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古玩元素网 "-微信号: shgudong 带你进入古玩行!
匡时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 集瑞——古董珍玩专场 最新成交记录(如有遗漏及时补充)!
拍卖地点:港岛香格里拉酒店三十九楼 天窗厅(香港金钟法院道太古广场二期)
Lot 0101 清乾隆 粉彩暗八仙云纹插屏
估价:20,000-30,000 HKD
成交价:14万港币
尺寸:24.7×18.5cm
说明:瓷板长方形,镶嵌于红木框之内,底座装饰拐子龙纹。瓷板白釉为地,粉彩满绘七彩祥云,云纹舒展生动,密而不乱。彩云间以暗八仙纹,纹饰繁缛,色彩明艳,极具乾隆时期富贵华丽的风格。插屏整器制作规整,造型古朴,工艺细致,纹饰规整,底座雕饰精美,与瓷画搭配相得益彰。“八仙”是指八位传说中的道教神仙,即汉钟离、吕洞宾、李铁拐、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合称“八仙”。八仙题材盛行于明代中期、尤以嘉靖、万历两朝为甚,清代沿袭该习俗,在工艺品上亦多以此纹为装饰。因帝王和上层社会倡行道教,所以八仙纹流行于宫廷与民间,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图样。直至清康熙朝八仙纹亦盛行,并开始有了暗八仙纹,即由八仙纹派生而来,以道教中八仙各自的持物代表各位神仙,而不出现人物。暗八仙以扇子代表汉钟离、以宝剑代表吕洞宾、以葫芦和拐杖代表李铁拐、以阴阳板代表曹国舅、以花篮代表蓝采和、以渔鼓(或道情筒和拂尘)代表张果老、以笛子代表韩湘子、以荷花或笊篱代表何仙姑。暗八仙的纹样装饰从清康熙朝始盛,并盛行于整个清代。
Lot 0103 清康熙 黄地绿彩龙纹碗
估价:400,000-500,000 HKD
成交价:40万港币
尺寸:直径14.5cm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参阅: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品说明:本碗为康窑黄地绿彩瓷之典型代表,其碗口外撇,深腹弧壁,造型规整,外壁近足处饰海水江牙,主体通景装饰两条行龙于云火之间追逐火珠,二龙张牙舞爪,身形矫健,威风凛凛。碗外底双圈内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双圈款。整器黄绿两色发色良好,格调明快,纹饰镌刻流畅生动,二龙神态凶猛,动感十足,颇具皇家威严之气,且整器品相良好,更为难得。据清乾隆《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内廷对瓷器的使用有明确规定,皇太后、皇后用裹外黄釉瓷;皇贵妃用黄釉白裹器;贵妃、妃用黄地绿龙器;嫔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五彩红龙器。结合传世实物,此规定最早应该出现在康熙年间,顺治一朝未曾有,可能当时天下初定,内廷制度尚未有暇顾及,后至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四海升平,康熙帝参考前朝,复位礼制,制定出许多详细的内容,包括内廷后宫的各方规定,并为后世所遵循,终清一代不曾更迭。此类黄地绿彩创烧自明代,其制作工艺较之青花复杂,需要在锥刻好纹饰的涩瓷胎上以明黄釉为地,于纹饰内填绘翠绿彩,并用二次低温烧成之法加黄釉地和绿彩。此碗造型典雅尊贵,胎骨细薄轻盈,外壁以黄釉为地,以绿彩绘赶珠云龙纹,工艺细致,逼真传神。黄釉明快可人,釉面平滑透明,有明代“娇黄”遗韵,绿彩青翠鲜亮,对比鲜明。行龙刻画生动,游于海天之间象征皇权神圣,不可小视,道法治国,天下一统。
Lot 0104 清雍正 黄地绿彩西番莲纹盘 (一对)
估价:350,000-400,000 HKD
成交价:40万港币
尺寸:直径11.3cm×2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参阅:《清朝瑰宝》,香港敏求精舍,1992年,页280《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210说明:雍正十三年,唐英作《陶成纪事碑》中载:“厂内所造各种釉水(色)、款项甚多不能备,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岁例供御者五十七种……一仿浇黄、浇绿锥花器皿。”所谓“仿浇黄”即是仿明弘治“娇黄”,仿古继承;而“浇绿锥花”即是刻花上施色调娇艳的绿彩,清新俊雅,体现创新之意。盘内外壁通体满施黄釉,釉质细润,釉色淡雅娇嫩,十分高贵。外壁饰以八朵绿彩折枝西番莲纹,制作精细,花纹线条流畅,简练娴熟。凝重艳丽的绿彩与色泽淡雅的黄釉相互映衬,釉彩搭配协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对传世,少见难得。
Lot 0105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纹小罐 (一对)
估价:200,000-300,000 HKD
成交价:48万港币
尺寸:高11cm×2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说明:清雍干时期尤为推崇永宣青花,或完全遵照原样烧造,或单取个中元素,继承中藴含创新,所出之器,既具雍干的规整优雅,又不失永宣之新颖磅礴,且往往品级较高,后世可反复品赏玩味,意趣十足。小罐是雍正青花的经典造型,此器为其中一式,品种又名“匙筋瓶”,属文房香道用器,为雍正一朝所独有,以后官窑不复烧制,亦见大小多种样式。据雍正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文件》记载:“四月十一日,郎中海望持出青花白地小圆罐一件。奉旨着照样烧造几件,再别款式小器皿每样烧造几件,配百事件用,不必多烧造。钦此。”可见此类拍品存世较少。罐小口,短颈,长弧腹,圈足,小巧玲珑,可赏可用。肩部绘卷草纹、如意云头纹各一周,腹部饰以缠枝花卉纹,纹饰风格极为罕见,部分花卉、枝蔓的画法仅见于永乐青花器,如豆荚状的花枝,见于永乐青花花浇、抱月瓶等仿西亚金银器品种,具有浓烈的异域风情。釉面密布气泡,青花有晕散,颇具朦胧质感,亦为继承明永宣官窑之例证。罐体虽小,却布局严谨,纹饰繁而不乱,纹样别具一格。
Lot 0106 清雍正 斗彩八吉祥团龙纹罐
估价:1,800,000-2,200,000 HKD
成交价:185万港币
尺寸:高18.5cm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参阅:《世界陶瓷全集15?清》,株式会社小学馆发行,昭和58年12月10日,页174,图195《徐氏艺术馆?陶瓷篇IV?清代》,香港,1995年,图138说明:斗彩创烧于明代宣德时期,而盛于成化朝,雍正帝好古而创新,于原彩上加入粉彩色料,使得呈色愈加秀美清逸,造型纹饰也更显雅致端庄,拍品即为一例。罐形制饱满,沈稳端庄,起线圆润,瓷质白净细润,光洁如玉。肩部上下以绿彩绘如意云头纹两组,其间以斗彩绘八吉祥纹,腹部等距绘黄、青、绿、紫五色团龙纹,龙形矫健,气势威严,间隔处绘仰覆宝相花,遥相辉映,布局严谨,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一周。全器纹饰疏密有致,绘制精妙流畅,用笔一丝不苟,五彩设色清丽,青花发色淡雅,体现出雍正皇帝高雅脱俗的艺术品位,当为清代雍正官窑斗彩之佳作,不可多得。此罐纹饰以龙纹为主题,上绘佛教八吉祥纹,团龙间又以佛教宝相花纹间隔,底饰佛教莲瓣纹,展现出皇帝崇尚佛教并以佛学来治理天下的内涵用意。徐氏艺术馆旧藏同款罐一件,见1995年香港出版图录《陶瓷?卷四》,图版138号,后于1996年11月3日香港佳士得拍卖,拍品581号;另见Geraldine S. Violett旧藏与另家藏品合共一对,1990年5月30日于纽约苏富比拍卖,拍品179-180号;以及仇炎之旧藏一件,1981年5月19日于香港苏富比拍卖,拍品551号,后再次于1996年4月30日香港苏富比拍卖,拍品487号。
Lot 0107 清雍正 粉彩缠枝花卉纹葵口盘
估价:60,000-80,000 HKD
成交价:17万港币
尺寸:直径40cm
说明:盘形制较大,造型优美,葵口,折沿,成十二瓣花形,浅直腹,下呈三足,底部留有两层涩圈,为垫烧之用。内外通施透明釉,釉质肥厚滋润。盘心粉彩满绘,墨彩为地,上绘缠枝花卉纹,以绿彩绘枝蔓,翠似碧玉,花朵则各有不同,形态各异,设色繁缛,妖娆瑰丽。绘画挥洒自如,一器之中诸彩辉映,奇趣逸出。色调庄严肃穆,色彩艳而不俗,气息雍容,姿态华贵,尽显隽秀典雅。正如《陶雅》所言:“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耀眼。”此类色釉为雍正朝异常罕见之品种,其装饰新奇别致,色彩搭配独具匠心,别有一番视觉之美。尤其花叶翻卷舒展之态与欧洲巴洛克装饰风格一致,故其纹饰、色彩均有别于清宫传统彩瓷风格,应为雍正朝西洋风盛行的反映。
Lot 0108 清雍正 窑变釉盘口弦纹瓶
估价:3,200,000-3,600,000 HKD
成交价:325万港币
尺寸:高33.5cm
款识:“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译文:作为天皇陛下的贵宾所被善待(款待)的露国太子亲王殿下(罗西亚当时的太子)在本年五月十一日,在位于滋贺県下大津遇难一事,让我们非常震惊。出于哀痛之念,我们希望由你(久原躬弦)作为我们的代表带此承诺前往神户,呈与殿下(露国太子)此问候信,以代表我们微衷致意。期间,昼夜奔波之劳我们也理解,作为励献增花瓶一支。代表谢意。望可领受。第一高等中学校长师生一同。明治24年6月9日(1891年6月9日光绪年间献赠)。 敬与久原躬弦大人。注解:久原躬弦明治24年被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授予科学博士学位,明治27年任第一高等中学校长,明治45年任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校长。京都大学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京都市左京区的国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前身是京都帝国大学。以学生运动闻名于世,校友包括五名诺贝尔奖得主、两名菲尔兹奖得主、两名日本首相以及四名芥川赏得主。说明:瓶盘口,束颈,斜肩,腹下渐收,自颈部至腹部分饰四组八道凸弦纹,圈足,整体造型大气端庄而不失秀美之气。突起的弦纹使流畅的瓶体平添了一份节奏感,使其更富韵味。通体施窑变釉,铜红釉自上而下自然流淌,宛若瀑布泻流而下,又如冲天烈焰,光华璀璨。玫瑰红与月白釉相互交融,在腹部形成流淌的月白色斑片,甚是夺目。整体釉面玻璃质强,晶莹明亮。口部及内壁呈现静谧润洁的月白色,或间有浅蓝的细丝纹。底部施深浅不一的酱釉上落“雍正年制”篆书款。窑变釉是雍正时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时仿钧窑釉色所繁衍出的一个创新品种,《唐英瓷务年谱长编》中记载,唐英于雍正七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荛圃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成功烧制出这一品种,并多次奉命烧造,足见雍正帝对窑变釉的偏爱。雍正一朝窑变釉烧制工艺已炉火纯青,色泽掌控稳妥自如,仿钧器一类以宋钧窑为模本,制作工艺精湛;在雍正十三年(1735)清宫档案记“新得窑变”,使仿古的铜红窑变釉,从造型、装饰到釉色各方面都精美绝伦,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尤笃信道教的雍正皇帝,让幻化的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的象征。此件作品即为以窑变之釉色烧制当朝创新之器型,红紫交融,无有穷竟,将此种瑰丽灿烂之窑变釉,与隽秀端丽之器型完美结合,合于天造,厌于人意。
Lot 0109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八宝纹碗
估价:500,000-600,000 HKD
成交价:50万港币
尺寸:直径16cm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来源:伦敦苏富比1973年秋季拍卖LOT250参阅:《天民楼珍藏青花瓷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页120,图46说明:碗敞口,弧腹下敛,下承高圈足,造型端正规制,平稳大气。碗口沿内外均饰双弦纹,内壁素面无纹,内底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外壁以青花为饰,其主题纹饰为缠枝莲托八宝吉祥纹饰。腹部为八朵莲花托着八吉祥纹饰,以莲茎绘出圆框分隔八宝,由此形成一个整体。其下饰覆莲纹和如意纹,紧扣主题,生动传神。其构图紧凑,层次清晰,青花色泽淡雅,线条流畅,八宝浓淡结合,并有晕染效果,乃是清宫仿永宣青花的典型。整器线条柔和,纹饰清雅,隽秀典雅,为清雍正青花之佳器。八宝,又称“八吉祥”,为佛前法器,它们分别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宝器,俗称“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瓷器八吉祥纹即是在元朝统治者中原后推崇藏传佛教后出现的,自明永乐始八吉祥成为官窑瓷器上的流行纹饰,历各朝而流行不衰。八吉祥纹是明清时期瓷器装饰中常见的吉祥题材,借以八吉祥表达美好的祝愿,一般多作祭供用器。在瓷器中,也常以八宝纹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枝莲托起八宝的构图。莲花为“佛中圣花”,在佛教中有多重意藴,《妙法莲华经》就是因用莲花喻佛所说教法的清静微妙而得名。加之雍正时期清宫慕古,官窑常仿效前朝佳作,拍品主题纹饰即是清宫仿永宣青花之果。雍正皇帝一生崇尚佛法的研习,自比“释主”,常言“身居帝王之位,口宣佛祖之心”。在雍正一朝,佛莲与八吉祥的纹饰备受胤禛青睐,常置用于御前,至乾隆以后,此纹饰被广泛应用于御用之物之上,以祈求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翻阅公私典藏,现天民楼藏明宣德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大碗,其外壁饰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及变体仰莲瓣纹一周,与拍品外壁纹饰一致,可资比较。
Lot 0112 清乾隆 粉彩过枝梅花纹碗
估价:150,000-200,000 HKD
成交价:52万港币
尺寸:直径14.5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来源:北京瀚海1997年秋季拍卖LOT1093说明:弘历对古代文人的品性追求,继承其父典范。文人士大夫对精致生活的营造,闲情逸致的抒发,都可从他的身上得到体现。其中花事是赵宋文人雅士重要的怡情活动之一,对各式花材的品评与选择皆有严格的标准,乾隆皇帝深谙此道,追求自然清新的唯美境界。因此,乾隆一朝宫廷诸项工艺品中凡有花卉题材,均是工笔写真,形神俱佳,气韵清雅脱俗。本品造型规整,胎质坚致,釉汁白胜霜雪,莹润可爱。粉彩绘两枝梅花由外壁攀延碗口,伸展铺陈于碗心,屈曲斜袅,横欹生姿,枝头吐萼含苞,风姿绰约。画笔清秀细腻,设色淡雅逸丽。寒梅画为五瓣单层,红梅萼片以淡粉彩敷染,花瓣略染胭脂红,白梅萼片以绿彩敷染,花瓣填绘玻璃白彩,两者对比鲜明,朵朵粉嫩宜人,极为清雅,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其布局别具巧思,于器足上攀,延伸过壁至盘心,连续不断,使内外图案既独立成章又浑然一体,构思之精令人叹绝。此式装饰技法名曰“过枝花”,始见于康熙晚期,雍正一朝秉承用之,并将其与宋人写实花鸟画之精髓结合而成,营造出新的美学意境。乾隆朝继承雍正遗风,将文人的意趣融进瓷器之中,开创了清代御瓷的新时代,成就了后世不可企及的艺术巅峰。传世所见乾隆过枝技法装饰的碗类,几乎都为瓜蝶纹,如本品清逸之梅花纹,还为目前仅见。
Lot 0113 清乾隆 粉地洋彩缠枝莲八宝纹贲巴壶
估价:1,500,000-1,800,000 HKD
成交价:155万港币
尺寸:高20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参阅:《皇权与佛法--藏传佛教法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页188-189说明:贲巴是藏语音译,而梵音原作“军持”,既藏语“瓶”的意思。密宗《千手千眼观音大悲心经》曰:“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持”。《庶物异各疏》:“梵语军持,一云军迟,此云瓶也”。又《释氏要览》云:“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相传释迦牟尼平生有九龙灌顶事迹,《楞伽经》说:“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又传闻天竺国王即位须以四海之水灌顶以表祝愿,故我国藏传佛教将贲巴壶专用以宗教仪式,成为藏传佛教的佛事活动中贮水用的净水壶,多用金、银、铜制作。瓷质贲巴壶目前所见最早记录于乾隆二十二年,据《清宫瓷器档案全集》载:“十一月十五日,太监胡世杰交掐丝珐琅贲巴壶大小两件,传旨照此样放高画样,呈览准时烧瓷的。”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十八日,又载“太监胡世杰交铜贲巴壶一件,传旨照交出供器画样,呈览准时交舒善做木样带往江西烧造一对”。御窑厂所烧造的瓷质佛教用具,除了作为宫中佛堂的法器外,也用来供朝廷赐给西藏和内地的佛教寺院。文献曾记载,乾隆皇帝祭祀泰山岱庙时,就曾进献过贲巴壶。清政府也曾将贲巴壶赠予曲阜的孔庙,以示尊敬。宗教题材出现在清代御窑瓷器上,是当时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仅使藏文化风格得以在清内廷传播,也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间文化的交流。此件瓷质贲巴壶造型别致,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微撇,腹部有龙首形流,弯曲向上,端庄雅致。通体以粉红釉为地,上绘西番莲纹和八吉祥纹,纹饰繁复,间以多种辅助纹饰,工致殊常,镂金错彩,鲜妍夺目,色极妍丽,绝非后世所能及。无论是色彩的比例,亦或细节的绘画,无一不体现了宫廷御瓷的一丝不苟。特别是在洗口的上下边沿,口部、胫部及足部边沿都采用了描金、连珠纹装饰,更增添了皇家富丽堂皇之感,荡漾着浓厚的乾隆粉彩华丽雍容之气息,尽展盛清时期尊贵堂皇的艺术风格,是为乾隆官窑之隽品。这是一件将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宫廷御瓷完美结合的器物,更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其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融合。这件贲巴壶不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它所包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才是它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Lot 0114 清乾隆 粉彩十美图题诗碗
估价:150,000-180,000 HKD
成交价:30万港币
尺寸:直径19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说明:唐窑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永不落幕的传奇,其仿古采今,备诸巧妙,所出瓷器皆为“泥形土质都成金石之声,锦地花纹并带云霞之色”,技艺之精湛独步有清一代。《景德镇陶录》赞曰:“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器皿则白壤,而埴体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唐窑之物可分三类:一为供御瓷器;一为唐英敬奉庙宇之供器;一为唐英自用或馈赠亲友之作,喜以诗文、印章入饰,署款唐英斋室名号,常见为“陶铸”、“隽公”、“蜗寄居士”、“古柏堂”等,本品即为当中的一例。碗敞口,深腹,圈足,口沿描金。内外满施白釉,釉色晶莹明亮。外壁一侧绘粉彩杨贵妃赏牡丹图,贵妃手执如意,倚石而坐,身前牡丹绽放,头上有数枝玉兰。纹饰描绘细腻,施彩清新雅丽,设色隽秀柔和。另一侧为唐英制诗文,清代诗人鲍皋《十美诗》其一,载于《钦定四库全书?珊瑚网卷十五》的附录中:“欲兴君王共辇怀,马嵬路狭转头难。早知怨自思萌櫱,悔不赏时乞赐缳。”本诗描述了天宝十五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逃亡时,不得已下赐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诗文前有红彩引首章“片月”,诗文后落红彩阴阳纹“陶”、“铸”,文雅而精巧,借此可鉴唐英之文人性情与意趣。
Lot 0116 清乾隆 茶叶末釉直颈瓶
估价:400,000-500,000 HKD
成交价:40万港币
尺寸:高21.5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参阅:《静嘉堂藏清朝陶瓷?景德镇官窑之美》说明:此瓶直口,长颈,扁腹,至足渐敛,圈足,底足露胎呈黑褐色。通体施茶叶末釉,釉面平整光润,髪色沉稳,色泽深沉静穆,增添了其质朴、稳重效果,器型端庄,胎体厚重。底钤“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字迹清晰,字体工整,款识之上无釉而泛褐色,平添了几许古朴质感。此类茶叶末釉荸荠瓶在中国古陶瓷艺术品中属于一流收藏品,是乾隆时御窑厂所制最为成功的茶叶末釉陈设观赏器,皇家气派十足。在中国古陶瓷艺术品中属于一流收藏品。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有同样收藏品。世界闻名的英国收藏家S. Marchant & Son 2011年出版其收藏的50件中国清朝瓷器,将乾隆茶叶末釉荸荠瓶珍为封面。日本三菱(Mitsubishi)家族也曾有这种收藏。由此可见,有幸收藏这种艺术品的当是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
Lot 0118 清乾隆 粉青釉海棠尊
估价:7,000,000-8,000,000 HKD
成交价:1100万港币
尺寸:高38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来源:日本林原美术馆旧藏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册)》页348,图160;《首届世界华人典藏大展》,首都博物馆,2010年。说明:粉青釉,釉色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属石灰碱釉的一种,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由于石灰碱釉高温下不易流釉,因此釉层可施得厚,使器物的釉色在适当的温度和还原气氛下达到柔和淡雅的玉质感,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清代景德镇继承龙泉青瓷的优良传统,烧出了深浅不一的各类粉青釉瓷器,雍正时达到了呈色均匀、稳定的烧造水平,乾隆时期制作技术更为成熟稳定,对于颜色控制自如,烧成了琳琅满目的青釉质瓷器作品。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粉青釉,釉中除铁外,还有微量的钴元素,呈现浅湖绿中透出微蓝的颜色,素雅匀净,实得文人雅致淡然旨趣。此尊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呈海棠形,故名。线条优美婉约,造型别致柔丽,体态轻巧,隽逸俊秀,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修胎完美,胎白质细,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匀净光泽,釉汁肥腴,釉质细腻,与玉质之莹润如脂殊无二致。光华内藴,臻于纯美,展现了极为高超的制作技巧。发色清透明快,釉色青中泛粉白,淡若春水,淡雅娇嫩,极见匀净雅靓之致,深为其轻逸媚人之风韵所折服。青釉随器身曲线起伏而浓淡有致,增强了韵律感,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线条优美婉约,尺寸虽大却予人以轻巧俊秀之感。此类制式,始见雍正一朝,或出唐英之手。唐英督陶近三十载,独创不世功绩,大开陶瓷新风。形,必是简洁清雅;纹,意求朴素无华,静心寡欲。细品官、哥精髓,探究龙泉奥妙,于斑斓窑火之中,悟尽中华古今瓷道。乾隆帝,心怀尚古,善藏惜珍,所烧之瓷,多承前朝旧制,继而加以精进,然仿宋、明古品而创新之器,则寥有所见。本品之形,三分见古,两分似尊,周身起筋,好比范线,釉色明润,又如青玉之至珍,属乾隆朝瓷艺鼎盛之代表,深通高宗尚古开新之帝王品好。
Lot 0120 清乾隆 胭脂红料苍龙教子图撇口瓶
估价:1,800,000-2,600,000 HKD
成交价:330万港币
尺寸:高40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参阅:上海博物馆藏乾隆胭脂红料螭龙纹瓶说明:胭脂红是清代极具划时代意义和技术含量的彩釉之一,又称“洋红”、“金红”,属于珐琅料彩,唐英在《陶成记事碑》中称之为“西洋紫色”,专供皇帝御用。它是引入西洋配釉法,在红釉中加金以低温烧成,由于烧制不易,提纯困难,颇为名贵,《陶雅》谓之“华贵中之佚丽者也釉质匀净明艳,殆亡伦比。紫晶逊其鲜妍,玫瑰无其娇丽”。本品撇口、长颈、丰肩、束腹、圈足微外撇。造型稳健大方,釉面平整肥厚,玻璃光感强,瓷胎细腻,造型规整严谨。外壁胭脂红料绘制苍龙教子图,画中苍龙翻腾于云雾之间,俯首下探,与龙子四目相对,气势磅礴。其鬃髪横批,双睛怒张,身躯矫健有力,五爪锋利无比,视之威风凛凛,与周身云纹勾连衔接自然,神威凛然中又见隽雅。整幅画面极富动感,张弛有度,扣人心弦,风格凌厉恢弘,虽为瓷胎彩绘,却有不输水墨国画之造诣。与一般青花和粉彩作品相区别,此器通体以胭脂红料装饰,胭脂红料为釉上彩料,呈现自然的层次,如同浅浮雕效果,艺术表现力极强。绘饰细腻,勾画精湛,龙鳞排布栉比,体现了制瓷工匠极为高超的技术水准极脱俗的艺术审美。胭脂红明妍瑰丽,娇艳夺目,衬以白釉为地,对比鲜明,突显神韵。整器瑰丽繁复,体现了皇家制器的雍容奢华。
Lot 0121 清乾隆 炉钧釉如意耳扁瓶
估价:400,000-500,000 HKD
成交价:48万港币
尺寸:高20cm
说明:炉钧釉,创烧于雍正朝唐英督陶时期,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其名。炉钧釉名,记于景德镇唐英刻碑,以彰其作为唐窑烧成之重要瓷品及理想供御瓷类。其色,介于广东佛山石湾窑与江苏宜兴窑紫砂壶釉色之间,唯炉钧流釉更佳。《南窑笔记》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本品呈扁瓶形,颈两侧饰如意耳,堆塑万字绶带。通体施炉钧釉,釉厚不透明,釉面开细小纹片,光泽温润。釉面上形成长短不一的蓝绿色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翎羽一样,斑斓交织,色如涟漪,如倾碧波,幽雅隽永,赏心悦目。釉中诸色浑融交错,迷离迤逦,妙不可言,尽显典雅清幽之态。
Lot 0122 清乾隆 唐英制像生瓷鸭
估价:3,000,000-4,000,000 HKD
成交价:320万港币
尺寸:长21cm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页172,图153《清宫瓷器档案全集》载,乾隆六年四月初一日唐英进贡瓷鸭6只说明:鸭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品中出现较早,商周的青铜器中即可见仿鸭形的凫尊,亦常见于各个时期的陶瓷器、玉器及金属器之中。《西清古鉴?绍兴古器评》中记载:“凫之为物,出入于水而不溺。……饮酒者敬能以礼自防,岂有沈湎败德之患乎?凫尊之没,其意如此。”由此可见,鸭“出入于水而不溺”的自持之天性一直为古人所喜爱。唐代以后,鸭形器逐渐增多,至明时,鸭熏等文房器皿甚为流行。据《清宫瓷器档案全集》记载,乾隆六年四月初一日,唐英进贡瓷鸭6只。《唐英全集》亦记载,唐英曾烧制过三对瓷鸭进贡给乾隆帝,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只与此拍品一致的仿生鸭,只是故宫所藏瓷鸭为右向扭头,而本品则为左向扭头;且故宫瓷鸭羽毛带彩,显得鲜艳,鸭嘴颜色较深,而本品羽毛素净,鸭嘴颜色略浅,这也正说明此鸭与故宫所藏瓷鸭乃是一对,一公一母。瓷鸭卧式,造型写实,身体肥硕。口部微张,向左侧首,一翼微张,一翼服帖于躯身之上,尾巴上翘,羽翅迭迭重重,层次分明,全身绒毛均细致刻划,工艺即为细腻,体现出唐英制器的超高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仿生瓷器很早以前就出现,最早是用于墓葬中,是墓主对在世的眷恋,但此种仿生瓷器往往制作简单造型不精致,直到乾隆时期,也正是唐英在职时,仿生瓷器达到陶瓷史上最高水平,最为人赞颂的正是唐英制作的仿生瓷器,因其具有极高的写实性,神情与姿态兼备,栩栩如生,格外招人喜爱。瓷器仿生鸭,久在东周曾侯乙墓中就已出现,一对鸭形香盒正是鸭形香熏的始祖,现在世界各大博物馆藏有我国瓷器、木质、铜胎的鸭形香熏,如美国芝加哥亚洲艺术馆藏有宋代影青鸭形香熏、日本德川美术馆藏有铜质鸭熏等,可见鸭形在我国古老之际便已流行。“鸭”在古代音同“甲”相似,故鸭与科举考试高中前三甲的“甲”相关联,“鸭”寓意科举之甲,民间对出远门考试的人赠送鸭子或螃蟹,祈福取得高第。清代宫廷流行“无纹不有寓意”,唐英制作仿生鸭进贡宫廷必有吉祥寓意,也许是祝福大清朝前程远大,注重科举选拔等也未可知。此对鸭在道光时期御窑厂仍有仿制,但不够乾隆时期唐英所制造的灵动写实。
Lot 0123 清乾隆 仿定窑石榴形水注
估价:20,000-30,000 HKD
成交价:2万港币
尺寸:长10cm
说明:文房清玩,虽形微体轻,然其丰富的功能,独特的造型,以及千姿百态的制作工艺与材质,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品位高雅的艺术世界,水注即是当中独特的一员。水注,也称“水滴”、“砚滴”。是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文具,注水于砚面供研墨之用,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西京杂记》载:“晋灵公冢……惟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乾隆皇帝好古成风,尤以仿制宋代的几大名窑为甚。此件水注通体白釉,釉光莹润,温润如玉,为仿定窑之作。其造型呈石榴形大小相连,果皮半开,露出饱满的籽粒,上方开口,内空以贮水。叶片沿着器壁婉转缠绕,叶脉清晰可见,逼真自然。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将其置于书斋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与文人相对,确为几案之珍。
Lot 0124 清乾隆 宝石蓝地描金岁寒三友御题诗砚屏
估价:600,000-700,000 HKD
成交价:60万港币
尺寸:24×17.5cm
参阅:北京瀚海2003年春季拍卖LOT1790说明:插屏造型稳重大气,底座及边框取材紫檀而制,檀木色泽深棕,质料上乘。底座四面浮雕变形夔龙纹,气派工整,下雕缠枝莲花与蝙蝠捧寿,华丽精美。屏心镶嵌瓷板一块,两面均施高温蓝釉,釉面光洁匀净,色泽庄重深沈,宝光内藴。上以金彩描绘纹饰,一面绘松竹梅岁寒三友纹,一面录高宗皇帝御题诗一首:“老松经万年,幽壑纷千派。蜿蜒扫黛眉,虬龙结青葢。耳际无余声,飒沓泛天籁。奔腾鐡骑驰,遥见卷旌斾。神韵动诸天,妙意殊堪会。大哉造化功,金泉创仙界。髙堂临万壑,一泻松风快。当年诸孙行,惟我承恩防。赐居亭畔室,虬枝森一带。盛夏如秋深,日夕静相对。谡谡吹衣襟,谷神守清泰。转瞬成昔游,感企瞻图画”落“乾隆御制”款,下钤阴文印“干”、阳文印“隆”。整个画面风骨清新,用笔清秀,与常见乾隆御窑瓷画重工笔、多繁缛的风格迥然不同,笔者意态闲适之气尽显。本品选用蓝釉地施金彩描绘纹饰,气韵内敛而不失华丽之气,亦为此时相对少见的装饰技法,其在清档中仅散见零星个例。查阅各大博物馆及历年拍卖资料,在北京瀚海2003春拍中,有一只几乎相同的蓝釉描金插屏,编号1790,与本品风格题材一致,只是岁寒三友布局于瓷板的左下角,与品正好镜像对称,应为当时成对制作。
Lot 0125 清乾隆 珊瑚红地粉彩描金太平有象 (一对)
估价:700,000-800,000 HKD
成交价:70万港币
尺寸:高20cm×2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6年春季拍卖 Lot1461张宗宪先生旧藏参阅:《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287;《中国名瓷欣赏与收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页271,图381说明:太平有象瓷塑是乾隆时期极具时代特征的陈设器。在故宫中钦安殿内供奉有一对锤堞起线“太平有象”香熏,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两广总督李侍尧进贡,深得乾隆喜爱,御赐名“太平有象”,并下令安放于钦安殿中。在故宫太极殿、中和殿、上书房等各宫之中均有太平有象形制的陈设。此类太平有象瓷塑亦称为象驮宝瓶,同陈列在故宫太极殿宝座两侧的同类器极为相似,亦与《清档》乾隆三十七年、三十九年烧造太平有象的记载一致。该作品虽然无款,但胎体厚重;象背上所驮瓶子无底,与中空的象身相连;象身上的披搭为彩绘,逼真而细致,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属典型乾隆之器。以各种祥瑞图案拼凑成四字吉语的纹样在清朝甚为流行,除纹样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瓷塑来表现四字吉语的作品。此件作品就是取四字吉语精心设计的瓷塑,“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之意,因“瓶”与“平”同音,故常表现为一象驮宝瓶,这一题材反映了人们对于太平景象的美好期许。整器设计繁而不杂,典雅大方,喜气洋洋,生动地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颂。陈于案上清赏玩耍,自是最乐。此对太平有象,藏家于1971年购自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附当年发票。
Lot 0127 宋 定刻花梅瓶
估价:4,000,000-5,000,000 HKD
成交价:500万港币
尺寸:高24cm
来源:伦敦苏富比2006年春季拍卖封面,LOT58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页98、99说明:定窑为赵宋名物,色莹而质润,千百年来备受文人士大夫之推崇,享誉盛名。谷应泰《博物要览》卷二《志窑器》云:“定器有画花、绣花、印花三种。多用牡丹、萱草、飞凤三种。时造甚有佳器,式多任务巧。”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故称定窑。它始烧于晚唐,到北宋时已经负有盛名,及至金朝,仍十分兴盛。在五大名窑之中,定窑产品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主要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和剔花等。剔花瓷器是定窑极为珍稀的品种,此类装饰技法较为费工费时,定窑仅有很少量制造,国内外收藏及考古出土资料都极少。此瓶造型较为特殊,有别于传统的小口梅瓶,宽口折沿,直颈丰肩,胫部下收,圈足外撇,敦实却不显厚重。装饰风格独特,通体剔花,瓶身主题牡丹纹为饰,刀锋犀利,纹饰舒展,线条活泼流畅,一气呵成,生动自然。其烧制工艺巧妙,首先于白色胎体上施褐色化妆土,在化妆土上勾勒出花纹轮廓,再在花纹内划茎叶等细节,最后将花纹以外的化妆土剔掉,利用深色化妆土与白色胎体之间的反差来突出纹饰,形成鲜活对比,展现花纹之灵动。剔花技法以磁州窑系产品使用最多,但其胎釉及工艺不如定窑精致考究。定窑剔花器物十分罕见,其中以枕类器物稍多,也仅寥寥数例。而剔花梅瓶则未见,同类磁州窑制梅瓶有一件与本品十分相似,于2004年春季经香港佳士得拍卖,成交价高达一千三百五十余万港币,而本件定窑梅瓶品质更胜,胎釉工艺比之更精,传世更为罕见,收藏价值极高。
Lot 0128 宋 钧窑天蓝釉紫斑碗
估价:100,000-150,000 HKD
成交价:10万港币
尺寸:直径21.8cm
说明:碗敞口,弧壁下敛,底承圈足,质地厚重。通体施钧窑天蓝釉,碗口挂釉较薄,呈酱色,而至碗口以下“堆脂”愈厚,其蓝更浓。釉质凝厚滋润,清新淡雅,静穆湉谧。酱色一圈如黄云压顶,而天蓝一片如苍穹无垠,鬃眼结晶如千山急雨,一时难分天地上下,气象万千。碗内壁点坠紫色斑块,紫中泛红,鲜妍隽美,正合寂园叟《陶雅》中所说:“钧窑之紫,汗浸全体,晕成一片”之说,诚为钧瓷之佳美者。
Lot 0129 元 钧窑蓝釉玫瑰紫斑盏
估价:200,000-300,000 HKD
成交价:20万港币
尺寸:直径7cm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上)》,页246,图222说明:钧窑为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经历宋金至元代,后历代都有仿造。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钧瓷以其窑变的美妙艺术,不仅受民间的青睐,更受到宫廷的偏爱,后将钧窑垄断为官窑,特意在钧瓷故乡-禹州城北门里的钧台附近设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品。钧瓷绚烂奇妙之色彩在烧制中自然形成,所谓“夕阳紫翠忽成岚”,釉色灵活、变化微妙,因而世上绝无相同之两件钧瓷,更显其独一无二,巧夺天工。拍品造型隽秀,盈盈可握。通体施钧窑蓝釉,口沿呈酱黄色,碗内缀以不规则的玫瑰紫色斑块,观之如晚霞变幻又如山水氤氲,引人入胜。釉面密布细小开片,淡雅的天蓝与瑰丽的玫瑰紫相得益彰,古韵十足。钧窑的铜红釉装饰始于十一世纪末的北宋晚期。2001年禹州刘家门窑址的发掘中,在北宋晚期地层发现了使用大面积铜红釉以及用紫斑装饰的瓷片,在同一地层亦发现了此类小碗的残片,可见此类紫斑小碗为钧窑名品。传世的同类小碗基本都收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钧窑天蓝釉紫斑碗;另见一例,为大维德爵士旧藏,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Lot 0132 明万历 青花凤纹大缸
估价:600,000-800,000 HKD
成交价:81万港币
尺寸:高40cm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单排楷书款 来源:日本茧山龙泉堂旧藏说明:缸阔口平沿,深腹至底微收,器形硕大,胎体厚重坚致。釉面莹润,白中泛青,青花雅丽,颇具沈静感。器身通绘双凤游云图,凤凰展翅穿于云间,双翅伸展,尾翼飘洒,器宇轩昂,颇有百鸟之王的风范。周围以“壬”字形云纹环绕,仙气咄咄,婉转迂回。口沿处加饰云纹一周,其下长方形开光内书“大明万历年制”,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一周。整体纹饰层次清晰,疏朗清秀,以双勾纹饰轮廓,加以青花平涂渲染填色,笔法精湛。古代烧造大缸极为不易,由于其形体较大,胎体厚重,烧制过程要确保器物不变形,需要很高的成型工艺,制作工艺复杂,故成品率极低。清嘉庆时期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一口大缸需19天才能烧制好,御窑厂对大缸挑选严格,上交宫廷的“百不得五”,其余的全部打碎。明代御窑厂烧造大样瓷缸,每件估银58两8钱,两样瓷缸,每件估银50两,而当时官窑瓷器平均成本只有白银一两。烧造千余件小型瓷器所用松柴八九十杠,烧造瓷缸需多用松柴四五十杠,史书记载万历时期烧造瓷缸数年难成。清代唐英《火神童公传》记有万历朝童姓窑工由于烧造瓷缸屡次失败,舍身跳入窑中,始得大缸的传说。
Lot 0133 明万历 青花五彩葡萄纹双耳小杯
估价:100,000-150,000 HKD
成交价:10万港币
尺寸:直径4.5cm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说明:此杯以五彩绘制,造型小巧,存世者极为罕有。万历五彩素负盛名,以红绿二彩炽烈取胜,对比强烈,夺人心魄,人们往往将“万历五彩”与“成化斗彩”相提并论,把它誉为明代制瓷业的一大成就。万历十二年(1584)工科都给事奏折中写道:“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务扳华丽”。《匋雅?卷下十三》赞曰:“万历五彩,草昧初开,往往显其拙相……皆非寻常匠手所能几及。”本品之面貌正是对前贤感悟的最佳诠释,其造型新颖别致,以折枝花为耳,底足内书写“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笔道遒劲,古拙稳健。杯外壁满绘葡萄纹,以红彩和青花分别渲染葡萄颜色,红彩苍雅深沈,青花浓翠欲滴,绿彩厚润而翠意闪现,黄彩鲜明而不俗,仿若金箔贴附。笔意稚拙可爱,诸彩相配得当,相互辉映。既有万历时期粗犷之风格,又颇见典雅尊贵,精致之气韵。五百年沧桑变幻,此杯历尽无数人间风霜,依旧幸存于世,述说神宗一朝的故事,传播那个时代的工艺之美,是为瓷界之幸事。
Lot 0134 明崇祯 青花赵云救主图筒瓶
估价:120,000-180,000 HKD
成交价:12万港币
尺寸:高43cm
说明:明末崇祯一朝国势衰退,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筒瓶即在此时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器型,此种造型寓有期盼“天下一统”的良好祝愿,故亦称“江山一统瓶”。据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截筒之瓶形如木桶,近口处微凹,明制最多,青花尤火,花甚粗率而殊有野趣,清初仿者亦然。”《陶雅》亦载:“有明截筒之瓶……而彩画恢奇极亦,望而知为胜朝物也。”本品侈口,束颈,肩部曲线圆滑,长直壁,平底,造型端正挺拔,底部露胎处可见胎质细腻洁白,紧实致密。瓶子除底部外,通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肩部和胫部有暗刻弦纹,口沿下为青花装饰倒蕉叶纹。蕉叶中茎留白,大小错落的布局都是崇祯时期典型特征。瓶身主题纹饰为三国故事中的长阪坡赵云救阿斗,赵子龙顶盔冠甲,手执长枪,腰悬宝剑,糜夫人怀抱阿斗,阿斗顶冒祥云,一条龙隐于云中,象征阿斗乃真龙天子。全器绘画技巧高超娴熟,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衣褶折迭错落之处尤见功力。所绘树石质感强烈,青花发色鲜妍夺目,分水技法细腻,笔触纤巧精致,状物有神,是一件难得的崇祯青花佳器。
Lot 0143 明万历 青花龙凤纹小杯
估价:200,000-250,000 HKD
成交价:39万港币
尺寸:直径8.5cm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说明:此碗青花发色纯正深沈,先以重色勾绘轮廓,再以浅色渲染,层次分明。所绘五爪苍龙,矫健凶猛,所绘长尾凤纹,清秀雅致,尽显大明王朝之神威。外壁缠枝莲纹造型生动,笔法独特。整器绘画工精致流畅,构图分布巧妙,每一部分均独立成图,彼此又相互呼应,从而达到纹饰虽繁复致密,但整体构图层次清晰的效果。
Lot 0144 明崇祯 青花山水人物纹束腰笔筒
估价:400,000-500,000 HKD
成交价:40万港币
尺寸:高16.5cm
来源:陈玉阶先生旧藏伦敦佳士得2013年春季拍卖 LOT232说明: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窑业制作展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瓷器的诸多纹饰藴涵浓厚的文人气息,题材之特别,内容之丰富,均开一代未有之奇。作为当时高档瓷器的主要消费群体-文人、官宦,他们的审美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图案,从而令瓷器成为反映社会变迁的直接载体,明显地在瓷画中留下他们的品味。作为文房清玩之一的笔筒,于此时期突破传统材质的局限,以瓷为胎,开始大肆烧制,并且纹饰题材有意迎合社会风尚的需求,其中以山水和人物类题材最具特色。对此,晚清寂园叟于《匋雅》卷上有评:“明瓷青花人物,以笔筒花觚为甚诙诡”、“明瓷青花笔筒,往往凹雕一围填以影青。画笔工给无款识,瓶觚亦然”。笔筒直口,口底相若,中间束腰,釉面光洁,胎质细腻,典雅敦厚。外壁通景绘山水人物图,水波微澜,江面如镜,远山迭迭,画面生动,文人气息浓厚,形成一完整天然图景。青花发色明丽翠蓝,浓淡有致,夺目宜人,为此时期青花笔筒逸品之佳作。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古玩元素网更新在 易拍全球 数据显示,存在一些漏出,如有漏出一些成交记录,会及时更新在留言中!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 shgudong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加微信:15201921803(微信号:guwanyuansu)
鉴定与古董买卖 请加微信:shgudong (给我们留言)
全国热线:4000897882
订阅古玩元素网,请扫一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