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飞书大裁员

唐韧  · 公众号  ·  · 2024-03-28 13:05

正文

作为一个同时使用飞书、钉钉、企业微信的人,我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会觉得飞书的体验更好。


从身边一些朋友的反馈来看,他们中有不少人都认为飞书的产品体验不错。


当然,体验是主观的。


这两天关于飞书裁员的消息和声音很多,通过非官方渠道获得的数字,裁员比例不高于 20%,确实也不算低了。


一时间,关于飞书的各种分析和声讨多了起来。


主旋律就一个:「你看,我就说吧」。


从结果去看原因似乎能推导出很多个不同的版本,而且似乎每个版本都逻辑通顺。


但是,如果从原因看结果,我相信只有亲身经历并在过程中做过判断决策以及执行的人才知道问题根源在哪里。


所以,我不想去聊飞书因何裁员,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我倒更想说一说不同立场下,人的观点会有多大的区别,尤其是对做产品的人来说,我觉得是应该要理解这种立场差异的。


立场,就是一个人所处位置所代表的利益。


企业一旦裁员,员工会不爽。此时,企业经营者和股东们是会相对轻松一点的,这是他们的立场。


如果员工被裁能拿到不错的赔偿,也能获得一个月的在职缓冲期,社保不断档,那这种体验就不算太差。


结果不可改变,但公司算仁至义尽,员工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保护,他们就不会骂,这是他们的立场。


所以,我觉得飞书在这一点上是站在员工立场上考虑的,该给的补偿会给,该给的时间也会给。


做产品也好,企业经营也好,本身就是一场无限游戏,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也无法靠马后炮重来。


都觉得自己是诸葛亮,但身临其境未必比当事人做得更好。但是,站在制高点的审视会让他们自己爽,也会让别人觉得爽。


同样,这也是立场的不同。


关于飞书裁员背后的原因,我至少在朋友圈看过了不下 5 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是一部大戏。


说实话,我是揣摩观察不出这些角度。


相反,如果我是飞书的产品决策者,对于客观真实的情况会更加感同身受。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觉得「当初。。。才是对的」,或者「如果。。。就好了」。


可是,没有当初,没有如果。


做产品的读者都曾有过一种感受,就是觉得当初不这么干就好了,或者那时候如果做了什么就成了。


我也是如此,我总会复盘过去的一些选择和决策,也会找到一些更有概率成功的路线。


但是,当我真的回到当时那个处境,或许我还是会做和原来一样的选择。


有句话叫「既往不念,纵情向前」,我觉得说得很好。


站在飞书的立场上,持续高成本低效率耗下去显然并非首选,所以一定要变,这是企业经营的规律。


飞书不是第一个裁员的,也一定不是最后一个裁员的。


如果这种瘦身能给产品带来更好的发展,能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那这就是当前立场和环境下最合适的选择。


没有绝对正确,只有相对合适。


如果更加理性去看待一些现象和决策,或许人会变得平和一点。


裁员是业务调整和公司经营的结果,不必放大到互联网不行了或者市场寒冬这个层面去。


我是希望这个社会能多一 些理性和理解,就是因为太多的对抗和不理解造成了不和谐,从而产生焦虑。


杠精也好,喷子也罢,他们的行为并没有给这个社会创造价值和生产力,反而对别人是一种消耗,甚至形成网络暴力。


如果少一些这样的东西,环境也会好很多。


以前我自己上班的时候对于公司的行为和决策有很多不理解,可当我自己创业后,我觉得有些事放在自己身上也是一样的。


裁员是否是一件好事,这得分立场来看。


但无理非法裁员,就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也是我们要抵制和曝光的。


单纯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我希望飞书越做越好。


单纯从经营的角度来看,飞书的确需要改变,瘦身或许是第一步。


做产品也好,做企业也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推荐阅读:《 从鹅厂离职后,钱是够用了
················· 唐韧出品 ·················

点击上方卡片进入发消息回复“w”,可加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