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不跟别人比,活好你自己(写的真好)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中秋:全家围坐在院子里,说着闲话,月光照在我 ... ·  1 周前  
慈怀读书会  ·  中年以后,请停止喂养任何人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逝去之后,他的读书笔记仍然在豆瓣上被跟帖 | 纪念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2-21 08:46

正文

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我们总会通过各种方式——好的,坏的——知道某一个人的存在。约整一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青年学者江绪林在豆瓣留下了最后一条广播。像往常一样,关于书(《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2016218日)。次日,他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并在一年前引发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对于当代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者精神状况的关注与讨论。


事隔一年后,作为社会现象,这件事的外延也扩大了许多。但相信很多人和书评君的感受一样,我们最直接了解这个灵魂的方式依赖着他在微博、豆瓣留下的点滴记录,包括他以政治哲学著作为主的读书笔记、生活细节随写甚至是直接爽快的吐槽。至今在豆瓣上有三百多条读书笔记被保留,不断有新读者跟帖回应。


若要找以一种真诚的方式来纪念这个灵魂,这些原本就是他希望与这个世界共享的读书笔记会让我们离他的精神世界更近。于是我们选择了其中更易与大多数读者产生共鸣的几本书,摘选江绪林在不同时间点分享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这些文字中有纯粹、理想,也有困境、纠结,一个当代学者具体的精神世界随之呈现。它是更多追问、反思、寻找的基础。


 一个孤独的存在者的梦



《白痴》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8月


整部著作真正让我动心的是另一些思想性的东西。最著名的两个思想是这样的,一个是重病垂死的青年伊波利特在自杀前的自白中对神意甚至生命的反抗。但最卓越的是另一个思想,我觉得甚至比《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之故事(自由与面包)更为深邃,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列别杰夫之口以惊人的方式讲述了现代性的隐喻:在需要和普遍幸福的功利时代,生命泉开始枯竭,铁路作为整个潮流,“人类变得过于喧闹,过于追求实利,缺乏精神上的安宁。”那种超越一切灾难和瘟疫将人类维系在一起的生命力量枯萎了衰竭了。


然而,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伟大的是某种游移不定:对传统生命源泉或宗教并没有采取绝对赞颂,倒是以揭露的方式呈现的:讲的是12世纪人吃人的故事,而在大饥荒中吃了60个修士和6个婴儿的人最终忏悔——而这种忏悔背后的就是那种生命泉的力量——这一切让人嘀笑皆非或荒谬。是生命泉还是需要的潮流?陀思妥耶夫斯基让人印象深刻地追问了问题而不是给出轻易的抉择。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共产党宣言》

作者:马克思 / 恩格斯

版本:人民出版社 1997年8月


呵呵,呆在卫浴间看的。中间读到马克思讽刺德国社会主义者的那段,简直要吼起来了,太他妈痛快了!......宣言很短,激情澎湃而又文笔优雅。读起来酣畅淋漓;比起正让我苦恼的Dworkin那干瘪而无趣,拐弯抹角的论述,感受有天壤之别。 一开头就是那著名话语“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2011年7月7日



《忏悔录》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版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10年4月


参加了衡山路教堂的晚礼拜,来回的路上顺便读完了托尔斯泰薄薄的《忏悔录》。这是一本很平庸的作品,尤其相对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来说。托尔斯泰的主题无非是:早年逐渐放弃信仰,后来困惑于“生命的意义”问题,又接纳信仰,界定信仰是有限者融入无限,然而在朴素的普通大众身上发现信仰的本真表现;在接纳信仰后又断绝与正统教会的联系,同时最后在一个悬空依赖仰望上天来平衡的梦境中表达了对信仰的一个带点怀疑的看法。有点存在主义的味道。


相对而言,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何等伟大而缜密的著作啊,那里不仅表面上记录了一个人的心灵经历,而且以最严格的方式论证或解释了信仰的真理如何可能:如何理解世界与创造、恶的根源、自由意志、空间与灵魂、时间与永恒。虽然奥古斯丁并不宽容,但其却是以最沉思的和最严谨方式呈现了通往上帝之路。奥古斯丁主旨的高度,卢梭未曾抵达,托尔斯泰更不用提了。


2012年9月9日星期日



《加缪全集(散文卷Ⅰ)》

作者:加缪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1月


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从哲学上讲并不复杂,甚至很多地方是缺乏细密的推敲的,然而却视野开阔,并且当加缪以动人的笔触描述出在无限而沉默的世界面前作为有限者的人的关切、痛苦和激情;并优雅而毫不拖泥带水地主张一种基于智力正直(intellectual integrity)的反抗和不屈态度时,它确实是震撼人心的,并且对于时代的ethos,也是指引性的。


在将荒谬勾勒为现代人的普遍处境后,加缪反对了自杀这种态度(无论是身体自杀还是像存在哲学或现象学那样的精神自杀),而主张承认和接纳荒谬:让人的有限的生命高贵地有尊严地耗尽,虽然死亡最终是必然的。加缪诉诸了像唐璜、Kirilov、西西弗斯等一系列文学形象来作为其态度的典型。要对《西西弗斯神话》做一种纯粹知识上或思想上的审察,或许必须理解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的思想才能够把加缪安置在一个恰当的地方。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作者:卢梭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08年5月


这本书读来让人失望,临近生命终点的卢梭并不比撰写《忏悔录》时更超脱,而《忏悔录》那种“Intus et in cute (深入肺腑和深入肌肤)”的震撼之感却消失了:卢梭生活在被所有人迫害的幻觉之中,而他念念不忘的是辩白自己的无辜(innocence);在卢梭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他沉溺在对大自然对花草树木森林的亲切而美好的感受也仅仅是被世人抛弃后的凄凉补偿;就算卢梭最后安于命运的倾向具有强烈的斯多葛主义色彩,然而,迥异于人的上帝或诸神始终未曾构成《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的一个他者来倾听或参与卢梭的告白。因而,较之《爱弥儿》,卢梭最后呈现的是一颗孤独、痛苦、未曾获得和解的、无处安顿的灵魂,这里的卢梭甚至比尼采都离现代人更近。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一个欠缺的自我在这个残破的时代中



《我的野蛮女友》


上映日期:2001-07-27


灵魂更多地休憩于内在的放任和对有关救赎、真理和自由的追寻之中,我所需者是少量的爱欲(Eros)。这种爱欲更多地关涉到对青春和身体美丽的渴慕,而较少关涉到长相厮守和灵魂契合——固然为了使得"色欲(lust)"成为“爱欲”,恒久性和灵魂也必须出现或在场,但强度不至于使得爱欲指向失去肉身美丽的对象。我不指望爱欲与孤独的灵魂能汇合在一起,或长久地契合在一起。


一个欠缺的自我在这个残破的时代中,这样孤独一生的路应该也是尊严而美好的。自我迷恋于对灵魂的净化和对上主的救赎的寻求中,迷恋于对知识和品质的寻求,如若在茫茫人海中再偶或暂栖于一道海湾,就已经是很美好的人生了。如果说它有所缺乏,那么它欠缺的恰恰是对更高的爱的惧怕:在这种孤独一生中的自我已经是很自主而封闭的了,完全排挤了那种深邃的、不由自主的更高的爱。在那种完全向他者敞开的爱中,自我变得脆弱,愿意委身,甚至无惧于遭受伤害。

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


理想主义与健全的现实感皆是可贵的品质



绪林的气质中惊人地缺乏周旋、妥协和迂回的现实主义态度。他渴望的理想之光如此夺目,以至于自己被屡屡灼伤。他的自我搏斗和挣扎惊心动魄,直至精疲力竭也未能与自己和解。最终,他将死亡视为“生命最后的庇护所”,选择以生命的决然中断来安顿自己。

  

今天来这里送别的有许多年轻的学生,其中有不少受到过绪林理想主义气质的感召。我想在此诚恳地忠告孩子们:理想主义是可贵的,但健全的现实感以及审慎、妥协甚至迂回的精神也同样是可贵的品质,也同样有古典思想的渊源。追寻理想的道路漫长,请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走得慢,才能走得更远。但在另一面,对于精明于功利、甚至老谋深算的流俗风气,绪林的真诚与理想主义气质是一道格外刺目的警策光芒。


同时,绪林的经历也启发我们,在一个有原子化个人倾向的社会中,尊重和包容是必要的,却仍然是不够的,友爱与团结也弥足珍贵。我们不仅需要专业同行的讨论群组,我们还应当寻求一种更为积极热忱的精神、智性和友爱的共同体。
  
2016年2月23日  刘擎 



本文第一、二部分笔记整合自豆瓣对应主页,最后一部分摘自刘擎 《追忆与启迪——江绪林博士告别仪式上的悼词》。整合:可达鸭编辑:户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红包?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美国大选 | 见信如晤 | 雾霾 | 大学考试题 | 中国式相亲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作家的脸 | 二十四节气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黄永玉 | 高房价 | 胡适 | 钱理群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少年读经 加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民国试卷



点击图片

购买《是我把你弄哭了吗?》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