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刺猬公社
在传播格局急遽变化的大时代,内容行业大潮涌动。一只刺猬站在山顶上,瞭望这急速不宁的世界,默默记下每一个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比特币突破79000美元#】比特币突破7 ...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独家 |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刺猬公社

十年砍柴:我有旧式文人的酸味,这点从不讳言,但我也能转型为新媒体人

刺猬公社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3-12 20:41

正文

导读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著名文史作家和时评人,曾在传统媒体和出版社供职多年,出版过多部文史类专著,现为《财经》新媒体主笔。他自认为从未被新媒体抛弃过,除了微信时代,但现在,他又慢慢找回了自信。

  

By 十年砍柴 | 自述  刺猬公社 | 整理


2014年7月,《长沙晚报》发了一篇对我的人物专访,题目是《十年砍柴:网络时代的传统文人》,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他说,他离开故乡湖南已经25年了,在北京生活了21年,已经完成了一株外省植物移栽首都并适应水土的过程。在这座冠盖如云的大都市里,他曾有过许多梦,包括庸常的做官发财梦。但最近十来年,他认为自己总算找到了人生定位:做一个为中华文化续命的旧式文人。”

 

我认为这段话写得比较到位,我一直不讳言自己有旧式文人的酸酸的味道,但旧式文人和新媒体并不是矛盾的。传统或曰旧式文人之“旧”,指的是情感、审美以及一些价值观;而“新媒体”之“新”,只是指信息的传播方式而言。古老的宗教尚且能第一时间利用新出现的媒介传教,何况是在媒体圈里混迹多年的我。




对微信公号,我是后知后觉


不同时期的“新媒体”是不一样的。定期出版的报纸刚出来,报纸就是新媒体;广播电台刚出来是新媒体,电视出来也是这样。互联网出现后,网络就成了新媒体。

 

我接触新媒体应该算较早的。1999年,我开始上网;2002年,我以“十年砍柴”的网名开始在“天涯社区”“凯迪”等BBS上发帖,由此博得的名气甚至大过在《法制日报》担任记者的名气;再后来,我成为第一批在“新浪”“凤凰”等网站的博主;早在新浪微博诞生前,我就在推特上注册了,后来成为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一个不大不小的V;此外,我还是“饭否”的早期用户。


可以说,从互联网的BBS到博客,从博客到微博,我都一步不落、及时跟上。但是,很遗憾,唯一慢了两年的,是微信公众号。对微信公号这个2013年后开始火爆的新媒体产品,我是后知后觉的,甚至可以说错过了这个产品的风口。

 

有人说,站在风口上猪都会起飞。唐末罗隐有句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在微信公号这个产品刚出来时,一些先知先觉者投入其中,确实是天地同力,许多人很快就成名,并在商业上收获甚巨。

 

我一直到2015年5月,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通了“文史砍柴”公号。原来想注册“十年砍柴”,没通过,大概早就被别人注册了。这么晚才开公号的原因是当时我已经告别了媒体圈长达7年。2008年底,我离开《法制日报》,去了语文出版社,过着“看书、写书、编书、买书”的生涯。


语文出版社以做教科书和教辅为主,产品推广渠道和新媒体几乎没什么关系。没有需求就没有动力。我埋头编了7年多的书,几乎过着隐居的生活,甚至有过去的朋友在问:十年砍柴还在写作吗?

 

2015年,我离开语文出版社,进了一家新媒体。既然来做新媒体,不开通一个公号总是觉得很落伍。公号开通后,前半年更新不算勤,只是想给自己找到一块新的吐槽自留地。后来随着一些老读者——读过我写的书的朋友和BBS、博客的读者聚拢了,我觉得应该不辜负这些人,于是更用心、更勤快一些。

 

我笃信吾湘前辈曾国藩那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去年7、8月,公号有了起色,微信平台也赋予了“原创”标和打赏功能,订阅者在稳定地增长着。尤其让我感动的是订阅者的忠诚度很高,一篇阅读量1万左右的文章,下面的留言一般在五六十条左右。2017年2月份我整理个人公号的数据,这个月共28天,更新原创文章27篇,其中2篇10万+  9篇1万+  13篇5000+  1篇3000+。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对自己的砥砺。但世上万事多数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佛家所言“功不唐捐”



司马迁、李白活在当下

一定秒杀大V


我为什么只坚持更新自己的原创文章?因为我觉得我这个人不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我能想到的是最笨拙的办法:把自己所思所想掏出来,写成文字,博得公众的认可,这就够了。

 

我开设微信公号的主要目标是找到更合适的发声渠道。此前,我在各大都市媒体写了近十年的专栏,现在纸质媒体衰落了;门户网站也成了传统媒体,作为过渡产品的博客,基本上门庭冷落鞍马稀;而微博,比较适合碎片化的信息交流。微信公号,解决了前面三者的所有缺陷,作为一个比较纯粹的码字者,移师至此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说过写作是自己的宿命,我要写到头白齿摇,地老天荒。只要还有人用汉字,我就觉得自己的写作一定有价值。至于载体、渠道如何变化,我不是太看重。

 

我以为,真正有思想、有才华的写作者,在哪个时代,用何种载体都会是大V。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鲁迅,活在当下,一定会秒杀众多公号大V。当然,我才疏学浅,不能和这些前辈相比,惟相信勤能补拙。

 

我这人不擅长管理,所以来到《财经》新媒体,只愿意接受“主笔”的头衔,“主笔”顾名思义是专重内容生产。《财经》新媒体现在做得不错,当下正在重点打造一档视频节目,由我牵头,希望在内容的形式上有所突破。



 我只是利用自己在新媒体江湖上一点经验和影响,给我的同仁们在选题、生产和推广方面提供一些帮助。由于自己年长,也会参与一些管理工作。这当然没有个人打理自媒体来得自由,但有失必有得。和一群比自己年轻多的同仁一起共事,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也会不断得到更新,这对个人的自媒体写作有促进。

 

《财经》是一家有影响的媒体,它的新媒体一定要体现二十余年来形成的调性与品质,这是无可置疑的。作为一家传媒机构,在内容生产上必须比个人自媒体更加严谨、客观、中立,因此可能会损伤一些趣味性和阅读快感。但它的权威性是自媒体无法相比的。

 

我来《财经》新媒体工作,时间分配上会有一些冲突,觉得更忙更累,但总体上是相互促进的。为《财经》新媒体效力,《财经》新媒体的影响愈大,美誉度更高,个人自媒体的水准和影响自然会水涨船高。



我对纯粹写作者的前景很乐观


至于我的公号怎么商业化,我还真没怎么想过。现在可以打赏,虽然打赏不多,但我很高兴,哪怕一元钱,我都视为读者对我的肯定与犒赏。打赏能最直接地体现写作的价值。


至于接不接广告,我还在犹豫中。

 

写作者在信息生产、销售的食物链上处于弱势地位,就像现代农业,在第一线生产粮食的农民收入最少,大钱都让中间商挣去了。这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有些人适合种粮食,有些人适合卖粮食。不管现代农业的销售模式多么眼花缭乱,没有第一线种地的农民,一切都白搭。

 

大家都争着去卖粮食,种粮食的农民身价也会提高的。作为新媒体的研究者,刺猬公社对近期新媒体领域内容的重要性应比我有更深的认识吧。微信公号的泡沫一点点被挤掉,那些靠东朝西凑的营销号,日子也越来越难了。


所以,随着微信公号对原创的保护,以及其他自媒体平台的竞争,我对纯粹写作者的前景是乐观的。

 

一些以前在同一平台开专栏的同道,纷纷改行去创业,做生产、销售的组织者和产品的销售者,这当然是大好事,附加值高得多。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样做,反正我不行,只能老老实实在第一线笔耕——现在应该叫“键耕”了。

 

当然,微信公号不可能永远这样一枝独秀下去,事实上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家号、网易号、新浪号、UC头条对它已经多多少少产生了冲击。

 

作为一个码字者,或者说内容生产者,我乐见这种竞争态势,我应邀在其他多数自媒体平台上开了账号。各种自媒体平台竞争越激烈,我们这种原创内容生产者越能体现价值。不过当前微信公号对自媒体人来说,如泰山是五岳至尊那样,还是不可替代的。至于它将来被谁取代,我并不关心。

 

还是那句话,沉下心来,好好写作,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佳方式。

 

我最大的写作动力,是人过不惑之年后,明白了自己能干什么。这世道谋生或曰发财的路子很多,但多数非自己所长,只有码字,是自己安身立命之道。虽然辛苦,但其中有难为人道的欢欣。

 

不管世道怎么变,“键耕”的这个群体,有人出去,也会有更多的人涌进来。


最后,做个小广告,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文史砍柴”(ID:kanchai303)。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在南方报业23年、艰难守护南都灵魂的他,也离职创业了。



 “庄子”一去不复返,传统媒体空悠悠!这句话,是在南方都市报工作近20年、现南友圈CEO苟骅对庄慎之离职一事的评价,在他看来,老庄从南方报业离职,意味着一位灵魂人物离开了广州大道中289大院。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