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是乳腺病的基本病机
“从六郁治乳”即是从六郁,即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郁、火郁入手辨治乳腺疾病。这一理论主要源自《黄帝内经》《丹溪心法》等,是对历代医家郁证学说临床运用的拓展。乳房的经络部位与胃、肝、肾、冲任等经脉有关,乳房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及乳房疾病的产生主要与肝、脾(胃)、肾及冲任等密切相关。气血、经络、脏腑功能正常,则乳房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若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肝气郁滞,脾胃气机失常,冲任失调,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皆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经脉乳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痰湿食内生,气痰血郁结于乳房而形成结块,或气郁化火、热火内结乳房而发生乳病。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本,气郁、痰浊、瘀血、热毒蕴结乳络为标,出现乳癖、乳岩、乳核、乳痈、乳疬等疾病。
实可致郁,虚可致郁,郁在乳腺病中无处不在。脏腑生理上协调统一,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诸郁、虚实往往相因而病,互为兼夹。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外感六淫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日久气滞、血瘀、痰凝、食郁、火郁相互搏结,蕴集乳络,发为乳病,此谓实可致郁。劳倦过度或脏腑功能减弱,气、血、阴、阳皆耗损,肝、脾、肾功能失调,肾不藏精,无以灌养冲任,冲任失调,导致气痰瘀结于乳络,发为乳病,此谓虚可致郁。具体临床运用中,林毅通过辨治虚实六郁,辨证采用祛除诸郁“九法”,包括疏肝、化痰、祛瘀、清热、利湿、消食、通腑、健脾、补肾,总以平衡调治为宗,达内环境平衡为治疗目的。
治乳从气,不离乎肝,不止于肝
谈及乳房疾病,必然提及肝,“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属阴,在生理上以血为体,经、孕、产、乳是其具体形式,乳房在肝的调节下出现周期性气血消长。肝气不疏、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均可导致乳房的疾病。林毅博采众家,兼收并蓄,创“治乳从气,不离乎肝,不止于肝”之论。
《黄帝内经》云“百病生于气也”,《金匮钩玄》云“今七情伤气,郁结不舒,痞闷壅塞,发为诸病。”女性机体处于“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之态。女性多敏感细腻,易情志抑郁,疏泄失常,气有余则肝气易于抑郁,血不足则肝失濡养而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这样极易引起肝失疏泄,影响气的功能,气机郁滞影响到血和津液的运行,则可引起血瘀痰聚,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而瘀血痰浊的形成,又可加重气的郁滞,终致瘀血、痰浊结于乳络,发为肿块。因此以气滞为先导,渐致血瘀、痰凝等相兼为患,就成为乳腺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故病虽言六郁,但都需理气为先。因此疏通气机对于防止乳腺病的发生、变生他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毅在采取痰瘀同治时,尤注意治气,如治疗乳岩、乳癖、乳核或乳痈时,在活血化痰散结,或消痈散结的基础上常配合使用疏肝理气解郁之品。选方用药常以理气活血并用,习用香附、柴胡等气分中血药,以及郁金、川芎、莪术、丹参等血中气药,同时善用青皮、枳壳、厚朴、延胡索、川棟子、佛手、苏梗、槟榔、莱菔子等理气药。
临证中,重视升降相配,使上下得以贯通,如常配伍使用苏梗、尖槟榔、莱菔子调畅三焦气机,川芎、香附调畅中焦升降等,旨在气通血畅,则诸郁自消。同时治肝又“不止于肝”,主张“五脏相关,多元调治”,依据“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临证以培土荣木、扶土抑木、滋水涵木、清金制木、疏肝敛阴五法直接或间接治肝,殊途同归。
治乳需治痰,顺气调脾肾
“痰”乃体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凝聚而成。或因气滞湿停,或因湿阻气机,或因食积所化,或因火邪煎熬、凝聚成痰。具有皮里膜外、全身上下、无处不到的特点。朱丹溪曰:“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滞乳房,痰气郁滞,络脉不通,肿块内生,发生乳岩,则乳痛皮溃溢脓”。
痰浊与瘀血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可以加剧病情进展,当流窜之痰浊与瘀血交搏固定时,则形成癌症的复发转移。林毅在临床实践中不仅重视肝的疏泄,也强调痰湿这一病理致病因素的治疗和预防。气血痰瘀是积聚癥瘕形成的重要因素,四者之中其特别强调“治乳需治痰,治痰先治气”。
痰之形成主要是和脾、肾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有关。《景岳全书》指出,痰“其本在肾”“其病全由脾胃”。《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乃生痰之源,脾(胃)是水液代谢的中心和枢纽。脾肾阳虚,肾虚不能温化水湿,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聚而成痰,痰湿气血结于乳络,形成乳腺肿块。所以调补脾肾为治痰之本。
如在防治乳腺癌复发转移方面,林毅认为治疗重在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健脾补肾以杜痰湿瘀内生而出现复发转移,其中尤以补后天以养先天为重。治法上,或益气健脾为主,或滋阴补肾(温阳补肾)为主,或脾肾双补。对雌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者以补肾为主,对雌孕激素受体阴性者则重在健脾。健脾包括健脾益气、健脾和胃、健脾渗湿、健脾化浊、健脾清热利湿等,常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汤、理中汤、平胃散、三仁汤、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归脾汤等;滋阴补肾常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为主,选用女贞子、旱莲草、山药、茯苓、枸杞子、泽泻、桑葚、生地黄、熟地黄等;温阳补肾每以二仙汤为主,选用淫羊藿、仙茅、当归、熟地黄、肉苁蓉、何首乌、女贞子、知母、黄柏等。时佐焦三仙、槟榔等行气消滞药,使补而不腻。正气得固,正胜邪退,痰湿无以内生,预防与抑制乳腺癌的复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