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一定要了解一本古典著作,那肯定是《论语》。
我们邀请了「得到」App《熊逸书院》的主理人熊逸写作了这张清单。
1. 《论语》在西汉有三个版本,张禹用其中《齐论语》、《鲁论语》两个版本参照,编订出一个新版,用来教年仅七岁的皇太子。三个版本很快失传,只有张禹的改编版——称为《张侯论》——风行天下。最近,随着失传已久的《齐论语》的发现,张禹的改编究竟做了怎样的手脚,这个千古疑案应该很快就会破解了。
2. 《论语》的“论”的正确读法是lún,读二声。因为它是通假字,通“伦理道德”的“伦”,而这个“伦”在古汉语里有“条理”、“整理”的意思。《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零星做的笔记,当时非但没有著录成书的意图,就连整块文章都算不上。等孔子死后,不知过了多少代,后辈弟子把各种笔记编辑整理成有条理的一部语录集,所以取了《论语》这个题目。
3. 《论语》在汉朝还只是小孩子的入门读物,后来随着孔子的地位被越捧越高,《论语》的地位也就一路扶摇直上了。
4.《论语》适合小孩子学,除了浅显之外,更重要的是生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一部《论语》就像是孔子学园里的小视频合辑,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活生生地在一起讲学问、发牢骚、闹矛盾、聊吃穿、碰钉子,还在背后说别人小话。
5. 用《论语》来代表儒学并不恰当。儒家最根正苗红、最高级的经典并不是《论语》,而是“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孔子“述而不作”,他并不是新思想的发明家,而是以“五经”为代表的周代官方学术的传承者。孔子的地位,原本是寄附于“五经”的。
6.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六十一岁的朱熹在临漳做官,负责刊行“四经”和“四子”两套书。“四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四书”,朱熹原本是把它们当做“子书”的。在传统图书“经、史、子、集”的四大分类里,子书的地位低于经书。
7. 朱熹原本给“四书”排的顺序,由浅入深,先后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但《大学》和《中庸》篇幅很短,后人为了编排方便,就把这两部书排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
8. “四书”的编定可以说是绝大部分读书人的福音,因为比起“五经”,“四书”简直容易得不像话。科举当然也考“五经”,但既然有了“四书”,那还有谁愿意舍易求难呢?所以自程朱理学被官方认可之后,“四书”的实际重要性已经凌驾于“五经”之上,尽管人们还是更加尊崇“五经”。
9. 《论语》强调“仁”的概念,对后世的仁政思想影响很大。“仁”源于宗法封建的家族伦理,是从宗族聚居的熟人社会里发展来的,用亲缘之爱和尊卑长幼的秩序来维系社会关系,用经营家族的方式治理国家。所以,注定会反对“依法治国”和“契约精神”,不适应秦汉以后的陌生人大社会。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纯粹的儒家仁政必然会被“外儒内法”取代。
10. 传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成为宣扬《论语》功效的第一名言。但是,史学家洪业考证出这句话是以讹传讹。
Q: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阅读经典?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心法
请把「罗辑思维」推荐给你的朋友们
转载 / 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