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诗词世界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在诗词世界,读诗,写诗,听诗,学诗,听课,发表,玩诗词游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大国重器前的宣讲:单单的三峡情 ·  2 天前  
三峡小微  ·  “线性菲涅尔”光热储能电站的追光者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诗词世界

李白与王维:从未见过面,一生都在争

诗词世界  · 公众号  ·  · 2019-01-07 06:06

正文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后台回复“日历”可获取诗词日历和免费图书

今日优课,点击收听→ 林栖品读《诗经》



唐朝,有两个人,一个人信道家,四海求仙;一个人拜佛教,一生礼佛。


同一年出生,同样的京漂儿,同样的于长安崛起,同样的天才绝世。


李白与王维,大唐冉冉升起的两位巨星,同时代,同地点,可无论正史野史,俩人一生竟然没有过任何交集。


有人说因为他们是情敌;也有人说文人相轻,互相看对方不顺眼;还有人说,是因为俩人性格不对路。


其实,俩人虽然没见过面,但一生都在争!


1、争女人(玉真公主)


王维:


我十五岁成为了一个京漂,打拼五年。二十岁,遇见玉真公主。


在岐王宅里,我精心策划演绎了一曲《郁轮袍》。那出色的音律造诣,那绝世的文辞风采,一下子撩动了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的美眸一眨也不眨的盯着我看。自此,我经常出入公主府。 我知道她很快就会向她的皇帝哥哥推荐我。


果然,第二年,我,二十一岁,金榜题名,大魁天下。


李白:


我三十岁成为一名京漂。来到京城之前,写了一首诗,《玉真仙人词》。经过我铁哥们元丹丘(没错,就是《将进酒》里面的那个丹丘生)的引荐,我也认识了玉真公主。也是经过玉真公主的引荐,我踏入皇城,不参加科举,就成为翰林。


(非常巧的是,李白备受玉真公主青睐的时候,王维刚刚结束外放生涯,回到京城,就在长安。可偏偏玉真公主好像已经忘了当年红极一时的《郁轮袍》是怎么唱的,眼里只有那个高鼻梁,西域风的李太白帅大叔。这也就是很多人认为,情敌是王维李白二人不见面的原因。试想一下,这种关系,谁想跟对方见面?难道要说一个,公主对你,不如当年对我好?)


2、争朋友(孟浩然)


王维:


我有个铁哥们叫孟浩然,他四十岁才想着进京。


进京第一时间就来投奔我,也在我这里见到了皇上。


虽然结果不怎么让人满意,但是我的心他懂,他的心我也明白。


他给我写了一首诗《留别王维》就继续去归隐了。


我也回了他一首《送孟六归襄阳》,告诉他没做官不要灰心,前途还是光明的,日子还是灿烂的。浩然哥看到十分开心。


李白:


我跟孟浩然也很铁。我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他,一起游玩,有一次他要南下,我没办法跟随,就写了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千古传唱。


后来又见面,我给他写《赠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浩然哥无比高兴。


孟浩然:


二位的心意我都明白,我要继续去写诗了。《夏日南亭怀辛大》《送辛大之鄂渚不及》《都下送辛大之鄂》《张七及辛大见访》《病减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韵》


李白、王维:辛大到底是谁!!!

3、争才华(诗文)


王维: 我曾有过《辋川集》写北方蓝田辋川。


李白: 我曾有过《秋浦歌十七首》写南方秋浦胜境。


王维: 我写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千古绝唱。


李白: 我写送别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千古绝唱。


王维: 我生在中原山水间,去过边疆塞外。“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白: 我生在边疆塞外,游历中原山水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王维: 我是诗佛!


李白: 我是诗仙!


杜甫(悄悄说一句): 我叫诗圣,宋诗、清诗都以我为榜样,都学我。


4、争被贬


李白:


我被贬,因为我敢让高力士给我脱鞋,杨玉环给我研磨,李隆基给我擦嘴巴!被贬还要给我千两黄金,送我离开长安。


不是我在长安站不住,是长安留不住我。


信道教,四海为家!


王维:


我被贬,是因为我敢舞“黄狮子”。


就问还有谁?除了皇室,除了想造反的人,谁还敢用黄色?


你穿个黄袍给我看看???


李白: 我造过反。

王维: ………


李白: 当年我跟着永王李璘,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王维:哼!我也当过安禄山的官!


李白(悄悄的说): 唉,其实给永王李璘做幕僚的时候,我是十分痛苦的。


王维(也是悄悄地): 唉,谁又知道当伪官的辛酸呢?夜夜提心吊胆。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两人默默地拍了对方肩膀一下,刚要相拥而泣,一下子反应过来对方是李白(王维),又马上移开手臂,冷哼一声,转过身去。

结语:


李白与王维,一个是个性张扬,敢作敢为,既极度自信而又极度自负;一个则是个性软弱,谨小慎微,既与世无争而又不愿放弃。


其实正是由于二人的性格各异,行事的方式与准则不一,以至于二人从始至终没有见过任何交集。


两位盛唐的巅峰诗人,没有过诗歌唱和,没有过生活交往,不免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因此,后人便臆想出二人在“骊山”有过一段往来的假说。


但无论如何,二人的诗歌造诣,皆是独步古今,各有所长。


作者简介


作者一楼,广告学本科生一枚,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曾获2017年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二等奖;2018年“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邀请赛三等奖。没事爱写写旧体诗,广告界的诗词爱好者。


【版权声明】后台回复 签约作者 即可了解 重酬征稿 详情。转载授权请加诗词世界小编微信H1834394409, 加粉丝群后台回复 加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