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博在线平台
文博在线——中国文物报社全新打造的文博数字化传播与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自贡网  ·  自贡也有“拿抓”! ·  昨天  
四川日报  ·  今日凌晨,大S母亲发文回应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寒假,川大的你,在哪里,有什么故事? ·  2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寒假,川大的你,在哪里,有什么故事? ·  2 天前  
四川日报  ·  今年过年,你背了几首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博在线平台

为公众打造终身学习的“博物馆学校”

文博在线平台  · 公众号  ·  · 2019-01-06 17:07

正文


“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为用户——无论是儿童或是成人——提供学习方面的服务。”通常博物馆内从事教育工作的部门会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设定为不同的对象设计活动。针对未成年人的博物馆学习项目必须严格遵循本国设立的所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规、条例,紧密结合国情和教育方针政策,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而“终身学习”的概念,实际上更多地指向18周岁以上的公民,那些在博物馆内按自己的意志,自由选择形式和内容认知的观众。近十年来,为了满足这些观众多元化、多样化的兴趣和需求,几乎所有博物馆都结合自身的条件,开设大量新的活动:艺术与手工艺工作坊;讲座;研讨会;专题沙龙;影视分享;演出;竞赛;家庭活动;志愿者;文化专题旅游考察;艺术节、戏剧节、诗歌节、读书节以及各种节日庆典等等,同时,积极利用新科技,开发新媒体空间,进行超时空的渗透……通过这些,那些已经走出课堂的人们感受到了获取新知的乐趣,并相信博物馆是与时俱进的,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博物馆并没有放弃为成年人开设课程。课堂—这最古老、最经典,也最接近正规教育的方式,依然有很多人需要它,因为一个有活力的文明,教育和学习不应该终止于某一个年龄段。今天的博物馆应该如何成为公众终身学习的好“学校”,设置怎样的课堂?如何运作和维系?困惑和困难永远存在,但是博物馆人也永远在用行动寻求答案。英国的一些博物馆多年来为成年观众开展的教育实践,无疑将带给探索者有益的启迪。


一、大英博物馆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一次合作



总体而言,英国的教育由义务教育、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组成。英国的博物馆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对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提供的学习服务,主要面向学校团体和家庭,经费全部来自馆内或者捐赠,一直以来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而其他面向成年人的教育活动项目,则因为政治或经济的复杂作用、社会的动态变化,即便是那些非常成功的个案,也并不一定能持续发展。


2000年,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和大英博物馆联合启动了一个“世界艺术与手工艺”本科学位课程的合作项目,设有18个单元的选修课,涵盖世界艺术不同领域的不同成就。经过前期周密的准备和两年的试验,正式在大英博物馆内开展起来,伯贝克学院主要负责策划和执行。经过双方的努力,后续每年平均有300名适合申请本科学位的学生注册。然而,很多年前,该项目就悄然终结了,今天,网上留下的唯一踪迹是费奥娜·坎德林博士和罗珊娜·卡沃克女士联合撰写的一篇报告。她们认为,归根结底,这一项目缘起于政府的支持,终结于政策的改变。


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先后超过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但另一方面,经济自由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悬殊加剧,失业问题严重。到1997年,布莱尔的“新混合经济”出台,继承了“包容、平等、关怀弱势群体”等传统的左派观点,也推出了“权力下放、鼓励竞争、打破国有垄断”这样的自由主义内容。而新政策的核心是寻求“发展与公正”“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政府发动民众通过终身学习获得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研究革新、增强应对社会危机的抗压性……为此,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社会机构参与的培训和学校教育积极寻求互补之路。总之,“终身学习”的概念一时之间无处不在,“学习型社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博物馆无疑在“学习型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199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学习时代绿皮书》。在2000年《博物馆的教育力量》这一份文件中,则强调博物馆应该将“教育和休闲娱乐结合,鼓励那些已经畏惧正规教育的成年人向着终身学习迈出第一步”。2001年6月,英国大选后,工党政府的注意力从就业率转移至“教育与国民终身学习、工作、生活的联接”。当时的“英国教育与技能”部门负责人艾斯特莉·莫里斯作了一次演讲,题目为“我们必须结束那种16岁告别教育的文化”,明确指出“对终身学习的渴望是英国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如果没有一支拥有高技能的劳动大军,英国将面临被弃于大经济体系边缘的危险。”


伯贝克-大英的合作就是在那样一种氛围中迈出的一步,在当时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而来自政府最重要的支持,是给予此项目的每一位学员以经济资助。资金来源于英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基金。


然而,转折点发生于之后的数年间。由于政策的变化,经济资助渐渐倾向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学位证书的年轻人,学位证书,就是他们的就业通行证。于是,“学业评估”的重要性超越了“终身学习”,严格控制课程标准、完善考试制度成为首要任务。结果,零基础学员越采越多,而已经获得字位、或已从事相关工作、为深造而来的学员则越来越少,换句话说,自身已经有能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学生不再能吸引资金的投人,虽然他们曾经是和“终身学习”政策相匹配的人群。


另一方面,对于伯贝克学院和博物馆而言,不论学员基础和起点如何,学位证书的含金量是必须确保的,证书必须能够证明学员在高等教育这一阶段学习中达标。


提升素养?还是达标?降低标准?还是宁缺毋滥?矛盾的调和与良好的初衷开始在天平两端摇摆不定。


与此同时,成本问题在前景明确、资助经费稳定的时候不是问题。然而,当政府投人逐年减少时,这个项目就面临了考验。最终,虽然双方合作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不得不终结。


这项已然结束的项目依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因为双方曾经共同完成了数千名学员的本科教育,帮助他们找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之路,建起了一座连接正规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的桥梁。如今的大英博物馆继续致力于全民性的终身教育。面向成年观众,他们除了开设“每日展厅导赏”(主要由本馆专家、策展人主讲)、专题讲座(各界学者受邀主讲)、专题学习日(一天内完成的专题课程,由多名主讲人共同担纲)、专题学习周(1-2周短期课程班)之外,积极寻求多方合作,探索多样化课程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残障人士学习、非英语母语的移民人群教育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展。除了每日展厅导赏和面向特殊人群的活动,其他项目是收费的,1.5小时一2小时的活动以8英镑为基础(会员价格更低一些)。这些价格合理、品质一流、完全符合大英博物馆品牌形象的活动常年以来成为众多市民度过闲暇时光的首选,当然,也带来微薄然而稳定的收人。


在不断开发新领域的过程中,大英博物馆负责成年人学习项目的主管屡次提及一个机构的名字“City Lit”——这是他们认为最适合的潜在合作对象。


二、博物馆与优质的终身教育机构合作



城市文学院(City Lit),是伦敦的五个文学机构之一,发端于一战时期,位于伦敦的心脏地带——柯芬园,毗邻特拉法加广场。第一批学生怀着纯粹的信仰走进了这里。当时的学生们激进地提出,他们要真正的“教育”,而不是“职业培训”。所以最初的基本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准学习进步、开展试验。1928年,在读学生人数达到5000人。如今,每年约有27000伦敦人选修这里的课程,包括短期课程和持续一年及以上的课程。在英国“教育与技能”部门和欧盟的支持下,这里已成为欧洲地区最大的成人教育学校。


目前,正在招收学员的主要课程约248种(表1)。其“特殊教育”栏目下开设的课程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尤其显著。不仅有极其专业的面向学习障碍人群、面向聋哑人的系列课程,帮助他们习得语言、在社交中建立自信心、学习如何自我表达、如何找到自己的特长和价值、用多种方式体验艺术的美和乐趣……还有培训特殊教育工作者、培训护理人员的课程,甚至还有帮助人们运用“演讲疗法”“表演疗法”战胜自我的系列课程。

表1城市文学院主要课程分类表

艺术与设计

35

历史,文化和写作

30

科技与商务

39

健康与生活

35

语言

35

表演艺术

39

基本技能

6

特殊教育

29

全部课程招收18岁以上成年人学员,从零起点开始,不以年龄为限,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选择,需要付费,特殊人群可以申请学费减免。


学费收人只是运营经费的一部分。各方经费资助对办学至关重要,稳定的资助来源于政府部门,也来源于各方赞助。所以,良性循环是自上而下每一环节合力的结果。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开展教学工作成本高昂。然而,“中心地带”汇集人气,而这是启动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当然,除了地理位置和主要利用业余时间的合理性,满足需求才能吸引不以学位为目标的成年人参与。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很多方面,政府和民间的需求是一致的。80%的课程具备实用性,授予人们新的技能、新的实用知识,有一部分课程甚至会教授尖端科技,学员的所得和进步是有所保障的,只要他们自己认真完成了课业。其余10%的课程为小众而设,从希伯莱语到斯瓦西里语,从犯罪学刑事学到园艺史……其多样性正源于英国的国民性,是悠久的历史,而并非出于刻意的“精分”,他们相信小众需求的存在是合理的,满足对世界的好奇心是应该鼓励的。最后10%的课程有特殊的经费补助,为帮助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而设,这正是人类社会和谐、健全发展的证明。


高等院校和博物馆美术馆有着本质的区别,那是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区别、学制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区别,所以,双方最好的合作方式是不涉及体制、学制的合作,从个人特邀讲学、特聘策展、古物研究项目组,到实习生实习、合作完成论文等等,高效灵活,因需而设。而“城市文学院”这样的“城市学校”和博物馆有着气质上的天然契合点。无论是课程、人员、场地和物质基础,都可以形成一些积极的互补,能为双方带来经济和社会效应。比如,艺术、设计和历史类的全部课程,比如特殊教育课程和非英语母语人群的英语课,虽然大英博物馆和“城市文学院”都早有独立开设上述课程的基础和经验,但双方合作,可以获得品牌叠加的效应,为彼此增加潜在观众、学员,也可共享师资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又如,大英博物馆没有固定的专业的特殊教育老师,也没有从事英语语言教育的员工,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教学计划,但有着悠久的社区工作历史,紧密联系着伦敦地区二百多个社团组织,其中有大量移民也有残障人士,而当专业教师把课堂搬进精心规划好的博物馆展线上,学员们都会因为有了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而兴奋。此外,地理位置上的临近,也是合作天然的有利条件。至于资金方面,双方在价格、市场、捐赠资助方面的运作有着很多天然的共性。


因此,大英博物馆已然开始培植这一新的生长点。从一些专题短课程开始,未来的伦敦市民将欣喜地发现有更多新的、有趣的组合选择供他们继续以学习为乐。


三、博物馆能否为成年观众独立办学



英国主要大城市以外的数百个小城镇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当地小博物馆既没有经费也没有人力资源,陈旧甚至是破旧的古老房子里收藏的是本地珍贵的记忆,有些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被视为本民族最重要的记忆。这些博物馆往往依靠馆长和为数不多的员工勉力支撑。他们靠自己的力量为居民开设博物学习班、考古课程、野外遗址调查培训等等,居民把支付的少许学费视为自己对博物馆的支援。可以说,在他们坚韧、愉快的守护下,博物馆将生趣盎然地活下去。而没有这些“博物馆学校”,当地就没有“人文”可言。


另一方面,回到大都市,2017年秋天,克伦威尔路上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全新的"Learning Academy—"V&A学院"正式隆重推出。


首先,所谓“学院”,就不再是附属于藏品和展陈的教育项目,而必须具备独立性和系统性,最终应该成为具有独立法人、独立财政、独立教学空间的实体。实际上这也不是一种推测。伦敦已经在奥林匹克旧址为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新的“设计学院”规划了数万平方米的地块,这是他们目力所及的未来。


关于学院的课程,除了过去传统的青少年教育、家庭项目和展厅导赏,新的成年人课程约有100多种,其中,年度课程25种,短课程34种,一周课程11种,专业培训课程30种。每一季度课程会有所更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