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踏上旅途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在想,数天后又将回到这里,一切照旧。
多数人休假的第一步从请假审批开始。你的工作表现是否值得拥有一次假期?工作交接怎么安排?万事开头难,休假亦如此。而不用考虑上述困扰的公休假,实则面临更多的鸡毛蒜皮。幸运地买到一张“秒无”的高铁票,预定了高额的旺季门票和酒店费用后,假期如约而至。
《羊城晚报》和腾讯合作的一份调查发现,中国人出游欲望降低的原因,33.8%的网友认为由“景区门票价格高”造成,17.4%的网友认为是“交通住宿费用高”所致。因价格因素而踟蹰的假期游比例超过五成。
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有22.36亿人次参与了国内游,1.27亿人次选择了出境游。
即使你从拥挤的旅途解脱,也不会错过目的地景点的“盛况”:垃圾成堆、天价大虾。香港作家廖伟棠说:“假期,中国哪里都过得不轻松,游客们嫌主人没有让他们宾至如归,本地人则嫌游客不懂入乡随俗、没个规矩。这既是文化冲突,也是素质展示。”
市面上充斥着各种辞职去旅行的书,很多人在迷茫之际纷纷效仿,期盼能找到人生价值。
休假往往被当成逃避现实的一种途径,休假结束又意味着新一轮拼命赚钱、不容懈怠的日子。
一部分人觉得,休假时的“无为”状态是和自己过不去,“低性价比”的假期令他们产生虚度自由的罪恶感,就像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的嘲讽:“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自己房间里。”
休假旅行一定要带什么?有人说带钱,有人说带相机,也有人说带一位有趣的旅伴,还有一种答案说,要带回家的钥匙。
短暂的休假,如同一场还未真正开始便已结束的高潮,如创业家赛思·戈丁所说,“与其盼望下一个假期,不如开始一种你不需逃避的生活”。
更讽刺而无奈的是,越来越多人须要在休假时远程工作。旅游网站Expedia的调查显示,30%的人即使休假也无法摆脱工作上的压力,有些人仍一刻不停地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以至于同事和客户都没有察觉他们正在度假。
公司有什么新鲜事?客户有没有提出新的修改意见?假期里,很多人都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思维,告诉自己不去想工作,但越想屏蔽的信息,大脑就越会调皮地着重提起。
工作狂一旦停止工作,就会出现头痛、疲倦、肌肉酸痛等症状,荷兰蒂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德·温格霍特称之为“休闲病”,约3%的人在休假时会患上此病。一旦和领导、同事联系不上,度假也寝食难安,巴不得定个红眼航班,出机场后直奔公司而去。
休假不应该是换个地方远程工作。
古人休假的困扰就少很多。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描述:“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他的节假日活动不过是闲适又愉悦地踢足球和荡秋千而已。王安石在《休假大佛寺》一诗中写道:“挟书聊自娱,解带寺东廊。”临川先生偏爱看书、睡觉这类“独善其身”的度假方式。
奥巴马被认为是最懂得犒劳自己的总统之一。2014年暑假,离开华盛顿的当天上午,他与英、法、德领导人通了电话,就伊拉克局势匆匆发表了演讲,“海军一号”早已在等待他启程。下午,奥巴马就出现在玛莎葡萄园岛的高尔夫球场,悠闲地挥杆。
在父母眼中,和孩子度过的假期简直是种幸福的折磨。职场父母宁可加班也不愿回家带娃的新闻常见诸报端。香港演员朱茵也曾表示,“和带孩子相比,出来工作简直像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