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这个词被人们所熟悉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曝光的激情系的后半部分多数都是负面事件。“激情杀人”、“激情犯罪”等“激情”系名词是众所周知用来粉饰罪恶,开拓罪责的工具。事实上,除了这些较为出名的“激情”系概念外,在经济领域中,也有“激情经济学”。
一次双十一,让国人甘愿堕落为剁手党;一部《战狼2》,创造国内票房纪录;一款《王者荣耀》,让年轻人趋之若鹜;一个“女主播”,让多少单身男性不能自拔……
马云曾说,未来是属于新零售的。对于“新零售”这个概念大家众说纷纭。且不论新零售时代是否真的来临,至少现在这代人的消费习惯相较上一代人已经发生了彻底变化。
上世纪,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的粮票时代。许多家庭为了一张粮票拼上性命。当时,有人还因为丢了一张大米粮票而服毒自杀的案例。在计划经济年代,人民币其实意义不大。无论多有钱,要买东西全靠粮票。粮票时代直到1993年才正式宣告结束。在经历了物质匮乏的那段时期后,中国经济才真正意义上步入正轨。但在长达十几年的粮票时代影响下,上一代人的概念中,天然的养成了一种省吃俭用的观念,以往物质匮乏的阴影深入骨髓,日常消费能省则省,除了生活必要支出外,一般不会有额外消费。
在同样经过了十几年的洗礼后,当今一批年轻人逐渐成为了消费主力,他们没有上世纪悲惨的记忆,也自然没有物质匮乏年代中的恐惧和担忧。如今,在各领域都能商业化的年代,社会上弥漫着对于物质的贪婪。如果说以前是被恐惧支配的一个时代的话,现今就是贪婪凌驾于恐惧的时期。
年轻人这个群体已经成为时下各类商家眼中的宠儿。因为他们是社会生产力生力军,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拥有不菲的收入。而且,他们对于消费支出的警惕性远低于自己的收入。往往在工作时为了一分一厘的收入都不惜与同事争得面红耳赤,但到了消费时却能大方而又随便的买一堆实际用途根本就不大的东西,女性消费者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马云自己也承认,自己就是赚女人钱起家的。
截止2016年11月11日24时,天猫双十一全球交易额达到1207亿元。双十一文化经过6年时间的沉淀,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节日。放眼全球各国,双十一都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单身节”这个概念就是中国人发明出来的。
其实,早就有不少媒体爆料称,双十一的所谓打折优惠并没有真正的优惠。许多东西都是先提价后打折,商家整体上根本没有什么实际让利。可许多人就是在明明知道这种实情的情况下还是会去买买买。笔者曾咨询过身边一些女性朋友,她们的回答是,“买的是一种感觉”。很多人在双十一疯狂购物,并不是真正的生活需要,只是因为“那么多人买,所以我也要买”。更有一些人则纯粹是为了凑热闹,丝毫不顾忌买的东西是否真的需要。
《战狼2》的票房已经超过了50亿,究竟何时止步依然不得而知。上映仅 5 天的《战狼2》贡献了超过11亿的票房,成为整个暑期档最大的票房黑马,许多人为吴京点赞。不过,笔者的朋友圈对于《战狼2》似乎并不感冒,在大众把《战狼2》捧上神坛之际,笔者就自己身边所见所闻发现,实际情况似乎并不如舆论宣传的那样火热。
事先声明,笔者没有看过《战狼2》,只看过《战狼1》。在看过《战狼1》后,笔者对于《战狼2》根本没兴趣,所以自然也无法就内容来评价《战狼2》。但是,从网上一些网友的爆料可以看出,《战狼2》的价值肯定被夸大了。在许多媒体的相关报道文章后都会有网友评论区。在评论区中,不少网友宣称为了支持吴京,刷了好几次《战狼2》。如果这些信息属实的话,那这种消费行为也已经超出了理性的范围,完全可以归入“激情消费”。《战狼2》无论多优秀都不可能与奥斯卡获奖作品相提并论吧,笔者可没见哪一部奥斯卡获奖作品被反复刷票的。
当然,《战狼2》只是较为典型的一个案例,笔者并非针对吴京。在影视圈,许多作品本身质量还不如《战狼2》也依然能获得不错的票房。许多消费者他们就是为了看某位明星而特意去电影院消费。冯小刚曾怒吼,垃圾作品多就是因为垃圾观众多。冯小刚这番话词粗理不糙,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消费者就是愿意为了那几张脸买单,形势如此谁都没办法。
再看一下《王者荣耀》,因为大量小学生沉迷这款手机游戏从而导致社会舆论施压。近期,马化腾不得不限制小学生玩游戏。2016年12月,腾讯公布《王者荣耀》DAU突破5000万, 2017年2月的春节期间,其DAU超过8000万,在一众休闲游戏称霸的DAU排行上,刷新了《天天酷跑》此前创下的6000万的DAU纪录。游戏是第一大互联网内容付费,2016年国内游戏总收入规模达到1656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移动游戏收入规模达到819亿元,同比大增59%,在游戏收入中的占比达到49.5%。手游行业规模增速尽管2016年较2015年也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高速增长态势。从人口结构看,00后群体规模扩大,带来大量手游潜在付费用户。
2014年至2016年这短短两年时间内,我国移动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规模几乎翻了一倍。至于手机游戏的质量,身为对游戏有一定阅历的笔者对此并不陌生,只要玩过后都知道:依靠几个大IP包装,找一个典型的模板套用一下,一款游戏就这样做好了。然而,就是这种粗制滥造的产品就会有大量消费者不断氪金。为了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寻找存在感,钱对他们而言反而不像现实生活中那么重要。
最后谈一下“女主播”现象。最近,西安爆出一个小学生4天花了6000元打赏一个女主播,该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如果说小学生不懂事那就算了。不久前,一名大学生为了虚荣心通过校园贷借了几十万元用于打赏女主播,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
2016年移动直播迅速崛起, 但从总体用户规模来看,对PC端影响较小,全年除2月受春节影响外,全年用户规模相对平稳,5月后持续高于9000万用 户,至年末略有下降趋势。从移动端发展来看,2016年开始,对PC端的追赶趋势明显,7月后用户流量激增,迅速赶超 PC端用户规模,并逐渐拉开差距。
2016年泛娱乐直播市场规模达213元,同比增长186.4%,其中来自于用户付费的营收规模占比超90%,企业端付费主要来 自于游戏直播的游戏联运收入。
对于上述这些“激情消费”现象想必诸位都不陌生,特别是年轻人肯定对此深有感触,因为许多活生生的案例可能就在自己身边。有太多证据证明,现在国内的主要消费群体的消费根本不理性,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冲动、跟风、盲目。
马云对于新零售给出的答案是技术所带来的消费模式革新。笔者认为,新零售的市场风口在于谁能利用好的消费者的“激情”。
今年7月份,马玉的无人超市在杭州正式试点。开业当天吸引了无数人前去尝鲜。马云自己却因为当天客人实在太多都没来得及自己体验一番。与日同时,在上海开设的几家无人超市试点因为夏天过热,店中物品无人管理遭受不同程度损失从而导致被迫停业关门。目前,无人超市在很多方面还有漏洞,但随着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完善,这种模式仍然具有发展空间。这种创新从经济效益方面看有着巨大优势,仅人工成本方面就省下了不少。同时,高效便捷的消费方式也势必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可这一切都只是停留于表面的销售方式,而笔者提出的新零售时代,核心在于激发消费者的情绪。双十一利用盲从跟风、贪图小便宜的人性弱点;《战狼2》依靠勾起民族情怀;《王者荣耀》给予现实不得志的人一种存在感;“女主播”满足了世人们的虚荣心。这些都是依靠刺激人们的某种情绪而取得成功的案例。
当代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多数人更注重感觉而非实际性价比。这恐怕也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所在。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过度的前提就得有一定的消费力支撑。这也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可眼下的问题是,国内收入水平的增长基本跟不上物价的增长,这种现象在以房地产行业为代表的个别刚需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刚需消费占据了消费比重的大头。根据2016年数据,衣食住行四大领域的消费占比超全部消费比重的三分之二。国民恩格尔系数可想而知。国民实际消费能力并不强,只是依靠数据鼓吹出来的消费力增强没有实质性意义。
如今,许多舆论和专家所鼓吹的消费市场扩大其实只是停留于数据表面而忽视内在质量的表现。销售额稳定增长未必代表经济结构转型成功,更不意味着生活水平提高。营造一种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假象有助于资本炒作、发展行业。但假的终究真不了,追求表面数据的走高始终无法提高真实消费能力。提高国民消费能力的核心只有增加收入或降低物价,由于后者会引发通缩现象,一旦与不景气的经济环境影响叠加将会引发经济衰退,所以根本不可取,那么方法只有依靠增加收入。可问题是,国民收入真的有提高吗?
已经有太多历史可以借鉴,依靠泡沫助推的行业虚假繁荣必定会在未来某个时点遭遇清算。中国现今消费市场的扩大并非国民消费力变强,而是数据假象与盲目消费驱动。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正是美国人透支未来的过度消费模式所致。中国现在为了刺激消费甚至把触角都伸向了校园,校园贷风波过去后,银行接盘该业务,提供大学生消费贷款。按照这种发展形势,大学毕业非但将会失业,还会背负一身债务。难道就没有人思考过,作为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他们凭什么承担社会上的消费水平?大学本应是潜心钻研学术、学习技能的清净之地,现在居然为社会上的浮躁气氛和拜金主义大开大门,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改革、转型?不惜一切代价把消费市场规模扩大真能把经济拱起来吗?中国现在就是在依靠透支未来的过度消费进行转型,这种转型十分危险,很有可能转型未成却已经制造了一场金融危机。
很多国家都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条件,可经济发展所附带的社会浮躁、道德底线沦丧、国民追求物质化真的能让一个国家走向强大吗?一群认为自己头顶那片天最蓝的井底之蛙、一群看不清环境形势盲目乐观的鹦鹉、一群自以为是主角但其实只是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一群靠借钱消费为了今天不要明天的近视眼……以这种群体为基础的国家能有多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