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关灯拆电影
关灯后做的才是最高级的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关灯拆电影

豆瓣8.9,7座小金人!它是《阿凡达》的“鼻祖”

关灯拆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8-01-05 22:2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还记得当年被《阿凡达》支配的恐惧吗?

IMAX一票难求,影院门口 大排长龙 ,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卖火车票。



某宝上一张票炒到了1500上下, 利润400%!

《阿凡达2》则要等到2020年,以及还有《阿凡达345》……

然而


今天我们要来说说《阿凡达》的“精神鼻祖”:


《与狼共舞》


主角一个是下身瘫痪的前海军,一个是等待截肢的陆军士兵;

情节一个是爱上外星公主,一个是爱上印第安少女;

结局都是带着部落战胜联盟。

没毛病,United States不就是联盟么?

但是《与狼共舞》比《阿凡达》更神。

它是导演凯文·科斯特纳的第一部长片,便在当年的奥斯卡 狂砍7座小金人!

同时获得了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 等重量奖项。

这样的殊荣,纵观89年奥斯卡历史也是少有的。

今天我们遴选了4小时导演剪辑版《与狼共舞》的精华看点,共同体验这部豆瓣8.9分的 西部史诗之作


关灯特约,请勿转载

文/一冰

各位18岁,来学历史了

8分钟看懂西部史诗巨作《与狼共舞》


以下内容根据评论家葛颖同声评论整理:


影片伊始,打出字幕“与狼共舞”,文字下有 一柄烟斗和羽毛装饰 ,直观地告诉观众,这里的“狼”指的就是印第安人。


“与狼共舞”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与印第安人和平相处。


因为有着四小时的片长,导演科斯特纳就显得比较从容,不必急着推进剧情,而是 一层层地埋设人物动机,铺垫行为的合理性 。所以整部片子的节奏虽然缓慢,但是情节非常连贯,不会让人感到突兀。


为了展示男主角约翰·邓巴的 完美主义、有些偏执、不愿妥协的性格 ,导演特意在影片开头设置了两场戏来表现。


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时期。


第一场戏,两个没有露脸的士兵说要给伤者锯腿,镜头渐渐拉开,这才露出邓巴面孔的局部,画面上强调的依然是他 血淋淋的废腿

邓巴是个完美主义者,不愿意身体遭到切割,所以他痛苦地穿上靴子趁乱逃离了手术台。

第二场戏,南北两军战局僵持不下,把长官都急得焦头烂额。

一个士兵正对邓巴喋喋不休,邓巴不理他,在后景中渐渐退出了画面。摄像机没有跟拍,而是一直聚焦在说话的人身上。

这时,邓巴骑着骏马一跃而出,突然的变化因为刚才镜头的停留而 更具冲击力,让观众颇感意外。

与其以残疾人的模样苟且偷生,不如在战场上英勇战死。

——约翰·邓巴


他疯一样地冲进战地,在战场中横向驰骋,像靶子一般吸引战火。


随后邓巴张开双臂,像是拥抱死亡,也像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 死后 即将迎来重生。

意外的是,邓巴寻死的行为打破了僵局,北方士兵都受到他的鼓舞而冲锋陷阵,很快攻下了高地。

将军为了表彰邓巴的英勇,为他请来私人医生治腿,最终保住了废腿。


这两场戏充分地说明了邓巴, 不完整毋宁死,绝不妥协的偏执性格


同时也是对邓巴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 他在白人社会中格格不入,要融入就不得不削足适履,遭到切割。


但是邓巴又是一个如此追求完美主义的人,他哪里肯妥协?所以邓巴选择了 远离白人社会 ,来到边境地带过起田园乡村的生活。


边境生活十分寂寞困苦,前哨所的长官显然已经失了心智。


在邓巴赴任不久后,长官便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另一些边防士兵们的形象也是邋遢、落魄,完全没有军人的风采。


驻边中尉因为无法忍受边境生活而宣布解散联队,是军人的大耻。


而与他们不同的是,邓巴主动请缨来边防驻扎,他不仅不感到害怕,反而享受这种孤独, 再次证明他与主流人群的不同


邓巴来到驻边要塞的时候,前士兵们都已经解散,只有他一个人驻守。要塞脏乱破败,和后来邓巴见到的干净整洁的印第安人村落 截然不同

脏乱的要塞


干净的部落


一对比, 导演的立场就显而易见了。 《与狼共舞》是美国影史上少有的 赞美印第安人 的影片,而且片中还有大段苏族印第安语的对白。


据说当年公映时组织了一批原住民观看,放映结束后掌声雷动,赞叹 于有影片能够公正地为族人正名。


片中藏有多处现代工业文明与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对比。


白人对待动物没有怜悯之心,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惜屠杀鲜活的生命。


有时,白人猎杀动物只为取乐、泄愤,或消解无聊。


而印第安人将猎到的动物视作上天的赠与,只取当年需要的份额,不会过度屠杀。


猎到动物后,印第安人的做法是物尽其用,绝不浪费丁点动物的价值。


同样是猎杀,导演显然刻意美化了印第安人,认为他们是 富有人性的族类 。相反自视为现代文明人的白人,则是 野蛮的、残忍的


来到要塞独居生活的邓巴,慢慢显现出自己的本性。他热爱自然、生性狂野,形象上 逐渐向印第安民族靠拢 。导演通过几个小细节来呈现。


来到边境后邓巴将马鞍卸了下来,因为印第安人骑马是不用马鞍的。这是他野性的 第一次 展露。


此时一匹狼进入了邓巴的生活,邓巴没有选择射杀它,而是 保持距离,与它和平共处。


前面说到,“狼”即是“印第安人”。紧随着狼之后,苏族部落里的巫师踢鸟也发现了邓巴的要塞。

邓巴同样没有奋起反击踢鸟,而是选择远远观察。这和与狼交往时的状态是相对应的。


踢鸟查看邓巴的爱马,邓巴毫不犹豫地冲出去制止,都没来得及顾忌自己的形象。此时的邓巴赤身裸体,完全就是野人的样子,这是他野性的 第二次 暴露。


狼与邓巴的亲近程度,也反映出部落对邓巴的接纳程度。现在二者还处于互相 远远观望的状态


邓巴帮助部落找到了野牛,成为了苏族英雄,部落成员把牛的心送给邓巴品尝,以示感谢和认可。


不久后狼叼来猎物献给邓巴, 巩固二者间的友谊


庆功的夜里,印第安人和邓巴交换衣物和饰品,邓巴从 外形上 更贴近了印第安人气质。


受到印第安人篝火舞蹈感染,邓巴回到要塞后也开始模仿着围火跳舞祭祀,这代表着他的 信仰 也逐渐被印第安人同化。


族人看到邓巴和狼 在草原上嬉闹、奔跑


他们为他取下一个 印第安名字 与狼共舞 。说明整个部落都已经接受他,他也正式成为了部落的一员。


部落为他准备了一间小帐篷,邓巴已在部族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此时狼也愿意从邓巴的手中接过食物, 彼此成为最信任的伙伴


邓巴和踢鸟的养女结婚,他彻底换上了印第安服饰。


除了肤色外,他与印第安族人并无二致。


这是一部美国西进运动的历史,也是 民族融合 的历史。表面上我们看到邓巴渐渐融入了印第安部落,其实 部落也在悄悄受到邓巴的影响而转变


部落里的人都喜欢邓巴身上佩戴的物品,他们喜欢邓巴的衣服和帽子,不惜拿贵重的饰品来交换。


邓巴请族人喝咖啡,给他们糖吃。


族人从邓巴那学会了西方人那套打招呼的手势。


邓巴为部落带来枪支,改进了原本冷兵器时代的落后作战方式。


踢鸟从需要养女做翻译和邓巴交流,到可以用简单的英语与邓巴正常交流。


殖民的拓展是抵挡不住的历史车轮,文化融合也同样是必然的趋势。


白人因惧怕印第安人的野蛮,所以躲藏在隐蔽的窑洞里保命。


印第安人又惧怕白人先进的武器,所以对白人避之不及。


二者互相惧怕,又想除掉彼此,主要是因为文化上的障碍。 语言不通,交流不畅,难以了解对方,便萌生了畏惧与厌恶。


正因为踢鸟的养女懂得两门语言,才使得邓巴与苏族交好。如果没有养女的协助,二者将继续在巴别塔的困境中彼此敌视,缔结友谊的过程也会大大延后。


和平的日子不长,西进运动的铁蹄已经踏入了苏族部落的地盘。回到要塞的邓巴被新驻扎的士兵囚禁起来,此时他们已经完全把邓巴认作为一个印第安人。


他们杀了邓巴的马,以及徘徊在不远处的狼。


狼的命运象征部落的命运 ,殖民者拓殖的车轮就将朝着苏族部落撵去。虽然影片没有直接表现苏族的最终结局,但我们知道美国历史上曾经有着对印第安人无情屠杀和侵略, 苏族部落也终会像那匹狼一样倒在外来者的枪下。


影片故事发生几十年后,西进运动才终于宣告结束,美国政府和印第安部落签订条约,接纳印第安人成为美国诸多民族中的一小支。 文化的割裂,使印第安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讽刺 的是,拍捕水牛这场戏时,剧组借来了当时全美所有已经驯养的野牛,据说数量多达十万头。


动物保护协会的人也在片场, 以确保没有任何动物受到伤害。


草原戏要求大幅度的调度,拍摄难度很大,加上所有被猎杀的野牛都是拿做好的模型伪装的,更增加了拍摄的困难。这场戏剧组连拍了三周才达到现在影片里的效果。


过去白人残暴地屠杀印第安人,对自然无情践踏,而今却对每一头野牛兴师动众, 再次说明唯有人的欲望被满足,资本完成积累,人性才得以回归。


虽然今天回头来看西进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必然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但是美国的知识分子依然 敢于去质疑 ,先辈们曾经对少数族裔碾压式的拓殖,对自然环境不计后果践踏的行为,代价究竟几何?


敢于去深思,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物质的生活,又带走人际间亲密情感的困境。一切的意义,又该如何考量?


这样的哲学思考才是《与狼共舞》成为史诗的真正原因。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与狼共舞》4小时完整同评音轨


关灯近期精彩文章:


饭桌上可别光顾着吃,坐错了位置可能要了你的命

这些是我2017最怀恋的瞬间

陈小姐:撸完 妖猫 ,工伤!

东抄抄,西抄抄, 心理罪 终究是皮毛

在被嘲笑前,陈凯歌真的「大师」过

电影是「腔调」比「故事」更重要

今年最恶趣味的电影来了,还提名了金球奖


*往期经典 公众号内回复“目录”即可查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