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光皇帝节俭的笑话,我讲过好几个,今天再说一个《清室外纪》里的。
话说有一回道光把内务府的人叫来,说自己想吃“粉汤”。太监一听,这是大事,得好好办。过了几天,内务府报上了方案,道光傻眼了,
“经费六万两,常年费尚须一万五千两”
。
为什么要这么多呢?方案里也写得很清楚,
“须另盖一厨房专人司之”
——皇帝要喝碗汤,结果内务府给的是《御膳房关于从制度层面解决“粉汤”安全问题的管理办法的请示》。
道光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可还是不死心,出了个主意:“朕知前门外有一饭馆,能做此汤,每碗只售四十文耳。
每日可命太监往购之。
”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内务府还能不办吗?可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太监们有一万种方法对付皇帝——过了几天,内务府“复上言,
前门外之饭馆已关闭
”。
过去,大家解读此笑话时,总是归咎于内务府贪腐,但这却是冤枉了。皇帝想吃新鲜玩意儿,刚好是太监们拍马屁的时候,你明知这个皇帝节俭,还给上了“六万两银子”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是存心不让皇帝吃啊!
敲黑板,公务员考试划重点:
如果你不想解决问题,你就要从体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你想解决问题,你就要从实际出发,一切实事求是。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在《
为什么明明可以,领导们就是不愿直接把事儿给办了?
》一文中,引用了金庸在《鹿鼎记》里写过的一个御膳房的规矩。
韦小宝得到了一头“茯苓花雕猪”,想乘机向康熙拍马屁,可下面的小太监却阻止了他,原因有二:
第一、凡是希奇古怪的食物,是不能供奉给皇太后、皇上和贝勒、公主们的。倘若吃了有一点儿小小乱子,大伙儿有几颗脑袋?
第二、要是皇上吃得对了胃口,下了圣旨,命御厨房天天供奉,大家可只有上吊的份儿了。
从这个角度看,原因就很明显了。平常人吃饭,重点是“吃饱”;有钱人吃饭,重点是“吃好”,可皇帝吃饭,重点是“安全”——想要给皇帝下毒的人,不在少数,就算是吃坏了肚子,也有一帮人要掉脑袋。
所以
皇帝吃饭必须是个“系统工程”
,从食材准备到最后上桌,不能有任何差错。对于具体承办的御膳房太监,肯定希望皇帝最好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一样的东西,最安全。
他们不想让皇帝吃上“粉汤”,可又不能明说,干脆报上一个“天价粉汤预案”,你心疼银子,最好不过;万一真的通过了,银子多了好办事,冒一点风险也是值得的。
越是重要的东西,越是要“上系统”去保证——出了问题也比较好推卸责任,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皇帝说可以到“前门外饭馆”买来,可他说得越轻巧,内务府的人就没有办事的积极性。“粉汤”这种平常东西,
就属于
风险高、收益低的任务了
,
办成了也没什么功劳,万一
真的吃出问题来,那可真比窦娥还冤。
从这个角度,我想起内务府另一桩更有名的“冤案”——十两银子一个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