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前沿工程讲堂|第45讲:韩茂莉教授主讲“何以中国——中国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3-20 18:4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5年3月15日晚,“前沿工程讲堂”第45讲在第二教学楼301教室举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韩茂莉教授讲授“何以中国——中国疆域变迁的地理基础”专题课程。



韩茂莉教授主讲“前沿工程讲堂”


课程伊始,韩茂莉教授从唐一行山河分野图切入,并对比了18世纪中期大清王朝的版图,介绍了中国疆域认知在不同时期的标准变化,指出古代领土主要基于平面疆界,而现代国家则包含立体领土概念,涵盖领空、领海及专属经济区。随后,她进一步引用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理论,探讨了疆域扩展中自然地理屏障和人为政权边界两种模式。同时,结合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韩茂莉教授指出,中国因东临海洋、西倚高原的特殊地理格局,较少受到外部势力入侵,从而维持了疆域的稳定性与文化的延续性。


随后,韩茂莉教授带大家梳理了“中国”从地理概念到文化认同,再到主权国家名称的演变过程。这些内容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概念的空间变化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课程进一步聚焦不同朝代疆域伸缩的多变性,她指出,疆域的扩展往往受到地理屏障、气候条件及民族互动的影响。例如,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地理优势促成了早期国家的形成与扩张;而西北边疆的农牧民族频繁迁徙,则促使中原王朝在军事防御与文化融合之间不断调整疆域策略。


课程现场


在课程的最后部分,韩茂莉教授详细解析了清代晚期《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国际条约带来的疆域变迁,回顾了清代疆域的最终确立过程,并结合彼得大帝的扩张政策和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化,深入剖析了近代以来中国在边疆危机中的应对策略,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谈判、军事行动和国际法维护领土完整的措施,揭示了中国疆界变化的复杂性。她强调,泱泱大国的版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代王朝治理、民族融合及环境适应的结果。


本次课程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中国疆域变迁的理解,也展现了地理学在历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韩茂莉教授鼓励大家通过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变,深入思考地理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为未来的交叉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互动交流


在课程结束后的互动环节,韩茂莉教授针对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如疆域的历史变迁中,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和分享。


来源:“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公众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