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圈子里痛并快乐着一段时间后,我始终在思考自己接下来的道路。我逐渐又想明白了三件事:
-
我对于“创作”特别感兴趣,也有热情投入,无论回报多少都愿意投入;
-
我喜欢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收集他们的喜怒哀乐,而这个行业正好赋予了我这样的机会“见世面”;
-
在这个圈子里发展,我需要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立足之本”,而这个立足点,就应该和第一第二条里的兴趣,发生关联。
2013年,知名戏剧大师赖声川老师启动了舞台剧《如梦之梦》,我有幸深度参与了亚洲巡演的筹备和演出。
在上海演出的间隙,大家在后台凑在一起聊天,演员们不知道怎么就说起来“讲故事”这件事。
其中一个男演员讲了一个他同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当时没带本子,我就抓起了一打即时贴记了下来。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一个一个地“骚扰”演员和工作人员,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
每天排演完工后,我再回去把大大小小写满故事的便利贴,挨个贴到本子里。
这利用工作间隙收集的一个个互不相干的、陌生人的人生片段,后来成为了我写故事的初衷。 而最初那位男演员的故事,也被我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如梦之梦》的亚洲巡演结束后,一个偶然机会,我把便利贴中的一篇故事发到了微博上,发完就忘了。结果第二天再打开微博立刻震住:故事已经有超过36万的阅读量了!
我惊呆了。
在此之前,我对自己的“写作才能”是有所怀疑的。而这个阅读数字却足以打破一切自我怀疑。
我意识
到:
哪怕自己并没有什么故事,却依然具备能力,去发现和搜集这个世界上其他人身上的故事,并赋予它们生命。
我也曾把当初那位男演员给我讲的故事发给他本人看,希望听听他的意见。但是他回答说,故事一旦讲完了,就不属于讲述者和写作者,而是属于听众和读者了。
于是我再次翻开了便利贴本子,开始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阅读,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写作,慢慢有了人生中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完美爱情标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