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星期广播音乐会
上海媒体优秀品牌。创办于1982年,是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普及型系列音乐会。一直坚持“高质量、低票价、普及型、服务性”的定位,精心策划节目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星期广播音乐会

徐志摩为其打Call,林徽因亲自主持,究竟是怎样的一场音乐会?

星期广播音乐会  · 公众号  · 音乐  · 2017-12-04 21:4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说来也有趣,小提琴艺术发展近300年,无论是演奏风格还是作品数量,都越来越丰富,而大家所使用的琴,在外观上却看不到有多大变化。纵然如今的制琴业日趋发达,生产线完备,工艺标准也不低,但让那些大师级演奏家念念不忘的,依然是300多年前那批手工打造、数量极其有限的“斯特拉迪瓦里”、“瓜奈利”家族的古琴。



一琴永流传,曲子万千变。而演奏家与聆听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引领着小提琴艺术不断推陈出新。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世纪以来,小提琴艺术出现了众多的学派,如富有歌唱性和炫技性的意大利学派、有借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契机(1795年)而发展起来的法国学派(包括比利时)、还有其他诸如苏俄学派、德奥学派等。


萨拉萨蒂,法比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我们之前做过导赏的 克莱斯勒 ,正是小提琴法比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关文章: 克莱斯勒 | 弦上代有才人出,舞弓炫技各有路 这位出身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大师,在法比学派发展近一百年后仍然深受影响,可见 法比学派 在当时的领军地位。克莱斯勒信奉 “音乐好听至上” ,他不但能为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写出动听的华彩片段,也可以在音乐小品上一展身手,其中不乏一首与中国相关的小提琴作品—— 《中国花鼓》



有传《中国花鼓》一曲是克莱斯勒来到旧金山唐人街时,听到中国移民演奏花鼓时所获得的灵感。而当我们继续查阅资料,发现了一件更有意思的事,原来 克莱斯勒在1923年还来过中国开办音乐会,这首《中国花鼓》正是压轴曲目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五四”新文化浪潮的冲击,各种新知识开始迅速传播开来。在蔡元培等支持下,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等一批专业音乐机构开始建立,大家对西洋音乐的热情也逐步高涨,大有走进剧院听现场,从而“学以致用”之意。


蔡元培


不过,要说到这场音乐会的策划和导赏者,可能大部分人是猜不到的—— 徐志摩 。这位五四时期新月派代表诗人,也不遗余力地为音乐做着推广。他曾对克莱斯勒的小提琴艺术如此说道: 用此曲只应天上有去形容喀拉司拉(克莱斯勒)的梵和玲(小提琴Violin音译),等于不形容


徐志摩


因此消息灵通的徐志摩在得知这场音乐会即将在北京真光剧场(今中国儿童剧场)上演时,开始在报刊上做起了硬广告,简单直接: 不久克莱斯勒将来京,他是近代有数的音乐大天才,爱真音乐的人,千万不可错过这最难得的好机会。就是耗费了半月的薪水去听他一度弦琴,结果还是你便宜的。 此后更是在报刊上介绍音乐家的简历,以便让更多人了解。


中国儿童剧场前身即真光剧院


原本这场音乐会,只是面向在京的外国人,徐志摩便亲自与克莱斯勒进行交流,最终说服他向中国观众开放,同时为了降低票价以减轻爱乐者负担,演出开支中超过票价的部分以社会募集形式展开, 梁启超、林长民、章士钊 等高声望人士纷纷慷慨解囊, 梅兰芳 等人更是合赠花篮三只,预祝音乐会成功。音乐会当天,由 林徽因 进行主持,并向听众介绍了克莱斯勒其人和音乐会礼仪规范,当时民国大总统 黎元洪 也出席并在中场接见了艺术家。


林徽因


徐志摩为这场音乐会写的导赏文章


得益于徐志摩的音乐会导赏和全程的亲历亲为,演出自然获得了广泛好评,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的谭抒真,当时16岁的他正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初学小提琴,在听了这场音乐会后便立志成为一名小提琴家。纵然,在新旧文化的交汇期,不少人对徐志摩所提倡的“花半月薪水”去听一场音乐会不以为然,甚而公开批判,但有一点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公认:音乐会非常成功。


图右为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谭抒真


除了《中国花鼓》以外,本周的星广会中,来自普罗科耶夫的《D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也是一部20世纪的作品,对于这位俄罗斯作曲家,我们最熟知的便是他的《彼得与狼》,以及为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作的配乐。


普罗科耶夫的艺术创作同样极具个性化,这部小提琴作品的原型是长笛奏鸣曲,创作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期,而对长笛的偏爱则来源于作曲家旅居法国时期,认为这种“天国之声”适合表现天真明朗的情绪,因此用来表现战争苦楚中的一丝光芒也再合适不过。当著名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听了这部作品后,建议普罗科耶夫改编为小提琴奏鸣曲,因为他认为里面好些主题也非常适合于小提琴的音色。于是,这部“新作”于1944年在莫斯科进行了首演。


长笛版第一乐章

小提琴版第一乐章

所以,这300年来,小提琴和它的作品,始终在变与不变之间游走。时代的变革,艺术家个性,都在作品上留下了烙印。那么对于小提琴作品中的中国风,亦或是小提琴作品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不妨留言与我们一起分享吧~


撰稿:x0、应玥

编辑:应玥


相关星广会预告

12月10日

公益票价:30/40/50元


玲·听——跨越三百年的琴音 | 陈瑞玲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本场星广会,活跃在欧洲乐坛的优秀青年小提琴家 陈瑞玲 将携法国钢琴界当红新秀吉约姆·拜隆,共同展现弓弦和琴键之间碰擦出的音乐火花。 本场星广会的曲目涵盖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当代作品,乐曲的创作时间横跨三个世纪,其中包括 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的《爱之歌》与《中国花鼓》 ,都是令中国乐迷再熟悉不过的小提琴作品。


音乐会票已售罄。 演出当天可通过手机app”阿基米德“以及看看新闻live.kankanews.com收听收看音乐会高清音/视频直播,欢迎收听收看。




走进经典音乐,从星期广播音乐会开始

可添加小星的个人微信(ilovexgh)

在朋友圈看更多音乐会幕后花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