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来源:
初中生
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学校对手机应该是抱持很开放的态度,这其实是错误的认知。我在美国各式学校任教多年,从来没有看过任何一间学校允许孩子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不是老师集体保管,就是学生全部关机。只要有人的手机一声响起来,很抱歉,那支手机当天就是属于校长的。
手机并非必需品
下课之后“叮!”学校会打电话给家长,请他们来学校拿手机。拿出这个“绝招”后,效果出奇的好,孩子们都非常谨慎,因为
没有人为了赎回手机敢要求气急败坏的父母赶来跟校长道歉。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大多数研究生随身携带计算机上课时,我会要求大家把手机、计算机收起来,美国学生都很配合。
曾经有一位亚洲国际生上我的课,一进教室,就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滑手机、打计算机,对于我的课程内容以及同学的小组讨论完全不参与,我提醒他两次,他仍然置之不理。我便请他离开。
如果上课不愿参与、也不尊重老师、同学,就没有资格来上课。自己的孩子就读家里附近的小学,上下学都有校车或大人接送,没有落单的机会,
手机不是必需品
。
儿子是全年级唯一没有手机的人
因此,三人在小学时期都没有手机。等老大上了中学后,路程颇远,也必须自己课后搭车去打网球,并且,我也
了解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经过一阵子的思考,决定买手机给他。
升七年级暑假这一年,儿子生日前几天,我们母子俩围在餐桌旁吃水果。我趁机问他:“你想要手机吗?儿子嘿嘿笑了一声:“好啊!”边说边转动着叉子拨弄着盘中红艳艳的西瓜
。
“噢,”我停了一下,“那我买那种只能打给我和警察的手机给你,可以吗?”十年前的手机,并不是那么“聪明”可以上网、传简讯、打电动玩具。但已经有智能型手机的雏型。
“都可以啊!,反正先拿到手”。儿子咬了一口多汁的西瓜,以退为进。
他还不忘采打悲情牌,补上一句:
“我是全年级唯一没有手机的人耶
。
”
就这样,儿子有了手机,从此踏上手机不归路。两个妹妹们看了之后又妒又羡,但是两个小女生的小学都在家附近,她们也了解
“需要”和“想要”的差别,也知道我不可能大发慈悲,授予她们“手
机特权”。
苦等两年后上了中学,她们必须自己搭车上学,也有自己的课外活动,出于安全上的考量,所以她们也有了手机。
给自由予限制
就如同所有的父母一般,孩子在开始使用手机和电脑后我也头疼了一阵子。在美国,小学五六年纪学生就开始大量使用电脑,很多功课都是要用电脑找资料,写报告,如果没有电脑和网络,简直没办法做功课。
虽然手机跟电脑都可以
由父母设定使用权限或是使用时间等等,但是使用权限的限制有时会对其他页面的搜索功能造成干扰,
甚至封锁页面,孩子无法查全资料,一天到晚跟我抱怨,搞得我不胜其扰。
既然是烫手山芋,我实行懒人政策,把问题抛回给孩子。我们正式召开家庭会议,讨论手机,电脑使用规则。
“手机的密码全部统一,只能有一个。”三个孩子似懂非懂。
直肠子的大女儿马上发文:“为什么?是妈妈你脑筋不好吗?记不起来吗?”
我脑筋是不好,我忍不住瞪了她一眼,还是得承认:三个孩子偷笑了起来。我清了清喉咙,恢复我的假威严
这不是重点,而是我跟爸爸有权利登入你们的手机和计算机,查看里面的内容。
“唉!这不符合儿童福利保护法!”大女儿马上反驳。
妈妈,妳这样违反基本人权哦”小女儿在一旁帮腔“我记得美国宪法有规定要保障个人隐私……”老大开始翻阅美国宪法。
三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嚷嚷着他们的基本人权、人身自由、隐私自由、言论自由、儿童福利保护法、联合国人权宣言我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
我露出奸险的样子,不怀好意地回攻:
你们说的都没有错,但是呢,不好意思,你们都未成年,这些“自由”基本上是还在我手上。
而且,“使用者付费“账单是我付的,代表我是使用者,所以我当然有权利登入“我的“计算机、手机去看里面的内容。
事情就这么决定了。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让他们知道,
父母们
给孩子计算机和手机等同于给孩子信任
。但是,身为父母,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了解孩子的网络世界及教导保护孩子的网络安全。
界线不容践踏
有一句俚语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因为大人没事做嘛!有一天纽约阴雨绵绵,在美国如果打孩子,父母是会被警察抓走的,我特别无聊,心想,就来看看孩子的手机吧!
于是,我把七年级儿子的手机拿过来直接打开简讯收件匣,我异常兴奋,心里想着,不知道
能不能看到什么精彩耸动的内容?
第一封弹出来的讯息是和玛丽的对话:
儿子:“今天你要做什么?”
玛丽:“今天我要做功课。”
儿子:“做哪一科?”
玛丽:“做数学。”
儿子:“今天的功课很多。”
玛丽:“是的。”
儿子:“再见。”
玛丽:“再见。”
我大失所望,这也太无趣了吧!
继续往下滑,下一封是和约翰的对话:
儿子:“星际大战的乐高积木你做完了吗?”
约翰:“还没。”
儿子:“那你什么时候要做?”
约翰:“下礼拜吧。”
儿子:“再见。”
约翰:“再见。”
又是一个无聊至极的内容,我看了几则之后,不禁打起呵欠,后悔自己把仅存一点的青春浪费在这件事上。不过,随着孩子长大,简讯内容、用语的确开始刺激起来了。
我的原则是,
对于青少年的用词用语甚至谈话内容只要他们不伤人、不伤己,父母不要太在意,多多深呼吸,有益健康!
青少年有自己的文化,讲话也许不中听,但想当年,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呢。
由于孩子们晓得我可以随时查看他们的计算机及手机,所以他们也非常自律,并没有让我操过心:我们也明白孩子们有自己的隐私自己的空间,共有密码是让他们知道,如有任何不适当的行为,父母有权介入管教,会立刻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