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景读书
风景读书沙龙以旅游为出发点,由作者亲自为您读书,带您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内容主要涉及: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设计、旅游投融资、旅游运营、实操案例等。我们要做的是专业课的阅读,有声,有色,有味,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风景读书

城墙内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分布、布局与规模形制

风景读书  · 公众号  ·  · 2018-03-07 0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风景读书

点击上方 蓝色字体 关注微信号, 每天七点,陪你读书!


▼



《中国景观史》共读 03天

今日共读目标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古代,多数城市是依整治中心而形成,一般都筑有城墙,因此在辛亥革命之前城墙乃是城市的主要标志。 今天我们邀请大地风景文旅集团第五事业部总经理赵俊峰大家重点分享一下城市聚落景观


赵俊峰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事业五部总经理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古代,多数城市是依整治中心而形成,一般都筑有城墙,因此在辛亥革命之前城墙乃是城市的主要标志。《说文》云:“城以盛民也。”有城墙的城市在中国起源很早,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古城,距今已有四千余年。河南登封告城镇附近也发现过夏代的城址。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具有商业性质的“市”在城中出现,是在西周时期,当时有你“前朝后市”之说。设市之城邑为城市,这一概念在战国时代即已出现。《史记·赵世家》云:韩国受秦打击,愿献地于赵以挡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献之大王”。胡三省注曰:“城市者,言邑之有市者,指言大邑也”。


城的分布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筑城最多的时代之一,见于文献记载的春秋城邑达一千余处。但现已发现的春秋战国城邑仅七十六处,主要分布在河南(二十二处)、陕西(五处)、山西(十六处)、河北(十一处)、山东(六处),湖北(六处)、江苏(三处)、湖南(二处)、辽宁(二处)、北京(二处)、浙江(一处)等地。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时代,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筑城高潮。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令天下县邑城”(《汉书·高帝纪》)。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有县、邑、道、侯国一千五百八十七个。根据考古资料,各地发现的汉代城址已达九十余处,其中 以河北(十三处)、山西(十处)、河南(八处)、山东(五处)、陕西(四 处)、北京(三处)、江苏(三处)、安徽(三处)、湖北(三处)等省市较为 集中。西汉时代的城,在内地具有城市性质,在长城沿线规模较小,主要作为军事防御之用。


图25秦汉时代城市分布

(据陆心贤等:《地学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


秦汉晋唐时期,今东北地区部分为高句丽所居。唐代东北已发现 的高句丽城址大多为山城,可能与防御有关。目前东北地区考古发现 的较大的高句丽城址(周长在五百米以上)已达近百处,其中辽宁五十四处,吉林四十二处。


中国现存的城,多数为明代所修筑。明初退居漠北的蒙古人对.明朝来说,仍然是个军事威胁,故曾在北方修建了许多城池,包括著名的九边,规模很大。南方所筑的城,尤其是东南沿海,主要是为了防御倭寇。明代倭寇之祸最为惨烈,故在东南沿海所筑的城也最多。


从城的数量上观察,秦汉以来,直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具有相对稳定、变化较少、进程缓慢的特点。根据《隋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和《清史稿》等正史的《地理志》资料,隋代全国有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到清代,府州厅县数量变化不大,为一千七百余处。由此可见,中国历代县一级的城在数量上差别并不很大。


但在宋代以前,县一级城的分布以黄河流域最为集中,而宋代 以后,长江以南诸省得到开发,北方经济走向衰败,不少旧城撤废。 这就是说,虽然县城总数没有多大变化,但在南北方的分布,却有 了很大改变,从宋、元、明三代设立的县城的分布来看,长江以南明显密集。


从城的总体分布来讲,据统计,在二十世纪初叶和1949年前后拆除城墙之前,中国至少约有二千五百座城,其中绝大部分为各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只有少数类似夏口、佛山、朱仙、景德等四镇的城市,才是纯粹的商业城市。城的集中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清末以前的农业区。东北地区、长城以北的蒙古和河套地区、新疆、青藏高原 等,城的分布极少。这也反映了中国农业文明与城的建筑之间的密切关系。



图:宋元明三代设县、建城分布

(据胡焕庸等:《中国人口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和发迖程度也有较大变化。一些受到特殊因素影响的城市,迅速成长为腹地广大的大城市,如明清时期,受政府特许的盐商富甲天下,这些盐商纷纷集聚扬州,使大量社会资本在扬州等盐业城市集聚,明万历年间在广陵的盐商总资本已超过三千万两;及至清代乾嘉盐务全盛时期,百数十户的山西、陕西和徽州商人萃集邗上,蓄资以七八千万两计。在扬州城市化进展的同时,淮安关厢也趋于繁盛,及至康熙三十年 (1681年)前后,侨寓河下的徽商西贾和其他贸易人户,总数可能多达数万。由于“贾而好儒”的徽商在扬州等城市创造的良好 文化氛围,使得扬州成为清代“士大夫必游”的天下五大都会之 一,与北京、南京、苏州和杭州同为全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


城的分布与规模

(据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


城的布局


1
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位置、内部结构布局及具体工程项目的选址和施工都要 受自然环境各因素——城市下垫面的制约,特别是受地貌环境的影 响,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以昆明为例,其东、西及北面为群山环拥, 南面临滇池,风水极佳。自元代以来,昆明一直为云南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交通中心。昆明地处南北向的滇中湖盆群的核心地带。该盆地为云南高原最大的盆地,包括滇池在内面积一千零七十一平方公里, 城市所在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形成“靠山面水”的良好区位。


图:元明清时期主要经济城市

(据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昆明能够成为区域中心的原因还在于,它的周围虽有山地围绕,但却有不少较低且宽的隘口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的必经之地,自古也是联系滇东、滇西、滇东南的交通孔道,甚至为联系内地及东南亚、南亚等地的要冲。滇池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上交通也为城市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地理位置对城市的布局影响至深。例如,古代太行山东麓是中原 联系华北的交通孔道,大道以西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峻岭与崖壁陡峭的深堑大谷,以东是河流纵横的平原,间以湖泊、沼泽星罗棋布的低地,在古代是难以通行的。只有沿着太行山东麓,自南而北一连串的山前台地,为南来北往提供了理想的通道。到了战国时代,太行山区与华北平原的交通,自西向东沿着仅有的几条天然峡谷而开辟了穿越太行山的隘道——“陉道”。凡是穿越太行山的东西陉道,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相交的地方,就特别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晋代郭缘生《述 征记》记太行山东麓有八陉,都是优良的城市生长点,其中轵关陉成长为河南济源县,太行陉为沁阳县,白陉为辉县,滏口陉为河北邯郸, 井陉为获鹿县,飞狐陵为蔚县,蒲阴陉为易县,军都陉为北京昌平县。


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城市保持生命力的必要前提。苏州城从营建至今已有几千年历虫。经过“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调査,最后选定在姑苏山东北三十里的石质残丘与水网平原的交汇处建立城市。这使苏州城区地势平坦,又无水淹之虞,集水陆皆便的优势。从区域条件来看,苏州地处东临大海、北倚长江、南面和西面依接太湖和太湖平原的浏河边上,它通过长江可与中国中、西部经济腹地联系,通过海洋可与世界各地交往。这些条件使苏州城数千年久盛不衰。


昆明城市风水——地貌环境

(据明庆忠等:《昆明地貌环境与城市建设》,载《中国城市地貌研究》,成都地图出版社1992年版)


2
帝都布局


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历代作为帝都的城市的布局对整个国家城市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帝都布局首先强调位处天下之中央的观念。《尚书》曰:“王者来绍上帝,王自服于土中”,必择天下之中而后建都。《吕氏春秋•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定天保,依天室”即“象天设都”的思想,是政治目的、建筑意图与人对天的崇拜三合一的体现,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式建筑传统布局的“原型”。


就城市的基本功能而言,帝都模式下的城市首先考虑的是体现封建政治架构、管理臣民的方便。选城址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管子•乘马》)。因此,从首都到基层县,都有关于筑城的典制。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建筑组群中要区分尊卑主次,往往将主屋建得稍高稍大一些,配屋设在两侧,自然就形成了宁轴线对称的形式。这种布局手法从院落扩大到大型宫殿和庙宇建筑群,又扩大到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


就首都来讲,对当地环境的严格选择更为突出。例如,关中平原西安及其附近的渭河两岸,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利发达,适宜农作,经济资源丰富,在古代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南北有崇山峻岭,渭水横贯其中,是黄河流域东西交通必经之地, 其地形十分险要,历来也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从西周开始, 先后有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建都于此,另外,王莽、汉献帝、晋愍帝也在西安短暂地建过都,是中国历代建都王朝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前后计达一千多年。


西安及附逬历代建都位置
(据卫家雄等:《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


唐长安城复原图

(据同济大学等:《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984年版)


西汉首都长安城位于今西安西北郊五公里处。城周长二十五点 七公里,面积三十六平方公里,为不规则正方形,“南为南斗形,北为 北斗形”,被称为“斗城”(《三辅黄图》卷一)。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市场区,全城有十二道门,每面三门,城内设有九市、商贸定居,改变了过去交易而退的状况,从规模上讲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明清北京城示意图

(据同济大学等;《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1984年版)


唐代首都长安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长安城的布局规划特点对后代的都城建设都有重大的影响。唐长安城南北长八千五百六十一米,东西宽九千七百二十一米,加上后建的大明宫,面积达八千四百多公顷,人口约一百万左右。城的布局非常严整,宫城居中偏北,其南为皇城,集中布置了中央政府部门、官方作坊、仓库及军营等设施。皇城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布置着一百零八个居住坊里。坊里有坊墙、坊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道路为整齐的方格网,南北道路十一条,东西道路十四条,对着城门的是城市主干道。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多米。正对皇城及宫城大门和宫城的主要建筑群,形成明确的中轴线。在皇城南面,朱雀大街两侧对称地布置着东市西市,市内有井字形道路,分布着按行业分类的店铺,这一布局突出了宫殿及帝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帝都规划对现代城市景观影响最大的当是明清时代的北京。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对元大都加以改造,重建新宫城(今故宫)。宫城内重要建筑一律建筑在全城的中轴线上。这条被称为“基本法式”的中轴线,就是周秦以来寻求天地之中互相感通思想的抽象化表现。在其两侧的建筑保持了严格的均衡、对称。建筑群由南向北伸展,随着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布局看,深、宽、高都集中在此殿。在紫禁城南门外左右两侧建立太庙和社稷坛,在全城正南方的郊外,分别兴建了东西两组重要的建筑群——天坛和山川坛(后改先农坛)。


清代继明之后,仍建都北京,除去增建宫室和继续辟治皇家苑林之外,对于整个北京城没有多大改变。帝都式的北京城市布局一直被保留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其基本格局至今未变。它以《考工记》的理想设计为出发点,结合本地的地理特点进行规划,一再改造,终于达到了中国古典城市在建筑上的最高典型。整个北京城的设计匀称而明朗,是世界的奇观之一,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3
一般城市规模形制


秦汉时城市的发展为其后的城市形制树立了样板。汉代以后,城市的模式变化很少。只有到了近代化之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才出现新局面。随着各地工商业发展,出现较大人口聚集,但不在构筑城池。这类近代城市格局迅速传播,原来的大批有城城市步其后尘,拆除城墙,修建工厂,兴建商业街,历史上常见的城市形制方才逐渐消失。


在上述近代化进程开始之前,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受地形的限制,中国的城在平面布局上一般都为方形。这种帝都式城市空间模式,讲究方形结构,主、次轴线分明。纵观历史时期修筑的各地城池,多为此种格局,多不同的是,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并不一样。在特殊的地形条件下,有时城池建筑也可不完全拘泥于正统,实际规划中也不乏变通灵活的例子,如江苏常熟古城状若古琴,上海老城城墙则为圆形。在山地地区,特别是江南丘陵地区,城的形制往往受地貌条件影响,也不能保持城的形状的方正,如凤阳府府城和上海县城,都是圆形的。从几何学原理可知,在相同面积的情况下,圆形城城周最短,比较节约造城经费。


图: 与方形城池模式不同的上海县城

(据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


目前比较容易恢复的城的规模情况,以明清时期营造的城池为主。一般来说,中国城的城墙所包围的土地面积,远较欧洲及日本的城堡为大。但就国内城的规模比较,城周超过二十五公里的,全国只有南京、北京和凤阳三处。北京城所包围的面积达六千三百二十公顷,南京为四千零五十五公顷。而这三处都是明代的首都、陪都或皇家发祥之地。城周介于二十五公里到十二点五公里的城,是次一级大型城池,如苏州、开封、杭州、西安、成都、太原、泉州、武昌、广州、济南、庐州、福州等。城周在十二点五至五公里的城,主要是指省级行政区首府所在地。城周在五公里以下、二点五公里以上的,相当于府、州、一级的治所。城周小于二点五公里的,一般为县城规模。


一般来讲,行政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决定了城的规模大小。例如,浙江境内五座府城的平均面积为一百三十六公顷,十五座县城的平均面积为一百一十公顷,可见县城比府城小。但与浙江相邻的江西六座府城,平均面积只有一百零七公顷,甚至比浙江的县城面积还小一点。这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的同一级的城的面积要比欠发达地区的大。


风景读书,陪伴你的风景旅途!



Tips: 今天的领读就到这啦!

从3月5日开始,我们将共读的是《中国景观史》,请各位书友记得每天阅读我们的推送哦!


读书打卡:新年,新规则

不知道如何共读的书友们注意啦,关于如何打卡:


1、将每日风景读书推送的文章不设分组转发到朋友圈,截图发给风小景或风景读书会员群均可,可以每天一发,也可以月末集中来发。 打卡时间仅限每日早7点-晚24点


2、打卡签到本着自愿的原则,小景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学习呦~


3、针对当日忘记打卡的同学要记得“补打卡”哦(补打卡:将遗漏打卡的所有天数的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并截图给风小景,当月补打卡次数 最多1次 ),不然风小景也会督促大家打卡的哦!


关于完成阅读任务的奖励:


1、坚持每日阅读并 不设分组转发朋友圈,连续打卡签到累计一个月 的同学将会 获得2018年大地风景研究生班全年网络课程价值100元的优惠券 。详情请咨询风小景。大地风景研究生班报名链接:http://mp.weixin.qq.com/s/ca3E6crZhosUSEs9h5F75g


2、欢迎大家在 共读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区留言,分享自己的读后 感,获得留言点赞最多者, 我们也将选出 3名优秀评论者 赠送 大地风景研究生班全年网络课程价值200元优惠券。



“风景读书”将与您共读

《中国景观史》

如果您想跟我们一起读旅游行业的经典书籍

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咨询风小景


识别下方二维码


我是风小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