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叔的第1610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知识星球:
《星球密语—达叔周报+天津线下见面会星友资源》,星友质量非常高,自行对接业务。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达叔在很早之前,就和上海某头部医疗专家,在他办公室,交流过关于集采的看法。
专家说,以前的灰色地带,是分散在各个地方,利益均沾,还不至于彻底掀桌子。
现在开始搞集采,刚开始,有人敢反对,会反对么?
不会。
都会看着对方折腾,过几年,这批不懂医学,只懂成本会计的人,就会被反噬。
会被医疗队伍,狠狠的背刺,一定会抓一批人的。
原来分散的灰色地带,每个人经手的生意,十万、百万规模的,照样会被生意人围猎。
他们搞集采,直接能决定一个公司的生死,经手的生意,都是上亿、十亿,甚至百亿级别的。
会干净么?
绝对不会。
不仅涉及到金钱,还会涉及到生命安全,会出事,一定就是大事。
可能会枪毙的那种。
在早期,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
最近几天,上海顶级专家,开始公开吐槽集采。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
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
搞集采的人要被反噬了。
达叔在天津刚办完线下见面会,看到一个原本在天津做高值耗材集采的人,被调查了。
2024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号称自己从小就对医药感兴趣,后来成为大家伙的采购员。
能让大家买到便宜的药,用上实惠的耗材,这就是他在做的事。
然后人就进去了。
达叔在高铁上,想到当年也是北方这边有个曹老板。
没钱没粮了,就找一个人,让他把饭换成粥,不断往伙食里掺水,来节约钱粮。
等基层员工实在受不了了,曹老板就和这个人说,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以息众怒。
以拖待变,就把这个危机给度过去了。
曹老板始终都知道,却经常假装不知道。
最近,国家医保局发给上海医保局发了个函:
《关于了解核实临床专家实名反映集采药品降价出现质量问题 有效回应社会监督的函》。
上海头部三甲医院,顶级专家开始在媒体反映,在国家药品集采的背景下。
“在这么价格低的情况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老百姓或者我们医院医生的感受,比如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
开始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达叔想表达的是,明明是整个经济体都受影响的事,为啥总是头部城市的专家,才会反应问题,反映出的问题才会被重视。
其他远方的哭声,小地方医生的吐槽彻底就被淹没。
存在质量问题的具体品种、中选企业,要及时解除采购协议,变更供货企业。
医保局还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
达叔记得医生的职责是用来看病的,不是用来做会计算账的,也不是拿着吹哨子做产品质检员的。
让本硕博连读,三十几岁才赚钱的知识密集型治病救人的人才,收入大幅度下滑,还被没收了各种治病武器。
还要时刻担心自己手里的武器质量不合格,是不是有点跑偏了。
更有意思的点,是什么?
被重点报道出来的专家,有资格反应问题,能被报道出来的专家,都是上海、北京的。
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专家说,自己的父亲,长期高血压,以前都是吃 进口药,原研药。
能配到么?
没了。
医院只能买到集采后的国产降压药。
更换之后,血压就控制不住了。
专家自己也高血压,自己也吃,说明书上写着吃一粒,但一粒压根搞不定。
得吃两粒。
但吃两粒,又没有临床数据支撑。
他是上海的专家,他自己和自己的亲爹,还是希望能在医院,开到原研药。
达叔看到这一点,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幸好这批专家,自己也高血压,自己也有父母,自己还不习惯吃粗粮,幸好集采是全国一刀切。
如果是像体外诊断的生化集采,早期只搞26个落后地区,不涉及沿海头部城市,那就压根没人提这事了。
还有更离谱的么?
有。
头部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更是慌的很,麻醉药也集采。
以前的合资或进口麻醉药,在给患者做手术时,是能算准时间。
想让患者睡,就能睡,让对方什么时间醒,就能醒。
现在集采后的麻醉药,效果变差,算不准时间了。
除了算不准时间,还有别的么?
要加大麻醉药的剂量。
但很多人不知道,麻醉药和毒品之间,差距是极小的,海洛因等毒品早期被发明,就是用来麻醉止痛的。
医用吗啡和海洛因,都是阿片类药物,都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被美国天天痛骂的芬太尼毒品,就是合法的麻醉药。
你加大剂量,可能都会耐受,都会产生依赖,都会成瘾,会有副作用。
人家来做个手术,哪里知道你这么搞。
你只是要节约点医保钱,很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社会后果。
除非,有一个阴谋论是真的。
早期,集采用成本端降低医疗药品和耗材,节约医保资金;
后期,缩短人的寿命,节约社保资金。
如果真的这么搞,那又鼓励大家生个毛孩子?
没把人当人,彻底物化了。
不够文明。
以前,头部城市,上海北京等医院里,都是进口药、原研药,质量上乘的医疗产品。
这帮京沪的专家,觉得理所当然。
下面一些落后地区,从来就没见过这些产品,也从来没用过,甚至产品之间,都有代际差异。
质量上的差异,大家也都相安无事。
结果,医疗版的拼多多集采,把落后地区平时吃的粗粮,第一次塞进了上海、北京专家的嘴里。
骂娘了,还被报道出来了。
从这一点看,是好事。
说明激进医改好几年,开始有了讨论的余地。
就如同地产一样,在彻底瘫痪之后,也开始有完全相反的声音,开始反过来讨论。
只是每次,都要被揍的浑身血淋淋,才能开始讨论。
代价,有点大而已。
最大的代价,是特定时间点,高价上车买房、碰巧在这个时间点生病的人。
问题是,如果当时药品集采,不同地区之间,也分开搞,把京沪江浙粤等发达城市,剥离出去。
只集采落后地区,还会有现在的声音么?
没有。
这种场景,想着更恐怖。
所以,如果你自己不想吃粗粮,你最好生活在一群不愿意吃粗粮、嗓门大的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