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记者了解到,1月份不仅新能源车与普混车的销量对比明显,就新能源车市场内部同样呈现两极分化。随着新能源车补贴退坡,部分厂家为了维持旗下新能源车价格而选择了自掏腰包补差价,例如北汽新能源。这与厂家针对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政策退坡的做法如出一辙。然而,北汽新能源背靠北汽集团,“补得起”这个差价,但未必所有的新能源车厂商都有实力自补差价。这导致1月份各车企新能源车销量表现分化严重。
乘联会数据显示,1月份北汽EU系列卖出812辆,环比增长163%;北汽EX系列环比增长4%;上汽荣威550插混车环比增长54%。而众泰E200、eQ电动车、比亚迪e6、海马3等纯电动车以及比亚迪唐、秦等插混车环比跌幅均在70%以上。
今年1月23日,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7年第1批)。至此,2016年发布的总共5批“车型目录”全部失效,均以2017年重新审核后为准。这令部分企业能够有的放矢,也令有购买相关品牌车意向的消费者吃了定心丸。
另一方面,自去年12月底国家层面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发布以来,北京市作为首都已经率先开始制定相应的地方细则。据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景光透露:“目前就备案细则的修订已经召开两轮权威专家讨论会,时间紧任务重,但一定会尽快出台,不能因地方政策原因,耽误企业销售、消费者购买。”崔东树告诉记者:“诸如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应该已经在制定地方细则。但客观来说,即便尚未制定,对一些(财大气粗且早有准备的)企业来说也没事。”
但对另一些相关企业来说,2017年以及今后的日子将越发难熬。从1月3日四部委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到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重审2016推荐目录1-5批、再到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7第1批。这意味着一些企业在2016年使尽力气挤上了政策红利的班车后,2017年仍有被挤下去的可能。另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等规定对企业生产资质、技术标准的门槛再度提高后,想靠“浑水摸鱼”进入到新能源车行业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眼下可喜的是,新能源车行业也从野蛮增长逐渐进入到有序增长的阶段。长期以来不被待见但节能效果却十分显著的普混车型也即将迎来翻身之日。(编辑 贾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