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十二夜,我们几乎都是在一起度过的。感谢所有读者。
最近的十二天,感谢分享讨论的所有人。感谢相关领导、智库机构、新闻人,和宽容这些思想的把关人。
我期望这一期成为互动写作:在我无力探究的地方,邀请读者们一起讨论。
请各位意识到,我们是在写下自己对这个国家的心愿。
请大家相信,我们的一切努力迟早会被看见,我们的一切呼喊都迟早有回声。
重复我昨天的寄语:“
知识分子的立场,大约应该是这样:
所有人欢颂的时候,你应该保持沉默;
所有人沉默的时候,你应该出声批评;
而当所有人都批评的时候,你应该努力说出怎么办。
”
在这历史性的一刻,到底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以下,是过去的一天里,我的思考笔记:
年节即将结束,但疫情正未有穷期。
在无数人生活在疫情恐惧中时,无数脆弱的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有数据表明,一大批高人力成本、高度依赖周转的中小企,将因为现金流枯竭、供应链断裂而团灭。
以餐饮行业为例,即使是龙头企业,目前账上的现金加上贷款最多也只能再发3个月工资。大部分小企业基于其资金周转、存量消耗特性,更是命在旦夕。
虽然疾控仍是当前第一要务,但
从战略部署来说,国家的责任首在“
未雨绸缪
”——让政策跑在时间前面。
我们一定要知道:仅餐饮零售就容纳着数千万人就业,再加上旅游、电影等线下产业,一旦溃败,涉及到亿万个家庭的生活保障。
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广袤的乡村,也许形势更加严峻,因为运输断路、材料和饲料断供、市场断裂,更多的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面临倾家荡产的危险。
一旦出现全产业的连锁反应,社会结构和秩序必将面临崩溃。
按照恒大研究院的估算,春节七天,电影票房、餐饮零售、旅游市场,仅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
(其他行业,请读者补充——)
但我想说,
比眼前损失更难以承受的,是行业、企业、市场前景的断绝。
中小企、民企、乡村个体经济的危难,其严重程度,完全不亚于疫情天灾,它涉及到亿万人的民生根本,也涉及到这个国家国家是否真的能从灾难中重生。
期待中央政府
速下决心,竭尽所能,提前布局,密集出台中小企扶助政策。
在出台政策时,希望国家能俯身请教企业、员工和基层。以下是乐凯撒披萨CEO陈宁的建言:
1)2020年所得税、增值税减免,2019年所得税延缓半年征收;
2)对地产业主提供规模化补贴,并通过3~6个月免租精准惠及到终端餐饮企业;
3)鼓励并推动美团、饿了么特殊时期降低外送扣点,扶持生态;
4)提供超过一年期的无息贷款,帮企业解决现金流问题,因为情况缓解所需的时间将超过一年;
5)鼓励企业灵活用工,缓交社保,适度降低社保税率;
6)对不裁员的企业发放稳岗补贴。
其他,请读者补充。
我对经济是外行,我只是本能地认为:
危难时刻,信息难免错杂,系统难免紊乱,此时,比起一个机构,其实民间的思想市场有更多的智慧。
今天,有领导问:舆情分析显示,当前各界怨气逐渐积累攀升,您认为主要有哪些原因?
我答:原因很多,突出的重点仍在“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如果是只考虑地方治理,“换将”早已是情理所在、大势所趋。
如此汹涌的民意,不知为何没得到响应?
我给出的说明是,如果某些前线官员能力魄力有限,或已失去控制力,甚至失去信心,那就应该立即
阵前斩将、空降督军、增派顾问组,输入管理资源,火线驰援。
要特别指出,此节
不为惩罚,而为拯救。
一千万人封城,十三亿人利害攸关,举世瞩目,人类在屏气凝神。这是一场历史性的应急管理,我们再也不能承受行政颟顸的损失了。
在另一个场合,我提到:
换将的最佳时机是十天前,次佳时机是今天。
其实,今天已不断有令人欣慰的顺应民意的举措出台。
例如:终于,国家听从了呼声,今天起开始征用政府会务宾馆、便捷酒店,开辟足量的准医疗空间,以备隔离观察;
终于,国家顺应了民意,武汉红十字会同意捐受双方自主对接,同意顺丰、京东物流企业参与运送。这在本质上,就是实施绕开红会实施配送医疗物资的战时机制。
(其他进展,请读者补充)
——
原该如此,早该如此。
既然有了一些很好的开放治理的进展,政府无妨继续在倾听民意、顺应民心上做得更多。
我认为,未来几天,走马换将、振奋军心是一个止损重点。
顺应,还应该体现在一些急需赢得民心的案例上。例如我前几天所写,可否撤销对充当守夜人的相关医务人员的“训诫”,表达歉意,恢复名誉。
此外,我们仍然期待能听到一些所有人关心的关键承诺,例如:
(1)承诺反思慈善、医疗、疾控管理问题;
(2)承诺扩大支持民间组织、企业组织的救助行为;
(3)承诺不遗忘任何一个需要医疗援助的家庭;
(4)承诺反思疫期所暴露的体制机制弊端,等等。
其他,请读者补充。
关于新闻、传媒,我在这里讲过很多,今天也只做一点补充。
建议国家褒扬在疫情报道中富有公信力、影响力、渗透力的媒体,以及那些与医护人员一样舍生忘死的前线记者。
他们是这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社会沟通的真正桥梁。
新闻事实需要他们的背书,外宣也需要他们的公信力。
专门谈一下外宣。目前,国际上掀起一股借助肺炎事件,过度恐华、斥华的危险风浪。
我们的应对不应该是反唇相讥,而应该是专业冷静的国际化新闻。
外宣一向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但治本之道并不复杂。我的建议是:
(1)讲最小单元的故事
(2)讲均衡的事实,正面与负面
(3)诉诸科学:数据、证明
(4)诉诸人类的基本情感
(5)基于普遍价值和真善美的共同信仰
(6)耐心,平静,诚恳,体面
(7)可证实:国际合作,开放报道
(8)依靠民间,进军海外社交媒体,启动“二轨外宣”
其他,请同行补充完善。
此外,建议个别中央级媒体要更多地报道一线,以直言和真实为自己正名。
建议广电总台开设疾控频道
(其意义远大于你们开过的奥运频道),
在疫情报道中尽可能考虑服务弱势观众。
我说过,
流言止于公开,恐慌止于科学,怨恨止于诚恳。
因此,继续建议鼓励真实报道、鼓励记者反映实情,瞭望暗礁险滩,守望国家安全。
建议一些主流媒体
少说教,多写事实,少煽情,多讲科学,
让专业人士、富有公信力的公众人物站在前台。
建议增加科学报道的专业性,不能为了抢新闻而失去客观准确。
同时,建议新闻界注重冷静、多元的新闻叙事,
反对渲染恐惧,反对营销恐惧
。
须知:
只有恰如其分的报道才符合新闻良知,只有科学、均衡的报道才会恰如其分。
是时候了。
一个唯实的新闻场,一个理性的舆论场,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1)如何最大程度减轻武汉、乃至湖北各区八面围城的社会负面?其间,有哪些需要政府关怀的生活困境?
(2)如果此次新冠疫情,如一部分海外科学家所言,在本质上是一次高强度流感,人们夸大了危险、国际社会做出了夸张应对,那么,在下一个时期,如何才是合理的疾控管理?
(3)如果反之,疫情远比想象更凶猛,那么,在面临更强的挑战时,我们的医疗救济、政府作为、社会动员、国际合作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4)下一个观察窗口是返城潮,关于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疾控,您有哪些建议?
(5)放眼春季,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让生产、生活、金融、教育等领域停摆,中国根本无法承受长达数月的发展冻结。您认为,采取哪些举措,可以使得百业谨慎重启成为可能?
(6)基层疾控压力巨大,层层压实、多头牵引导致基层干部身心俱疲,而一些具体工作却缺乏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从个人体验来看,您有哪些要求和建议?
(7)疫情总会过去,恐惧迟早平复。但如何抚慰那些受伤的家庭?如何反思我们的治理弱点?
其他,请读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