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极果网  ·  雷军再曝猛料!小米15 ... ·  7 小时前  
加国无忧  ·  冲!多伦多超市特价:牛奶$4.88!草莓、菠 ... ·  昨天  
加国无忧  ·  冲!多伦多超市特价:牛奶$4.88!草莓、菠 ... ·  昨天  
每天发现一家店  ·  这 12 件衣服,从质疑到理解! ·  2 天前  
每天发现一家店  ·  今天这 12 件情人节礼物,好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视域 | 浙学渊源,自王充《论衡》始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1-14 18:28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王充有哪些学术主张与理论资源可供总结?其在浙江思想史上的历史影响又如何?


原文 : 《从王充看浙学的学术渊源》

作者 |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张宏敏

图片 | 网络


我们研究阐释历史上存在于浙东、浙西的区域学术“浙学”,其首要的任务是明确“浙学”的学术渊源。 当今学界对究竟谁才是“浙学的开山之祖”这一问题存有不同意见。有人主张是北宋的理学家 程颐 (1033-1107),有人主张是南宋的婺学家 吕祖谦 (1137-1181),而我们则认为,浙江上虞籍的汉代学者 王充 (27—约97),因著有不朽的经典名著——《论衡》,而成浙江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故而被作为“浙学的开山之祖”。王充的学术主张除却耳熟能详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自然观、“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的无神论之外,还有哪些理论资源可供总结,其在浙江思想史上的历史影响又如何,则是本文关注的议题。


王充


政治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历史上的浙江籍的思想家大多信奉儒学,故而孔孟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民本仁政”的政治哲学,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 以民为本,要求各级施政者要勤政爱民、保民利民、顺应民意。王充《论衡·书解》中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经典论述,这句话启示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并听取普通民众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并积极回应与解决民众关切的问题。

王充之后,浙江籍其他思想家也大多重视“民本仁政”理念之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比如, 于谦 《咏煤炭》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抒发了诗人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 王阳明 依据《古本大学》,提倡“明德亲民”的为政之道:“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 黄宗羲 著《明夷待访录》,把社会治乱评价的立足点从一姓王朝的兴亡转变为天下万民的忧乐:“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万斯大 在《周官辨非·天官》中云:“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是说,儒家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之事,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要革除。


程颐


真理观:“实事疾妄,无诽谤之辞”


与把王充的学术宗旨概括为“疾虚妄”的观点不同,当代浙学研究专家吴光教授把王充的学术宗旨概括为“实事疾妄”。 因为王充在《论衡·对作篇》中强调自己的写作宗旨是:“《论衡》实事疾妄,……无诽谤之辞”。“实事疾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的涵义:“实事”是立的方面,也就是“定真是”;“疾妄”是破的方面,是“疾虚妄”。简言之,“实事疾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批判虚妄迷信。

王充的这种以思想解放、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为主旨的求是、批判精神,在后来的浙江思想家如陈亮、叶适、王阳明、黄宗羲、毛奇龄、龚自珍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陈亮、叶适提倡“务实不务虚”的“事功之学”、经世济民的“经制之学”,因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而同朱熹展开了一场场学术论辩。王阳明发扬“心”的主体性,“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在批判继承先秦儒学、程朱理学的前提下,提出了“亲民”“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之仁”等一系列学术新命题。


黄宗羲还通过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有法治而后有治人”等一系列具有鲜明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的思想 ,比卢梭《社会契约论》启蒙思想早了将近一百年,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与黄宗羲同时代的毛奇龄,不拘成说,著《四书改错》,向理学权威朱熹的《四书集注》挑战,这何尝不是一种追求真理、献身学术的精神?


王阳明


认识论:“事有证验,以效实然”


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多与知、行关系联系在一起。历史上浙学家对知行关系抑或理论与实践的的关系的探讨,以王充的《论衡》为最早。 王充以“效验”论驳斥先验论,认为所有人都是“学而知之”的,即便是圣人也不能“神而先知”或“生而知之”;知识的真伪必须通过事实的检验才能证实,即所谓“事有证验,以效实然”(《论衡·薄葬》)。

王充的认识论,还体现在《论衡·别通》中的“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意思是说,涉足浅水的人只能见到虾子,进入较深水域的人能见到鱼鳖,潜入深渊的人能看见蛟龙。王充把涉水分为“浅水”“颇深”“尤甚”三个层次,而所见之物愈深愈奇,愈深愈贵。此外,《论衡·实知》有云:“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这是说,人无论生来如何,尽管他们性情有差异,才智有高下,能力有大小,但“知物由学”,别无他途。

自王充之后,浙江历史上的思想家围绕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关系又有不少经典论述。 比如,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更是针对朱熹“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的看法,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新命题:“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在阳明这里,认识论意义上的“知”与“行”同步发生,认知与实践的过程就是“即知即行”的无间断的连续发生体。黄宗羲作为心学的终结者,认为阳明学“致良知”的“‘致’字即‘行’字”,提出了“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的新命题(《明儒学案·姚江学案》),是为“力行”哲学。


黄宗羲


学术观:“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学以致用,作为一种实用主义的学术观,决不能视为功利主义。 浙江历代思想家的学术观,都有“学以致用”的倾向性。王充《论衡·超奇》有云:“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大意是说,凡是重视融通的学者,其可贵之处在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

王充的“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的学术观,直接影响到后世的浙学家。 比如,南宋永嘉学派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学中“外王”和“经世”的一面,使儒学不至于完全陷入纯是讲求个人道德的心性修养,从而成为南宋儒学的一个重要补充。黄宗羲在编纂未竟的《宋元学案·艮斋学案》“案语”中,就有为永嘉学派正名的主张:“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唐仲友的经制之学,以经义立治术,旨在经世致用,故其学问都能与关乎国计民生的政事相关联;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特立“说斋学案”的原因,就在于唐仲友的经制之学“皆有关经世之学”。黄宗羲还以“儒者之学,经纬天地”为立言宗旨,反对前儒“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学术趋同,在发出 “以水济水,岂是学问”的拷问的同时,提倡“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自得之学,进而提出“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的学术观。


吕祖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