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凌想亲子心理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关注儿童心理的原创文字,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凌想亲子心理

一篇“作业”写了85遍——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学家说:这事是真的

凌想亲子心理  · 公众号  ·  · 2019-06-18 07:4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前段时间,有几个周六的早晨,橙子的武术老师会在公园里辅导几个孩子练功。

有一次,我也跟着去了,发现橙子还是老问题:一招一式倒是很熟练,但总是少了一些力度,动作不够干净利索

我想了个主意:“这样吧,我用手机给你录下来,你看看你的动作哪些需要改进。”

橙子答应了。

一开始还好,每做完一套动作,我就把录下来的视频放给他看,给他指出哪里做的不到位,哪里需要增加点力度。

这么做了两三套,我的火气渐渐就有点上来了。内心OS是:“能不能别那么拖泥带水?能不能有点力度?能不能认真一点?”

当然,好歹也是学了点心理学的人,这些话我没有说出来。但我明显感觉到,面对镜头的橙子,神情变得有些怯怯的了,动作变得有些放不开了。没有了一开始的自信、从容劲儿。

他越这样,我越烦躁,是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烦躁:“你就不能怎样怎样吗?”“明明很简单,你为什么做不到?”

当这种情绪越来越强烈时,我突然意识到,这种情绪好熟悉。

这是我和橙子之间曾经常有的一种状态。


那时,橙子还在上幼儿园,我还在依靠本能教育孩子,对小小的橙子来说,妈妈有时候是严厉的,不够温柔。

当看到妈妈的脸色变得阴沉,橙子就变得怯怯的。他越是怯怯的,我就越是烦躁,气不打一处来——这孩子怎么这样?

我和橙子之间,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场”。

我的评判和强势加重了橙子的胆怯,橙子的胆怯又印证了我的评判,加重了我的强势。

一股负面的能量在这个“场”循环往复,不断加强。

这几年,随着我的学习成长,这种场景很少发生了,但偶尔还是会有些残留的惯性,比如说现在。

当我意识到这些,我就赶紧让自己从这个“场”里跳出来。

我说:“你自己练吧,我不看你了。我去旁边锻炼身体。”

等我走开了,彼此都松了一口气。我发现,人家跟着老师也练得挺好。

2

类似的经历,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

  • 你越想指点孩子怎样做,孩子就表现得越不尽如人意。

  • 你越想让他大方爽朗点,他就越缩手缩脚、怯生生的,

  • 你越给他辅导作业,苦口婆心一遍遍讲题,他却变得呆若木鸡,反应迟钝,

只看得人火气窜上来又压下去,忍不住又是一顿吼。

其实,孩子的这些反应是很正常的。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有个专有名词,叫作 社会抑制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

当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尤其是做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或者不太熟练的事情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做事的效率和发挥的水平就会降低,做事的动力也不如一个人时强。

因为,当被人关注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自己做得不好,会让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

结果,越担心,越紧张,越做不好,越容易出错。

3

有一个故事特别生动地诠释了这个理论。

如果去日本的京碧寺,你会发现山门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第一义谛”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堪称书法精品,是日本的著名禅师兼书法家洪川所书。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写好这块匾额,洪川禅师足足写了85遍。

当年,洪川禅师来到京碧寺,庙里的和尚请他写这四个字。洪川禅师每写一字,都要精心构思,反复揣摩。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正好是个颇具眼力又直言不讳的人。洪川禅师写的每一笔,只要有一点点瑕疵,他都会指出来。

洪川禅师写完第一幅,这位和尚批评道:“这幅写得不好。”

洪川禅师又写了一幅:“那这一幅呢?”

和尚摇头说:“更糟,比刚才那幅还差。”

洪川禅师是个一丝不苟、力求完美的人,于是写了一幅又一幅,足足写了84幅。

这时,磨墨的和尚因事离开一会儿。洪川禅师不由松了一口气,放松下来,挥毫写下了第85幅“第一义谛”。

等那位和尚回来看到这幅字,连连赞叹道:“神品!”

你瞧,就连这位著名的禅师也会受到社会抑制效应的影响,更何况我们普通人,何况几岁的孩子了。


我自己也对此深有感触。

我小时候练游泳,参加游泳比赛时,小伙伴们都希望爸妈来给自己加油,我却暗暗希望爸妈别来看我比赛。

因为,如果知道爸妈在观众席上,我就感觉不自在、放不开,莫名就有些紧张。如果知道爸妈没来,我就会放松很多,反而会发挥得更好。

长大后,我琢磨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发现,

因为我担心如果我发挥得不好,会让他们失望。

让他们失望了,他们可能就会觉得我不够好。

我太看重父母对我的评价了,结果反而束手束脚放不开。

就像橙子在意我的评价一样,越在意,越紧张。

所以,那些在家长眼里“越管越差劲”的孩子,你以为他们对做好做坏无所谓?他们不想听父母的话?

不是的。

他们内心里其实是非常希望做好的。只是,你的过度介入、你的严苛评价反而抑制了他的主动性,影响了他自主的发挥。

4

那该怎么办呢?难道不管孩子吗?

有个很好的办法。

100多年前,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提出了一个理论,叫作 社会促进效应。

(实际上,社会抑制效应是在社会促进效应的基础上被总结出来的,这两个理论彼此关联。)

简单说,就是当人们一起做事,或者旁边有人关注的时候,我们做事的效率和发挥的水平会比一个人时要高。

你可能会疑惑,这两个理论不是互相矛盾吗?

其实不然。

心理学家给出了解释:

  • 当人们做一些熟练的事情,不太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时,就容易产生社会促进效应。

心理学家发现,自行车运动员进行训练时,一个人骑行的速度要比多人一起训练的速度慢20%。

  • 当人们做一些不太熟练、不太有把握、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时,如果被别人关注,就会影响发挥,社会抑制效应就会起作用。

另外,

  • 如果人们感受到竞争的乐趣、合作的乐趣时,社会促进效应更能发挥作用。

  • 当人们感受到被评判、迫切希望得到好的评价时,社会抑制效应则更容易发挥作用。


确实如此。

好几次我都发现,橙子和同学们在一起时,说话行事就特别郎朗大方,说话做事一板一眼、有理有据的,显得特别果敢自信。

但是,当橙子和我在一起时,我对他严格的关注,又会让他变成那个怯怯的、舒展不开的小孩。

还有,有时带橙子去亲戚家,难免会让他表演个节目。橙子就会不情不愿、推三阻四,实在推脱不了,就敷衍了事,干巴巴地唱几句。

而换个场景,几个朋友带着年龄相当的孩子一起吃饭,孩子们玩得兴奋了,抢着表演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十八般武艺全亮出来了。

多么鲜明的对比。

所以,想让孩子有更好的表现,有更强的动力,我们就要善于利用这其中的规律,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在同伴中感受到竞争、合作的乐趣,互相带动,比你在一旁严加监督效果要好多了。

另外,当孩子在练习掌握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的时候,我们要减少评判,多鼓励,多欣赏,放手让他自己去试。

你越心急、越指责,他就会“笨”给你看。

5

其次,不管是社会促进效应,还是社会抑制效应,其实,这里面都隐含着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关系。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场”。

人和人之间,只要有互动,都会形成一个场。

我们会感受到对方散发出来的气息和频率,以此决定做出怎样的反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对方相处——是自信,还是拘束,是真诚,还是保留,是平和,还是计较……

这些,我们的头脑可能都意识不到,潜意识会感受到,自动就做出了反应。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也是如此。

所以,当你嫌孩子不够大方、缩手缩脚、顽劣不驯、哭闹任性、脑子不开窍……这些让你头疼不已的表现,最好先自我反思一下:

  • 你在和孩子的这个“场”是怎样的?

  • 孩子在这个“场”里感受到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 是爱还是恐惧?是接纳还是控制?

  • 你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抑制的?

关系不对,“场”的频率不对,孩子的行为就不对。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是一心一意为孩子好,但实际上却抑制了孩子的行为。

你的关注,可以是束缚住孩子的牢笼,也可以是支持孩子前进的助推器。

这取决于你以什么心态来关注。

所以啊,与其盯着孩子的问题不放,不如想想看,你在亲子关系中充当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看看孩子愿不愿意让你参与他的学习和活动。你的加入,是让孩子发挥得更好,还是变得退缩迟钝。

你就知道你在孩子心中是个欣赏者,还是苛责者;是支持的力量,还是抑制的力量。

还有啊,不妨经常提醒自己:

千万别当那个给洪川禅师磨墨的和尚。



推荐阅读

学了点心理学,反而看老公孩子更不顺眼了,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更自信?心理学家告诉你,从有限的选择做起

“最强大脑”专家告诉你,带孩子长见识有多重要

我差点亲手把孩子逼得厌学

凌想:橙子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

凌想亲子心理

长按扫码可关注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