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程驿
来源 | 道长的思维铺子
(ID:daozhangsiwei)
推荐 | 良大师(ID: 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laiye(不闲聊)
是的,时候未到。
我有一个很早的同事,我们
曾经
都在传统行业。
六年前,他开始投资餐饮,由于选择了正确品牌
(成都最火的串串品牌-钢管厂五区)
,每月收入至少超10W。
上个月一起喝茶,他聊起现在的生活节奏:
每周一三五在咖啡馆读一整天书,周二&周四去店铺上转悠,周末在家带娃。
这真是让人羡慕啊。
喝了一下午茶,我们都无限感慨:
以前在传统行业,大家都不怎么学习,更不可能在一起谈论学习。
而现在见面,主要探讨的,竟然是学习。
为什么有的人学习,有的人不怎么学习?
为什么以前不学习,而现在开始学习?
仔细一想,不是因为我们多优秀,而是一种必然趋势。
只是以前,时候未到。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学习和不学,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人类「生存法则」所导致。
实际上,热爱学习的人,无非是想通过更多「信息」,从而掌握更大的生存优势
(生活品质更好,更大存在感和控制感)
。
比如你学习Python,就能多一门生存技能;
而你去创业,就需要掌握大量「信息」。
但是「信息」
(Information)
,只是能够扩大生存优势的一个条件;
而更多人想过得更好,却能通过另一个条件,那就是「资源」
(Resource)
。
「资源策略」VS「目标策略」
其实,我们在社会的生存策略恰好就这两种:
1、资源策略
也就是看我现在手中有什么资源,然后去组合利用起来。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刚开始找工作时,父母会极大利用他们的人脉资源,有些还付出金钱资源,去帮我们谋得一份稳定工作。
资源策略,核心是依赖「资源」,学习意愿低。
2、目标策略
也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宏大目标
(或想法)
,即便现在没有相关条件,也会逐一去实现每个条件,最终达成目标。
比如埃隆·马斯克创立SpaceX,会先提出一个目标:
“把100万人送上火星”。
然后再去解决降低火箭成本,如何在火星建立基地等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破解很多未解难题,也就需要大量信息,所以很需要学习。
目标策略,核心是依赖
「信息」
,学习意愿高。
习惯「资源策略」的人,和习惯「目标策略」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观:
比如找对象,前者更注重评估对方的“房车”等资源;
后者则注重“双方将成就什么样的关系”。
同样是拿100万开咖啡店,前者更看重自己能找到什么地段、供应链等;瑞幸咖啡则用互联网思维建立了一个新的价值网络。
为什么传统企业强调“态度决定一切”?
因为只要少数人搞定了资源,企业基本就无大碍,
其他人只需要听话就可以。
而互联网公司为了实现更大目标,则强调“创新和创造”。
但人生在不同阶段,有可能会更换策略:
很多人平时虽然不学习,但一有孩子后就非常热衷学习
(养育、教育知识)
。
因为自己虽然平时使用「资源策略」,但对待孩子则采用「目标策略」
(希望孩子成为理想的样子)
,所以就热衷学习了。
「资源策略」和「目标策略」,是一组相对的人生状态。
还有一组相对状态,也有「不学习-学习」的差别。
那就是:
「稳态」VS「不稳态」
什么是「稳态」和「不稳态」?
刚结婚时两个人关系很好
(稳态)
;
过了几年,时不时就会吵架
(不稳态)
。
年轻时身体很好
(稳态)
;
年龄大后身体时不时出问题
(不稳态)
。
在公司当CEO事事顺手
(稳态)
;
出去创业遭遇重重危机
(不稳态)
。
任何人都喜欢「稳态」,特点是“
按既定方式,就有确定收获
”。
而「不稳态」则是“按既定方式,不一定有确定收获”,这就会让人焦虑,你会去分析背后原因,从而大量学习,寻求改变。
当一个人经历感情危机,才会寻求如何去建立关系。
一个人得了某种癌症,就会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
某个人出去创业,才能深刻理解商业的本质。
「资源策略」VS「目标策略」、「稳态」VS「不稳态」。
我们刚好可以把这两种维度的情况做一个相加,得出四个区间:
1、资源策略-稳态
舒适的确定状态,体制内or稳定工作的状态,90%人喜欢的状态。
这是『求稳者』区间。
2、资源策略-非稳态
当我们在『求稳者』区间待一段时间,尤其是更多积累了一些资源
(资金、人脉等)
后,就会伸出头往窗外看,去尝试一下更高风险的东西。
这是『投机者』区间。
3、目标策略-非稳态
这是典型的探索者心态,拥有远大目标,整个路径又充满不确定性。
比如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爱因斯坦颠覆整个物理世界,埃隆·马斯克探索火星移民计划。
这是『探索者』区间。
户外探险家、写作者、创业者都在这个区间。
4、目标策略-稳态
生活在稳态中,但又矢志不渝去追求,这是一种什么状态?
比如巴菲特,找到了价值投资的这个稳定规律,就一直践行。
一个日本木工匠人,以心如止水的心态,不断追求自我完善。
一个围棋研究者,找出了一些深刻规律,从而不断精进。
这种状态的人,内心已经十分坚定,追求的是不断自我完善。
这是『精进者』区间。
修行者、看透本质的人都在这个区间。
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在『求稳者』和『投机者』区间,少部分人在『探索者』区间,而极少数的人才能进入『精进者』区间。
不过,前两者并非不学习,而是四个区间的学习方向不同而已:
『求稳者』区间
该区间的核心是“获取或维护资源”,所以学习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
比如“如何维护领导关系”、“如何维护自己地位”等内容。
由于这类知识更多在社交场上习得,所以『求稳者』看上去不怎么学习。
『投机者』区间
该区间的核心是“降低不确定性”,所以这个区间更多以实用的学习为主。
比如“如何更好选择股票”、“如何开一家店铺”等等。
『探索者』区间
探索者的区间充满了不确定和陌生,所以该区间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体系”,或“探索一个终极规律”,学习就显得非常多元。
比如马斯克为了实现“让100万人登录火星”的梦想,就会建立一整套庞大系统。
你生了小孩后,就急于建立孩子养育教育的整套体系,也会去思考他行为背后的核心规律。
学习一门技能,也需要建立整个知识体系,搞清楚背后的真相。
在『探索者』阶段,太需要学习了。
国内最热衷学习的青年,就集中在这个区间。
『精进者』区间
该区间的核心是“
不断精进
”。
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个规律,反而不像『探索者』那样什么都学,而是沉静下来,只专注一个领域。
回到开头我们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不学习,但依旧过得很好?
只因为时候未到。
主要有两个原因:
1、部分『求稳者』会自主演化
文章开头提到的我朋友,就是自主演化者。
一开始,我俩都在传统行业,是在『求稳者』区间。
六年前,他开始投资餐饮。
这更多是基于“资金”和“地段”等资源,且风险很高,所以来到了『投机者』区间。
当时,他天天在店铺上守候,看到吃客进店,才消除内心的不确定性。
这就是典型的『投机者』心态。
但是后来,餐饮业产生了很多新模式,比如用网红来建立网络效应,用品牌矩阵来建立资产影响力等。
他的店铺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冲击,一家店直接倒闭。
所以他开始花大量时间去学习,不断思考其中规律并尝试构建体系,这就是完全朝『探索者』转变了。
我相信终有一天,当他找到规律,就能像前辈海底捞,麦当劳那样,进入『精进者』区间。
从『求稳者』→『投机者』→『探索者』→『精进者』的过程,是很多精彩人生的必经之路。
从不怎么学习,到非常热爱学习,再到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
人生不过是修行。
2、很多『求稳者』会被迫演化
『求稳者』核心依赖的是「资源」,但这个资源经常发生改变。
小时候我们都喝过非常可乐。
由于无法正面对抗可口可乐,所以非常可乐把渠道下层到四五线城市,占领了渠道资源。
但后来可口可乐也做同样的事,非常可乐就没有资源空间了。
同样是对抗可口可乐,王老吉的做法,则是用“想法”,想出了“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个经典文案,后来出货量完胜可口可乐。
2012年前,出租车司机垄断了城市的出行资源。
但Uber、滴滴并且一个商业模式
(想法)
,就彻底颠覆了这个行业。
在我们这个年代,石油是一个巨大的资源。
但埃隆·马斯克笃定发展新能源和电动车,尽快困难重重,但他就是要颠覆整个能源行业。
常常我们以为,「资源」才是最能依靠的,稳如泰山的东西,而「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但越来越多的经验告诉我们,
当『探索者』和『精进者』逆袭而来,「想法」却总能做到降维打击。
为什么『探索者』往往会经历痛苦的思索?
就是因为创业的本质,是要找到商业更深刻的规律,从而去颠覆原有价值网络。
我们的父母,95%都曾生活在『求稳者』区间,但当年的下岗潮就不得不让他们走上学习之路。
不知道你现在身处什么区间,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试图去哪一个区间?
也不知道你更擅长把控「资源」,亦或是更擅长利用「信息」?
这其实都是生存法则。
但最怕的是,明明那些并没有什么资源,也不知道把控「资源」的人,却死守在『求稳者』区间,拒绝学习。
当然,更多人在尝试投机后,最后还是回到第一区间。
因为即便他们所在的网络和资源已经崩塌,也会选择自我封闭。
就像“老炮儿”一样,永久生活在自尊构建的虚幻之中。
我完全无法想象,在这样一个多变的年代,竟然还有人敢藐视「学习者」,还在谈读书无用,还在为不劳而获的资源而满怀优越。
人,生而不平等,那是资源不等。
人,生而平等,因为人人都可以拿起知识去Fighting,从而改变自己命运。
请转给身边的学习者,大家共勉!
本文作者:道长的思维铺子,微信公众号:道长的思维铺子(ID:daozhangsiwei),良大师获授权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原作者。
我是
良大师
畅销书
《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
作者
原500强高管
著名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
良分文化CEO
平时给大家解答工作、生活中的疑难杂症
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良叔
”
欢迎大家添加我的微信,与良叔亲密接触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加我微信
若你喜欢这篇文章
给良叔点个“
在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