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无新闻。
见过了大风大浪的东北人是达观的,靠退休金过活的,做生意的,都有一种看开的淡然态度,用“混”字来指代生命和时间的流逝。
他们脸上不再有激动的表情,嘴里也听不到什么新闻。
“那里的人们挣钱越来越难,花钱也不像以前那么随便,空气也越来越差,城市也越来越没有生气......”《经济学人》2015年以“东北经济再度告急”为题,对这片曾经闪耀过无限光芒如今却“锈迹斑斑”的区域进行报道。
4月1日,沈阳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晚上,微信好友们分享的新闻几乎都与抢房有关。为应对飙升的房价,多个城市正在酝酿“限购令”,得到风声的人们先行一步,汹涌的人潮甚至挤掉了杭州一间售楼处的大门。
在路边摆摊经营的沈阳地产公司 ▍
沈阳则一片寂静。没有人包围售楼处,也没有手持 POS 机风驰电掣的电动车地产小哥。用行业人士的话来说,沈阳“去库存的压力仍然很大”,大家讨论的话题与它完全无关,这里冷清得像是另一个世界,没有新闻。即使焦虑,也是另外一个方向。
港股辉山乳业,一夕之间股价跌去九成。东北经济长期低迷,东北企业造假成风,早已名声在外。东北振兴战略提出十几年来,东三省经济始终不见好。
2012年以后,东三省经济增速在全国长期垫底,增速低于5%并不鲜见,辽宁省更曝出2011年到2014年经济数据严重造假,到2016年统计“挤出水分”之后,名义GDP从2015年的28700亿跌到22037亿,位次从2015年的第十位暴跌到第十四位。在数据造假最严重的2014年,辽宁省GDP尚和四川省基本持平,到2016年,辽宁省GDP仅相当于四川省的三分之二。
东北人纷纷“用脚投票”离开这片中国最肥沃的黑土地。束缚这片土地的,是寒冷的气候,僵化的体制还是停滞的思维?
一
曾经大红大紫,如今锈迹斑斑。
共和国建国初期,东北是当之无愧的“鸡头”。1945年,也就是日本投降那一年,东三省在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高达85%,而其他剩余地方的工业总产值加起来只有可怜的5%。这么说起来,那时还没北上广深什么事儿。
而现在呢?光从GDP还看不出东北经济有多惨,因为很多GDP数据会造假,不过看看下面两大城市的情况就能大致了解。
首先,黑龙江省的第二大城市齐齐哈尔:2015年亏损企业个数爆增32%,每5家制造企业就有一家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总额37亿。剩下那些勉强还能挣钱的企业,利润总额26亿,比亏损总额还少了11亿。不知道其经济增长从何而来,也不知道这个560万人口的大城市,在制造业如此惨淡的情况下,如何维持生存。
再看看吉林省会长春,那可是吉林的政治经济中心。2015年1-11月,长春工业总产值突然下降了11.5%,出口也下降了20%,堪称是断崖式下跌!更糟糕的是,长春的财政收入下降了7.2%,只有994亿。而吉林全省的地方债接近4000亿,其中一多半花在长春,这可全都指望财政收入的增长来偿还。但现在连财政收入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这债要怎么还?连长春这种省会城市的经济都这么糟糕,那整个吉林的经济状况该差到什么程度?
凤凰变乌鸡,如今的东北完全没有了当初的光彩。工业萧条,产能过剩,经济垫底,财政窘迫,一片惨状真是让人唏嘘!
二
现在的东北,仍然是计划经济和国企思维,行政效率慢,营商环境差,办什么事都爱拉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大家都觉得东北人太懒惰、东北人好面子、东北太腐败、东北国企在吸血、东北产业结构畸形等等,但是东北人生来就是如此吗?
并不是的,东北人懒惰是因为不值得勤快。职工在国企都是吃大锅饭,做多做少都一样,自然会选择偷懒;企业领导也是拿工资的,自然会利用手中权力“寻租”,而因为职务升迁由政府部门决定,因此企业领导最重要的事就是去讨好政府领导,而不是搞好企业。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东北人懒惰、腐败、效率低下、思维僵化的现象。
东北人在计划经济和国企思维的笼罩下生活的太久了。
另外,东北的经济结构实在太单一了,单一到所有东北人至今还陷在 “计划经济”中吃国企大锅饭的时代。而这种国有体制对私营经济活力的挤占是强大而粗暴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东北年轻人不想方设法进入国企工作,那简直就是“自甘堕落”。
2003年前后,“振兴东北”的计划提出来,国家万亿级别的巨资豪掷东三省,但受益的依然是“共和国长子”——那些国企、央企们。一些本该淘汰、限制和转型的产能,依赖国家扶持反而生存下来。然而2013年后国家经济下行,对东北的投资大幅下降,东北很多企业都撑不下去了。
东北的大型企业,基本都是国企,中规中矩一些,也属正常,但问题是,现在的好多地方的国企,几乎已经成为第二官场。
结果是,企业越来越像政府,不求利润,但求平稳,不怕员工挣得少,就怕员工闹得大,市场无所谓,形象才重要,一整套官场思维开始在各大国企蔓延。
东北国企在这种环境下运行,你还奢望他能创造利润或价值?
三
东北经济该何去何从?
中国经济下行,东北成为凄清寒冷的洼地。
这个全国资源最丰富,交通最便利,基础设施最好,民众最富有闯荡传统的宝地,竟沦落成这副模样,真是让人感慨。
但东北经济并非就没有生路了。为什么不能学习当年的深圳,在东北划一个大大的圈,举办经济特区。
废除产业规划,指导补贴。废除苛捐杂税,实行最单一、最低水平的税制。鼓励私人资本来此投资,私营和外资企业投资建厂受同等保护,培育一个简洁清爽的企业环境。
至于那些国企,政府的底线应该是不扶持、不补贴、不偏袒,不帮助。让它们孱弱低效的本质原形毕露,然后被市场淘汰。同时鼓励国有资产的拆分和出售,通过多种博弈,将它们转到私营企业手中,还利于民。只要有足够耐心,这些在今天看起来顽固棘手的利益纠葛,也会在时间消磨下失去耐心,弃子投降。
如今的经济状况比起1990年代,已经好得太多,消化阵痛的能力也比当年强。我们必须用最坚定的决心,最决绝的手段,最持久的耐心,重启改革,才能放东北一条生路。
修修补补是没有出路的,改革是不可能没有阵痛的,东北人需要忍过这一关,才可能重获新生!
四
影响东北命运的,还有地缘政治。
20世纪上半叶,是东北在中国相对地位的顶点。相较于毛泽东主席时代单纯的“工业基地”的定位,20世纪上半期东北还曾在远东贸易中扮演关键枢纽作用,哈尔滨也曾是高度国际化的东北亚商业中心。
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迫使东北从开放的桥头堡变成相对封闭孤立的中国一隅。东北的地理优势,在旧的区域节点模式下相当突出,但在未来的全球互联格局里,东北的位置优势将不再那么明显。
全球化1.0,是商品流动全球化;全球化2.0,是资本流动全球化;全球化3.0,是信息流动全球化。在商品全球流动的时代,全球被划分成若干个面积大小略有出入的范围,在每一个范围中会有一个到几个相应的商品流通中心,一个商业枢纽,辐射一定的物理半径,并且“赢家通吃”,在这个区域中处于金字塔的绝对顶端,这就是这个区域的关键节点。
然而,随着资本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这种“赢家通吃”的模式已经全然改变。一般认为,在一个超大型商业枢纽的附近,难以形成和它体量相似的其他商业枢纽,这是商品流通的物理规律决定的。但资本和信息的流动,并不看物理上的距离,因而在同一个相对狭小的物理空间,也可以容纳更多的顶级城市。在工商文明时代,上海对杭州、南京占有绝对的优势,而现在杭州成为信息流通和电子商务的顶级节点,在互联网空间里,杭州直连硅谷,上海盖不住她的风头。在岭南也是一样,广州还是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但深圳和香港是信息和资本的枢纽,如果简单从工商业发展的平面意义上观察,它们争夺资源,此消彼长,而以商业、金融、科技三重不同维度观察,它们虽然距离很近,但其实定位参差。
新时代的区位概念,不再是平面上画图,哪里缺一个节点哪里就有机会。恰恰相反,哪里有世界级的城市群,并建构起最合理的分工,哪里才有爆炸性的机会。先行者的优势并不绝对,后发者也有后发者的路数,君不见原来只以避暑闻名的贵阳,以其相对凉爽的气候打造大数据中心,也意图成为全球信息互联网络中的一个枢纽。纵然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僻处深山在工商资本时代是巨大的瓶颈,在科技资本时代,反而可能跳脱出来。
将来的东北,或许可能重新开放,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商业通路。但东北能形成新的资本枢纽或信息枢纽吗?这个答案很难说。
五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13年之后的2016年4月26日,中央下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东北问题,是系统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性的。没有刮骨疗毒的劲头,东北就走不出泥淖。振兴东北其实说难也不难,南方曾经上演过的,理论上完全可以在东北再演一次。就在东北陷入困局的时候,南方的深圳却正在若干产业领域风生水起、领导世界。
没有人抛弃东北经济,东北还是那个正常的东北;但是,随着50年代第一批婴儿潮人口的老龄化和开始逝去,随着城镇化的潜力逐步减少,随着中国新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到一个瓶颈区……人口红利渐失。于是,东北已经不再是那个东北,中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
新常态下,政策要顺应趋势,而不是靠一腔热情逆势而为,城镇化政策如此,振兴东北政策如此。三十五年来,地方执政者都在争夺产业、争夺资金、争夺人力资源,区域竞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是,在新常态下,对人和产业的争夺有了更多内涵:如孔子所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地方执政者更需要“近悦之”,营造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生活环境,让人才愿意留下来;同时“远来之”,围绕本地区位特色形成优势产业,筑巢引凤,方为区域经济长久增长之计。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野蛮生长的年代结束了。
直到最近,我还在不时听到某某人花几万几十万托关系让孩子在体制内就业的故事。
这些愿意留在东北的人真是热爱这座城市,比如我听说一个家人花了十几万,让孩子得到了一份在高速公路收费站收银的工作。
东北真的就没有什么新闻了吗?
哪怕是好玩的见闻也行啊?
我终于想到一件可以一说的事:喜欢唱 K 的话,下午去 KTV ,一块钱就能开个包间唱到声哑。
“……”
转载来源:“深度沈阳”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