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哲思入衣 · 穿行智慧」—— ... ·  昨天  
哲学园  ·  情人节大放送!爱她,就送她紫水晶 ·  3 天前  
哲学王  ·  陈嘉映:施指与符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史静寰:高等教育,如何建立“质量治理”体系?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2-06 18:29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10月31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世界舞台发出多大的声音,是否拥有话语权,往往是一个国家教育实力的综合体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建设来说,重视质量治理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实现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增(人才培养)能力,强(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在知识经济时代,质量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因素,还是国家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的综合反映。质量不仅表现为生产活动的结果,还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工作质量。


原文 : 《高等教育重在建设质量治理体系》

作者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史静寰

图片 | 网络




“治理”以高等教育质量为中心



“质量治理” 的概念进入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才培养话语范畴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与传统自上而下的由单一主体进行的“管理”和“控制”不同, “治理”是相关利益主体以高等教育质量为中心,表达诉求、协商利益、协调资源、达成共识的决策形成及实施过程。 治理主体包括政府、市场、院校、中介机构、学术专业组织、其他非政府第三方机构。治理手段/途径包括法律法规、政府政策、专业评价、市场监督、社会问责、文化影响等。

治理特点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共同参与。 在现阶段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通常是主导力量,其他社会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多元向度。治理过程是多向的,既包括自上而下的纵向管控,也包括不同主体间的横向互动以及自下而上的影响。协商共识。治理过程所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通过外部施加,而是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博弈和相互作用,往往包含不同利益的表达、协调与融合。治理目标的达成是利益调和、形成共识的过程,其权力的行使不以支配为特征,而以利益相关者的同意与授权为基础。





建设质量治理体系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提出“质量时代”新概念,强调要“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时任科技部部长的万钢提出,要把提高创新发展的质量摆在建设创新型强国的重要位置,把质量优先的理念深入到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把中国质量和中国创新结合起来。

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自90年代末大学扩招及985建设项目实施以来,质量问题始终是社会及高校关注的热点之一。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将“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入“双一流”建设五大改革任务。人才培养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但在“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中得到贯彻,而且已经被大学作为展现自身特色和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不少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案例中提到其质量保障举措。例如,制定一流本科教育质量保障计划;实施大类招生、自主选择专业等保障生源质量的招生举措;对培养过程质量进行评估,不少学校已有课程评价,学生评教等措施,并注重对学生出口的质量把控等。

案例分析也发现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第一, 虽然已有院校将大学治理作为特色案例列出,也开始在院校层面建设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机构和制度,但治理结构还比较单一,院系基层组织在质量治理方面功能比较薄弱。其他利益相关者(大学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在质量治理上的参与度也明显不足。 第二,院校质量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建设尚不完善。 除人才培养外,院校其他功能(如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质量等)质量评价保障机制提及较少。 第三,院校质量文化建设,质量价值观养成等软性因素仍需加强。 不少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是以项目运作的方式进行,尚未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制度规范和文化氛围支持。





质量始终是社会及高校关注的热点



以法律环境建设为基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