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达叔天演论
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李楠或kkk  ·  考虑到 elon musk 发布了 ... ·  2 天前  
sven_shi  ·  我回答了 @西风瘦马220 ... ·  2 天前  
易简财经  ·  DeepSeek带飞阿里股价,阿里人连夜看豪宅 ·  2 天前  
李楠或kkk  ·  alva.xyz 是 ai 和 ... ·  3 天前  
营销之美  ·  DeepSeek使用图鉴:人类和AI谁在玩弄谁? ·  4 天前  
营销之美  ·  DeepSeek使用图鉴:人类和AI谁在玩弄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达叔天演论

北京上海的专家吃不惯粗粮。。

达叔天演论  · 公众号  ·  · 2025-01-19 21:08

正文

这是达叔的第1610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知识星球:

《星球密语—达叔周报+天津线下见面会星友资源》,星友质量非常高,自行对接业务。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Part1 抓人

借汝人头一用

达叔在很早之前,就和上海某头部医疗专家,在他办公室,交流过关于集采的看法。

专家说,以前的灰色地带,是分散在各个地方,利益均沾,还不至于彻底掀桌子。

现在开始搞集采,刚开始,有人敢反对,会反对么?

不会。

都会看着对方折腾,过几年,这批不懂医学,只懂成本会计的人,就会被反噬。

会被医疗队伍,狠狠的背刺,一定会抓一批人的。

原来分散的灰色地带,每个人经手的生意,十万、百万规模的,照样会被生意人围猎。

他们搞集采,直接能决定一个公司的生死,经手的生意,都是上亿、十亿,甚至百亿级别的。

会干净么?

绝对不会。

不仅涉及到金钱,还会涉及到生命安全,会出事,一定就是大事。

可能会枪毙的那种。

在早期,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

最近几天,上海顶级专家,开始公开吐槽集采。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

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

搞集采的人要被反噬了。

达叔在天津刚办完线下见面会,看到一个原本在天津做高值耗材集采的人,被调查了。

2024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号称自己从小就对医药感兴趣,后来成为大家伙的采购员。

能让大家买到便宜的药,用上实惠的耗材,这就是他在做的事。

然后人就进去了。

达叔在高铁上,想到当年也是北方这边有个曹老板。

没钱没粮了,就找一个人,让他把饭换成粥,不断往伙食里掺水,来节约钱粮。

等基层员工实在受不了了,曹老板就和这个人说,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以息众怒。

以拖待变,就把这个危机给度过去了。

曹老板始终都知道,却经常假装不知道。

最近,国家医保局发给上海医保局发了个函:

《关于了解核实临床专家实名反映集采药品降价出现质量问题 有效回应社会监督的函》。

上海头部三甲医院,顶级专家开始在媒体反映,在国家药品集采的背景下。

“在这么价格低的情况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老百姓或者我们医院医生的感受,比如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

开始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达叔想表达的是,明明是整个经济体都受影响的事,为啥总是头部城市的专家,才会反应问题,反映出的问题才会被重视。

其他远方的哭声,小地方医生的吐槽彻底就被淹没。

存在质量问题的具体品种、中选企业,要及时解除采购协议,变更供货企业。

医保局还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

达叔记得医生的职责是用来看病的,不是用来做会计算账的,也不是拿着吹哨子做产品质检员的。

让本硕博连读,三十几岁才赚钱的知识密集型治病救人的人才,收入大幅度下滑,还被没收了各种治病武器。

还要时刻担心自己手里的武器质量不合格,是不是有点跑偏了。

Part2 选择

幸好专家们都有父母

更有意思的点,是什么?

被重点报道出来的专家,有资格反应问题,能被报道出来的专家,都是上海、北京的。

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专家说,自己的父亲,长期高血压,以前都是吃 进口药,原研药。

能配到么?

没了。

医院只能买到集采后的国产降压药。

更换之后,血压就控制不住了。

专家自己也高血压,自己也吃,说明书上写着吃一粒,但一粒压根搞不定。

得吃两粒。

但吃两粒,又没有临床数据支撑。

他是上海的专家,他自己和自己的亲爹,还是希望能在医院,开到原研药。

达叔看到这一点,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幸好这批专家,自己也高血压,自己也有父母,自己还不习惯吃粗粮,幸好集采是全国一刀切。

如果是像体外诊断的生化集采,早期只搞26个落后地区,不涉及沿海头部城市,那就压根没人提这事了。

还有更离谱的么?

有。

头部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更是慌的很,麻醉药也集采。

以前的合资或进口麻醉药,在给患者做手术时,是能算准时间。

想让患者睡,就能睡,让对方什么时间醒,就能醒。

现在集采后的麻醉药,效果变差,算不准时间了。

除了算不准时间,还有别的么?

要加大麻醉药的剂量。

但很多人不知道,麻醉药和毒品之间,差距是极小的,海洛因等毒品早期被发明,就是用来麻醉止痛的。

医用吗啡和海洛因,都是阿片类药物,都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被美国天天痛骂的芬太尼毒品,就是合法的麻醉药。

你加大剂量,可能都会耐受,都会产生依赖,都会成瘾,会有副作用。

人家来做个手术,哪里知道你这么搞。

你只是要节约点医保钱,很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社会后果。

除非,有一个阴谋论是真的。

早期,集采用成本端降低医疗药品和耗材,节约医保资金;

后期,缩短人的寿命,节约社保资金。

如果真的这么搞,那又鼓励大家生个毛孩子?

没把人当人,彻底物化了。

不够文明。

以前,头部城市,上海北京等医院里,都是进口药、原研药,质量上乘的医疗产品。

这帮京沪的专家,觉得理所当然。

下面一些落后地区,从来就没见过这些产品,也从来没用过,甚至产品之间,都有代际差异。

质量上的差异,大家也都相安无事。

结果,医疗版的拼多多集采,把落后地区平时吃的粗粮,第一次塞进了上海、北京专家的嘴里。

骂娘了,还被报道出来了。

从这一点看,是好事。

说明激进医改好几年,开始有了讨论的余地。

就如同地产一样,在彻底瘫痪之后,也开始有完全相反的声音,开始反过来讨论。

只是每次,都要被揍的浑身血淋淋,才能开始讨论。

代价,有点大而已。

最大的代价,是特定时间点,高价上车买房、碰巧在这个时间点生病的人。

问题是,如果当时药品集采,不同地区之间,也分开搞,把京沪江浙粤等发达城市,剥离出去。

只集采落后地区,还会有现在的声音么?

没有。

这种场景,想着更恐怖。

所以,如果你自己不想吃粗粮,你最好生活在一群不愿意吃粗粮、嗓门大的城市里。


Part3 差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