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别人家的孩子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种伤,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对于贝多芬来说,这个孩子是莫扎特。
贝多芬的父亲,主业是酒鬼,兼职男高音。
他一直向往着将贝多芬培养成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光靠到处晒娃就能日进斗金。
可他只是一味压榨小贝多芬的才能,从未想过,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
从四岁起,小贝多芬就被反锁在家里,终日与钢琴与小提琴为伴。
贝多芬对于音乐的最初印象,伴随着父亲无尽的强迫与打骂。
他从没有怨恨这门艺术,反而将它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
2. 创业者贝多芬
提问:单从画像上看,贝多芬与古典主义时代其它作曲家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他不戴假发套。
假发套是那个时代宫廷贵族的标配,相当于在大公司上班,必备西装领带皮鞋。
贝多芬作为那个年代第一批自主创业的音乐人,自然不需要遵守这些面子上的规矩。
可问题来了。
创业最最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答案:钱。
别看艺术创业基本只靠单打独斗,钱这种东西还是万万少不得的。
除了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开演奏会要花钱吧?出作品集要花钱吧?
更何况在那个资源技术都很匮乏的年代,办这些事儿花的钱还真不算少。
跟宫廷教会签约的艺术家们,他们只需要打个请款单,领导批准了,钱就到手了。
对于贝多芬这种自由职业者,钱又怎么来呢?
答案是:众筹。
这词儿听起来挺新潮,其实模式早就有了。贝多芬那个时代,这种筹款方式叫做「预购」(subscription)。
他的第一部作品集「3首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s, Op. 1),就是这样出版的。
具体操作方式是,先刊登广告,大致内容为:
文艺界闪耀新星贝多芬的处女作就要出版了!首版限量印刷,极具收藏价值!
现在订购,不仅可以拿到尊享版套装,订购者的名字也会录入作品集中,还能获得贝多芬的亲笔签名!
还在等什么,快快订购吧!只要8888,你就能获得这份超值大礼包!
他成功了,这部处女作首发241份,为他赚取了相当于今天几千英镑的资金,他的事业正式扬帆起航。
可在那之后还不到一年,一场沉重的打击就降临在他的身上。
他聋了。
3. 他几乎从未听到过自己的作品
贝多芬是什么时候失聪的?
一般认为,这个时间是1801年,他31岁的时候。
这一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承认了自己几近丧失所有听力。
灾难在这之前4年就已降临。
那时,他刚刚举办了人生首场钢琴演奏会,出版了第一部作品。
他选择独自承受这个灾难,没有告诉任何朋友。
这几年,他宅在家里,极力避免任何社交活动,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极度孤僻的人。
一个音乐家不能听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残酷的折磨吗?
贝多芬与他使用的助听器
他从未放弃过恢复听力的努力,尝试了多种「助听器」,甚至还自己发明了一些「听到音乐」的方法。
晚年的时候,他用一根小木棍,一端插在钢琴琴箱中,另一端用牙咬住,他就这样感受音乐。
1825年,一位英国人记录了他看到贝多芬演奏钢琴的情景:
当弹弱音的时候,他完全沉浸在自己幻想出音乐中。
他情绪激动,手和面部的肌肉都微微抽搐起来。
可是钢琴根本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这景象真让人潸然泪下。
4. 他并不是铁人
坚毅不屈,向命运宣战!
这是贝多芬给我们留下的最鲜明的印象。
可他并不是铁人,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他也曾濒临崩溃。
如今我们得知,在他公开病情之前已失聪5年,线索是他的遗嘱。
这份遗嘱写于1802年,那时他32岁。
在这份遗嘱中,他写到:
我几乎已经绝望了,随时可能自杀。
是艺术,是艺术留住了我!在我尚未完成我的使命之前,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我会忍耐——但愿我能够长久的坚持,直到无情的死神割断我的生命线——也许这是件好事儿,对于死亡,我早已准备好了。
5. 贝多芬的使命
立下遗嘱后,贝多芬又工作了25年。
有如歌德用一生的时光完成了《浮士德》,贝多芬也有着他自己的「终极使命」——也就是他遗嘱中提到的,让他继续留在这个苦难世界上的使命。
1793年,他23岁。
拜读了夏洛特·席勒的欢乐颂后,他深受感触,想要将这段欢乐的颂歌写进他某部作品的尾声。
可他一直打不定主意写在哪部作品里,数次尝试,都不满意。
直到30年后,他开始创作第9交响曲「合唱」,这段主题才最终有了完美的归宿。
我们熟知的「合唱」,只是这部作品的简称。「以欢乐颂歌的合唱结束的交响曲」,这才是它完整的名字。
欢乐主题出现之前,音乐的行进戛然而止,一片静默。
然后欢乐从天而降,从温暖的涓滴细流汇成排山倒海的狂澜。
首演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热烈鼓掌五次,许多人哭了起来,现场氛围几近暴动,直到出动警察才驱散了热情高涨的观众。
然而这场音乐会并未给他带来什么收益,晚年的贝多芬,依然贫病交加。
6. 贫病交加是他生活的主旋律
自失聪之后,贝多芬就远离了社交圈子,终日独来独往。
罗曼·罗兰写到:
在维也纳时,他每天沿着城墙绕着圈子。在乡间,从黎明到黑夜,他独自散步,不戴帽子,冒着太阳,冒着风雨。
这给他的事业和声名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他的学生和几个权贵朋友曾表示愿为其投资,以支持他事业发展的想法,金额不菲。
可是这笔薪俸从未完全到账过,不久之后完全停止。
为了生活,他开始接「订单」。
他并没有莫扎特那样「下笔成章」的天赋,偏偏又对作品质量要求极高。
这导致他一部作品常常要写上几个月,却只能挣一点勉强维生的报酬。
他所有32部奏鸣曲,都是这样完成的。
最穷的时候,他连一双能穿出门的靴子都买不起,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他还要帮自己的侄子还赌债。
7. 如果能穿越,请允许我回到贝多芬的年代,一枪崩死他那不肖的侄子
贝多芬的弟弟1815年死于肺结核,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卡尔。
卡尔有个极不靠谱的妈妈。
为了争夺侄子的监护权,他与这位弟媳打了无数的官司,终于将小侄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贝多芬将卡尔当成自己的亲儿子一般对待,在自己生活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为其提供最好的教育,想让他出人头地。
卡尔是怎么回报他的呢?
他把所有的智力都用到了赌博上,欠了一屁股赌债。
他从贝多芬那里骗钱,让有道德洁癖的贝多芬大发雷霆。
他离家出走。
他要挟贝多芬与其断绝关系。
1826年,一场宿醉之后,他朝自己的头上开了一枪。
他并没有打死自己,却彻底击垮了贝多芬。
贝多芬拖着病体咬着牙照料他,
当他康复离开病床时,贝多芬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的贝多芬让他去请医生,他先出门玩了两天,才把医生带回家。
贝多芬将卡尔列为自己的遗产继承人,在给这个侄子的信中这样写到:
然而1827年3月26日,他逝世那天,这个不肖的侄子,却不知在何处逍遥。
是一位陌生的青年音乐家,为他合上了眼睛。
那年他57岁,离他写下第一份遗嘱时,已过去25年。
跟贝多芬比比,你那点儿痛苦都不叫个事儿
所谓励志故事,主流套路无非是先比惨,而后再来段主角鸡血的奋斗历程,结局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贝多芬的故事却不同。
在他身上,你能看到两种生命历程。
物质层面,他一辈子厄运不断、贫病交加,那故事我写的时候都一阵阵的虐心;精神层面,他倔强的昂着头,永不屈服的挑战,一路凯歌,终成艺术的王者。
请容我最后再引用一段罗曼·罗兰的文字:
正承受痛苦的人啊,切勿哀叹!
人生是艰苦的,对于不甘平庸凡俗的人们,那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斗争,是一场在孤独与寂寞中展开的斗争。
人类中最优秀的天才与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作为我们的养料吧。
如果我们软弱退却,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下吧,他们会安慰我们。
是的,贝多芬会安慰我们,他为此努力了一生,将只属于天堂的欢乐带到人间,他是音乐的普罗米修斯。
别了!切勿因我死亡而将我遗忘;我值得你们思念。因为我在世的时候也常常思念你们,我想使你们幸福!但愿你们幸福!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
于1820年10月6日
- 行走的音乐-漫游指南 -
回复“如何入门”,可以获得经典音乐的入门指导。
回复“有啥推荐”,可以获得最新的推荐音乐列表。
回复“电影”,可以获得电影中的经典音乐。
继续探索其它似曾相识的经典音乐,请回复“似曾相识”。
回复作曲家姓名,可以获得音乐家相关作品和故事。
现在支持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拉威尔、海顿、肖邦、奥芬巴赫、李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