3年左右的大牛市,股指涨了6倍。不是相关的公司老板多牛逼,而是行业的风太大,鸡犬升天,你想不上,形势都会推你上去。


A股审批制保护下特有的制度套利空间,每家公司都有重组借壳预期,人为维持了场内所有小盘股的估值泡沫,A股估值50倍80倍,用10倍15倍的估值收购场外资产装进来(垃圾资产也无所谓只要包装得体反正到哪儿都是骗),利润和市值一起腾飞,整条产业链上的人,从机构、中介、停牌前大小股东都获得暴利。这种行为本身,可以理解为在合法制度默许下的文明型诈骗经济。


历史证明,任何产业风口都有风停的时候,上个世纪的美洲铁路、钢铁大王、IT新贵,到今天的互联网、游戏、电影、网络金融,绝大部分都会一地鸡毛;历史也证明,超过80%的并购重组,最后都会因遭遇逆向选择(买的没有卖的精)和整合难题而以惨败告终,建立在未来三年业绩预期基础上的脆弱的估值报表,都是垃圾。


最清楚这些内情的莫过于上市公司股东,所以要减持,强调一遍,清仓式减持!


一人抢跑,万人踩踏,这就是现在小股票的悲剧根源,从乐观预期变为谨慎甚至悲观预期,从估值溢价到估值正常最后估值折价。对于投资者而言,不要妄图轻易的抄底,不要沉浸在成长股曾经黄金时代持有就是大赚的幻想中,一块耕过十遍的地底下,是不会埋藏黄金的,预期逆转后的成长股,除极少龙凤大部分只有反弹价值。


市场资金总是追随稀缺,创业板曾经稀缺,曾经年轻所以有梦,如今见光死人老珠黄,做投资切莫投入感情,相反要做一个浪荡公子,年轻时好好的欢爱透顶然后见异思迁喜新厌旧。

这就是创小板下跌的根源,而IPO与此关联不大。真正的IPO,恰如向A股小镇运输年轻漂亮妹纸的小火车,你没看到每列小火车下都围满了猎艳的小伙子IPO供不应求吗?新姑娘的到来,只是让老姑娘的价值打了折扣,加速折旧。只要A股小镇里,每个IPO妹纸有多个小伙子围着,IPO就可以继续加速。


每个小伙子都有权利挑选自己满意的年轻妹纸,这是A股小镇的基本人权,而不是人为控制妹纸供给造成妹纸短缺,让小伙子们饥不择食。除非那些毫无姿色的老姑娘们,才希望新妹纸断供。


三、应继续加速IPO促进新陈代谢

能不能不让小股票跌,继续维持估值泡沫?


当然能,过去十年我们大A股就是这么玩坏的,一个跛脚的畸形的扭曲的资本市场,少数人暴富操纵猎杀的丰美草原。暂停IPO、暂停退市、暂停严刑峻法,就能妥妥的办到,一声令下指数暴涨。可是,作为股民你愿意看到你在股市起早贪黑赚个三瓜两籽赔个底裤朝天,资本玩家影视明星屁事不干倒倒手讲讲故事画画图就几亿几十亿装进了口袋吗?就算你愿意,恐怕,目前的国家意志也不会愿意。


上市通畅、退市常态、严刑峻法的市场,是历史上一切牛叉国家的必经之路,是全民意志的合力,不会因一时一事一人而逆转,顶多暂缓。市场的潮起潮落泡沫的鼓吹破灭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是垃圾资产就要归零,玩弄概念的资本家迟早要让位于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这是社会的内在价值回归。目前就是这个拐点。


IPO不仅不能趋缓、暂停(尤其目前市值绑定打新的情况下,暂停可能反而意味着大盘股砸盘),甚至应该逆势继续加速,打破市场的IPO恐惧。IPO不是市场的敌人,下跌的预期才是敌人。目前中新股就类似抽奖,一天三张彩票不够抽,为何不试试突然一天(某个长假后)毫无预期来800张彩票,抽奖大联欢人人都中奖,调低发行价15倍估值愿意卖就批量上,指数突然挖坑然后彻底消化IPO堰塞湖。这既是玩笑话,也不完全是玩笑,若是拖到破发就不灵了。


市场未来会追捧两类:盈利稳定的硬资产和泛消费蓝筹永远是稀缺的,在激烈竞争中突围和偶然蓝海中崛起的新巨头也是稀缺的,归根结底都是好公司。而不是虚头巴脑幻影莫辩根本没有实现可能的概念股。


当然,这个转换周期会比较漫长。必然伴随着IPO的不断增加、退市的不断出现、天价罚单和投监入狱成为新常态。曾对股市写过多篇改革建议,截至目前本届监管层有两件事做得漂亮:只做不说的注册制、扩大范围的借壳严控。但监管力度依然需要继续加强,对普通并购重组、上市公司发布高送转等利好掩护减持等行为监管不够,尤其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就像年轻妈妈管教小孩一样温柔可爱,为什么不用手段把财务造假、操纵股价的大股东罚到破产送进监狱?


至于对违规行为是否立刻大面积强力退市,这个问题也许值得再商榷,恶劣个股应该杀鸡儆猴,但大面积直接退市对持股散户是极大的恐慌,倘若股价经历漫长下跌市值极低后,退市的代价、阻力都将减小,甚至很多公司主动退市,场外公司对IPO望而却步,股票供需自动平衡。但这个过程不能便宜了大股东,成为掩护大股东减持敛财的工具。


四、应限制减持给市场下跌提供缓冲

如果很多小盘股都逃不掉价值回归,那监管者作壁上观见船沉海吗?


个人的看法是,监管层应该见船沉,但要先救人。股价的下跌,是监管层无发逆转的,但股价下跌的速度却是监管层可以选择的。急跌暴跌毫无反弹的一路南下,对持股散户的伤害极大,慢跌缓跌间有反弹的从而让筹码不断交换和分散的下跌,却是把损失分摊到更多的投资者身上,对每个个体的伤害将变小。


从另一角度来看,维持目前的估值泡沫,得利者是大股东以及参与定增的大机构,为什么行政系统耗费如此强大的上市管制资源,最终造福的是少数资本玩家呢?


曾经的暂停IPO、曾经的救市,都让很多濒于破产的大股东大机构起死回生,但散户天然的频繁换手,依然逃不掉最终亏损的结局。目前每天络绎不绝的大股东减持清仓卖壳,他们拿走了远超他们曾经劳动贡献的所得,现实是难以为继的实业,A股上却是只需卖出股权(最终实际上是从散户和国家手中)拿回数亿数十亿的天量财富,一两个案例是市场现象,数十数百的案例,就是政治分配的问题。


是否对大股东减持进行限制,不简单是是否市场化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财富分配、阶层利益输送的政治问题。


2015年股灾前后,刘姝威教授多次发表言论抨击大股东减持的不合理,她对问题的大局把握是值得钦佩的,略有遗憾的是她对准了乐视这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个案。股灾紧急暂停大股东减持持续半年,但半年后颁布的减持新规,表面上保留了限制,例如大股东减持提前一个月披露、应选择大宗交易等减持方式,在实际上形同虚设,无法阻挡源源不断的大股东暴利筹码抛向市场。


限制大股东减持,溯源的话是股权分置改革前的旧形态,是管制和非市场化手段。但多次写文建议严控减持并表达过一个看法:股权分置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倾向于让大股东把精力聚焦在做大利润和分红上,而非醉心于炒股票玩概念,所以暂时性局域性回归股权分置并无不妥;


再者,在注册制实现之前可以阶段性的动用行政化手段甚至大力度的用好行政手段,去实现最终的市场化目的,待注册制践行后,大股东放开减持也就无所谓了。因为提倡市场化,而在特殊关键领域投鼠忌器不敢用行政手段,这是自缚手脚,甚至是监管失职。


因此在此呼吁,面对IPO不断加速小盘股泡沫不断挤压的阵痛过程,监管层应该给市场释放利好,尽可能多的动用行政手段,限制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的减持抛售,应该结合分红、利润、市盈率等指标,严控大股东拿走并非他们所创造的财富。比如,大股东减持后的筹码不准在二级市场抛售、减持总额不超过历史分红、减持所得不超过20倍pe多余所得暂划入投资者保护基金、甚至一刀切暂停减持3年等等。此外,对以并购重组为目的的定增,也可以适时暂停。


应该坚持肉烂在锅里,让中小投资者先跑的原则,而非反过来,让中小投资者为资本玩家的暴富输血添砖。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分配,原本制度红利带给大股东的财富,分下来补偿给曾经血泪滚滚的中小投资者。而严控减持堵掉资本运作牟利空间,A股的很多乱象包括各种资本掮客各种明星导演各种PPT,将自动作鸟兽散。





 

Choice数据

东方财富网

从华尔街泡沫史可看懂创业板未来

分析原因,短期因素无非归结为创业板权重龙头股表现低迷、市场资金偏好转向大盘蓝筹以及机构股东和高管的频频减持冲击等等。长期来看,其实就是创业板整体估值高于大盘,欠的债还没还清罢了,这个道理并不新鲜。


对股票进行定价时,可能并不是基于标的公司本身的价值体现,而投资者中流行的观念可能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在这些经验、教训之外,更多决定市场走向的其实是人性本身,终究逃不过狂热、侥幸、逃离、低迷这些阶段的循环。牛市、熊市一直都在,不同的是谁吃掉谁。本文通过回顾华尔街多次泡沫史,带你了解美国投资者及成熟市场发展之路,或对创业板的现状和您的未来投资有所启示。


机构真的心智健全?

20世纪90年代,纽约证券交易所机构交易量已占到了所有交易量的90%以上。人们恐怕会以为专业人士思考问题时,既讲究实际又精于计算,他们的存在会保证不再出现历史上曾有过的过度狂热行为。


然而,20世纪60~90年代,美国专业投资者却参与了好几次不同的投机运动。在每一次运动中,专业机构都积极竞购股票,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他们觉得根据坚实基础原则所购股票的价值被低估了,而是因为他们预计会有更傻的傻瓜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接过那些股票。这些投机运动与现今股市直接相关,所以你会发现机构的行为尤其重要。


1、1960年代的电子股泡沫

1959年,“成长”是个有魔力的字眼,有着近乎神秘的含义。成长型公司,如IBM和德州仪器,市盈率都在80倍以上(一年以后,它们的市盈率分别变成20多倍和30多倍)。


当时,谁若质疑这样的估值不合理简直会被视为异端。虽然根据坚实基础原则对这样的股价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但投资者相信买家仍然会热情地支付更高的价钱。对此,凯恩斯一定会在经济学家死后都必去的地方,静静地颔首微笑着。


一位证券高级合伙人曾一边摇着头一边承认说:在他认识的人中,没有任何记得1929~1932年股市崩盘往事的人会去买入、持有这些高价成长股。但在市场上,那些雄心勃勃、不守常规的年轻人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新闻周刊》引用一位经纪人的话说,“投机者以为无论自己买入什么股票,都会在一夜之间翻倍,可怕的是,这种事居然真的发生了。”


更糟糕的事还在后面。在这狂飙突进的60年代,投资者对所谓太空时代的时髦股票贪得无厌,公司发起人便热切地满足着投资者的渴求,大量发行新股。在1959~1962年,新股发行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新股发行热在程度上可与南海泡沫时期相匹敌,遗憾的是已揭露的欺诈性做法也不亚于南海泡沫时期。


这一时期的新股发行热被称为“电子热”,因为即使公司的业务与电子行业毫无关联,新股名称也常常会含糊其词地将“电子”这个词包含进来。认购新股的人并不真正在意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只要公司名称听起来与电子有关、带点儿只有内行才懂的感觉就够了。


比如说,美国音乐协会公司,其业务只是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唱片和留声机,却在“上市”之前把名称改成了“太空音色”,公司股票以每股2美元向公众发行,股价几周之内便蹿升至14美元。


德雷福斯公司的杰克·德雷福斯对新股发行热作过如下评论:举个例子来说吧。有一家很不错的小公司,40年来一直生产鞋带儿,股票价格不失体面,是每股盈利的6倍。现在公司名称由“鞋带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电子硅片Furth-Burners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天的市场上,“电子”和“硅片”这几个字就值15倍市盈率。


不过,真正好玩儿的是“furth-burners”(电子硅片)这个词,谁也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但一个无人理解的词,却让你有资格把整个市盈率翻一番。这样,鞋带业务有6倍市盈率,“电子”和“硅片”有15倍市盈率,加在一起总共就有21倍市盈率。再加上“furth-burners”,乘以2以后,整个新公司的市盈率便达到了42倍。


那么,这一时期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哪里呢?难道新股发行人在发行新股时不得按规定向证券交易委员会申请注册吗?难道不能对发行人(及其承销商)因其虚假、误导性陈述进行处罚吗?答案都是肯定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在其位谋其政,但是根据法律法规,它只能默默地袖手旁观。


只要公司准备好(并向投资者提供)符合要求的招股说明书,证券交易委员会就无力阻止投资者自尝苦果。例如,在这一时期很多招股说明书的封面上都用粗体字印有如下类型的警示。风险提示:本公司无任何资产、无任何赢利,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能支付股利。本公司股票具有高度风险性。


但是,就像烟盒上的警告阻止不了很多人吸烟一样,“投资可能危及你的财富”之类的风险提示也无法阻止投机者放弃自己的金钱。证券交易委员会可以警告傻瓜,但不能禁止傻瓜舍弃自己的金钱。而且,新股认购者如此深信股价会上涨,以至承销商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将新股发售出去,而是如何在疯狂的申购者中配售新股。


市场操纵行为和欺诈行为是两码事。对于市场操纵行为,证券交易委员会可予以打击,并且已采取了强力措施。的确,众多没什么名气的证券经纪公司负责了大部分新股的销售,它们还没完全过上体面的日子,就因为在销售过程中操纵股价,被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各种侵占托管财产的罪名勒令暂停营业。


1962年,电子热烟消云散。昨日的热门新股在今日成了无人问津的冷饭残羹。很多专业投资者拒绝承认自己不计后果盲目投机的事实;少数人辩称,回望过去说股价何时已过高或过低总是很容易;还有更少的人说看来谁也不知道在任何给定的时点,一只股票的合理价格应该是多少。 


2、1980年代初的高科技股泡沫

1983年上半年的高科技新股发行热几乎是20世纪60年代新股发行热的完美翻版,只是新股名称稍稍有些改变,体现了生物技术和微电子这两个新领域。另一方面,1983年新股发行热又使60年代的公司发起人自愧弗如,1983年全年新股发行融资额超过了此前十年间所有新股发行的累计总额。对于投资者来说,IPO是城里玩得最热门的游戏。


举例子来说吧。有一家公司“计划”批量生产名叫安德鲁机器人的私人用机器人,新泽西州一家叫做让你吃饱喝足的公司只有三处连锁餐馆,诸如此类的公司都在积极准备发行新股,可见当时新股发行热何其高涨。的确,新股发行热延伸到了“优质公司”的股票发行。


很可能是穆罕默德·阿里国际游乐中心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弄爆了这场新股发行泡沫。该公司股票与同一时期其他垃圾新股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过,这次发行之所以别具一格,是因为这次发行说明了一分钱仍能买到很多东西。公司提交的发行方案是以区区一分钱的价格发行数单位复合股权凭证,每单位由一股股票与两股认购权证构成。


当然,这还是内部人最近认购价的333倍价钱,不过这还谈不上有什么不正常,而当人们发现连拳王本人都抵制住诱惑,一股也不认购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的股票时,投资者便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股市环境了。审视一番之后,多数投资者都厌恶自己所看清的一切。结果,小盘股板块整体出现大幅下跌,其中首次公开发行的小盘股价格跌得尤其惨重。在一年的时间里,许多投资者损失了多达90%的资金。


在穆罕默德·阿里国际游乐中心公司招股说明书的封面上,呈现的画面是前拳王挺立在被击倒的对手身旁。阿里刚出道时常常声称他可以“像蝴蝶飞舞一样飘然滑步,如蜜蜂蜇人一般迅即出拳”。


后来的结局是阿里游乐中心的股票根本就没得到“飘然滑步”的机会(安德鲁机器人公司也一样,本来它的股票发行时间定在1983年7月)。不过,其他许多公司都得以发行上市,特别是那些处于技术前沿的公司。正如过去一次又一次发生过的那样,这次被蛰伤的又是投资者。


3、1980年代中的生物技术股泡沫

生物技术之于20世纪80年代,正如电子之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将生物技术革命与电脑革命相提并论。对基因嫁接技术前景所抱有的乐观态度也反映在生物技术公司的股价上。


1980年,生物技术行业的旗舰企业基因技术公司隆重上市。在首个交易日的最初20分钟内,基因技术公司的股价几乎涨了2倍。其他生物技术公司发行的新股也都被饥饿的投资者狼吞虎咽般一扫而光,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机会,一开始便可以介入一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新兴产业。


推动第一波生物技术浪潮的关键产品是一种抗癌类药物──干扰素。证券分析师预测干扰素的销售额到1982年将超过10亿美元(实际上,这种产品的销售额在1989年勉强够2亿美元,但这无法阻止人们去建造空中楼阁)。分析师不断地预测说,两年之后生物技术公司的盈利将会出现爆炸式增长。然而,分析师也不断地失望了。不过,生物技术革命是实实在在的,即便实力很弱的公司也在生物技术潜力的荫庇之下获得了益处。


生物技术股票的估值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世纪60年代,投机性成长股可能卖到了盈利的50倍,而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生物技术股却卖到了销售额的50倍。


因为一般而言,生物技术公司当前都没有盈利,销售额很低,所以不得不对它们设计新的估值方法。华尔街一家顶级券商推荐的“产品资产估值法”,大致说来就是对每家生物技术公司“尚在输送管道中”的所有产品的价值进行估计。


即便计划中的产品还不过是某个基因工程师画的草图,也对八字没一撇的产品估计其潜在的销售额和利润率。如此一来,“尚在输送管道中”的产品的总价值便能使分析师有个相当清晰的认识,知道该公司的股票应该定价多少。


或许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会推迟颁发生产许可证。市场承受得了预计会高得吓人的药品价格吗?实际上每种产品都有好几家公司在同时开发,那么有可能得到专利保护吗?专利冲突是否不可避免呢?药品获得成功之后产生的很大一部分潜在利润会不会被虹吸到生物技术公司的市场营销合作伙伴的手中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有这些潜在问题似乎都不会真正发生。的确,有位分析师认为生物技术公司的股票比一般制药公司的股票风险还要小,因为“生物技术公司没有因销售收入下降而需要抵消的老产品”。


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原位──销售额和盈利为正反而是个缺点,因为利润在将来可能会下降。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多数生物技术股跌去了3/4的市值。即便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技术革命,也并不能保证投资者能从中获得收益。



——END——



利益声明:
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招聘公告:

君临团队要招一批软件工程师财经编辑、实习生,名额不限,工作地点在广州,有兴趣的朋友请将简历发到以下地址:[email protected],也可以添加HR的微信:wangjian289280521,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加君临微信:ansonad,备注“真实姓名+机构+行业”;
商务合作:加微信junlintianxia97,备注合作意向;
转载白名单:公众号对话框内输入“白名单”,自动跳转后阅读规则。


欢迎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君临投资汇

可获得每日最佳投资观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